科研产出
长牡蛎夏季死亡与养殖环境及自身体质关系的初步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桑沟湾和爱连湾两个典型牡蛎养殖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两个海区高温季节牡蛎的死亡情况,监测了不同养殖区的水温、盐度、pH和DO等环境指标,并测定了牡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生长指标的差异,初步探讨了桑沟湾养殖长牡蛎夏季高温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实验期间(5~10月)桑沟湾崖头养殖海区(E122.498,N37.151)长牡蛎夏季累积死亡率为37%,最高死亡率出现在8月17日,高达51%,而爱连湾养殖海区(E122.582,N37.179)的累积死亡率仅为2.5%,最高死亡率出现在9月28日,为4.5%。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表明死亡率与水温具有很强的正相关(R=0.804,P<0.01),与溶氧呈明显负相关(R=-0.377,P<0.01);死亡率与体重、软体湿重、性腺湿重等生长状况指标呈明显的负相关(R分别为-0.690、-0.498、-0.358),与SOD活性呈正相关(R=0.21,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胚胎发育的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孵化条件下金乌贼的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刚产出的卵子,均重0.99g/粒(n=100),长轴为11~24mm,短轴为8~15mm,卵黄如鸡蛋状,梨形,长径5~6mm,短径3~4mm,外包三级卵膜。三级卵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一个柔软-定形-缩小-膨大的变化过程。受精卵在20~25℃水温下孵化,经过26d幼体陆续脱膜孵出。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金乌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期、器官发育期、出膜期5个典型时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眼的形态变化比较大,且经历一个无色、红色再到黑色的变化过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莱州湾春季鱼卵、仔稚鱼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1982、1993、2003和2008年渤海莱州湾海域位置相同的12个站位的鱼卵、仔稚鱼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大幅减少,由1982年的27种减少到2003年的12种和2008年的14种。鱼卵、仔稚鱼个体资源数量下降趋势明显,2008年个体数量分别为1982、1993和2003年的31.58%、0.61%和5.77%。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表明,莱州湾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年代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有变动加快的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1993年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 鱼卵 仔稚鱼生物多样性年代际变化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的观察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1~8月,对桑沟湾大叶藻有性繁殖特性进行了观测,以期为我国大叶藻的研究及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4月初,大叶藻花枝明显可见,至5月上旬,柱头直立、花药开裂,花期开始,此时水温为14.8℃。第一个可见果实发现于6月上旬,果实成熟及种子的散落始于7月初,此时水温升至21.4℃。至8月初,水温为21.8℃时,花枝基本不可见,此时种子散落结束。花枝的各分枝向心发育,各分枝上的佛焰苞向顶成熟,花期最初和最后阶段分出的佛焰苞着生较少的子房数,结实率相对较低。花枝密度为114颗/m2,每枝结实67.0个,潜在种子产量为7638个/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挂膜的消氨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利用海水中的自然净化微生物挂膜,挂膜成功后,形成了很好的硝化作用,进行不同水温、进水氨氮浓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进水氨氮浓度,随着水温的升高,不同水温之间氨氮浓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在28℃水温时,经过生物膜120 h的净化处理,进水氨氮浓度降低到最低;随着进水氨氮浓度和HRT的增大,氨氮去除率及特殊去除率也不断的增大,但在同一进水氨氮浓度下,氨氮特殊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反而降低。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滤池 挂膜 影响因素 水力停留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模型估计牙鲆家系间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2006~2009年间牙鲆选育家系240日龄生长性状的测定记录,对4种不同动物模型估计的生长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不同模型分别包括了加性遗传效应、母体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利用MTDFREML程序采用非求导约束极大似然法(DFREML)估计各模型中的方差组分。用似然比检验对不同模型的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对于牙鲆240日龄体重、体长和体高,母体遗传效应和全同胞效应都有显著的影响,应用模型Ⅳ进行分析,体重、体长和体高的遗传力分别为0.30、0.32和0.39。体重与体长、体高的正向遗传相关分别为0.93和0.95;体长与体高的正向遗传相关为0.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芙蓉鲫(芙蓉鲤♀×红鲫♂)及其原始亲本间的遗传关系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和微卫星标记技术,对芙蓉鲫及其原始亲本(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5个群体的遗传关系进行研究。利用20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分析,其中12条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57、0.7478、0.7419、0.7449,遗传距离分别为0.1327、0.2906、0.2985、0.2944。在进行微卫星标记分析时,所扩增的29对微卫星引物中共有13对在5个群体中均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统计分析显示,芙蓉鲫与红鲫、芙蓉鲤、散鳞镜鲤、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分别为0.8717、0.7434、0.6680、0.7552,遗传距离分别为0.1374、0.2965、0.4034、0.2808。两种分析结果均表明,芙蓉鲫的遗传结构更接近于父本红鲫,与外祖父兴国红鲤的遗传相似性比与外祖母散鳞镜鲤的遗传相似性要大,其遗传结构更偏向于具红色体征的原始亲本。
关键词: 芙蓉鲫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微卫星 遗传关系 原始亲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0、500、1 000、1 500 U/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23 g左右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56 d,研究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 000U/kg植酸酶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降低饲料系数(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胃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14%和20.09%,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组鱼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处理组鱼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1 000、1 500 U/kg组大口黑鲈的胃淀粉酶活性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雌性蛋白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柱层析、蛋白质免疫印迹和电泳等方法,对哲罗鲑Hucho taimen的雌性蛋白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鲑血清和卵黄中均存在雌性蛋白,其雌性蛋白的性质相同,均为糖脂磷蛋白;与血清雌性特异蛋白一样,卵黄雌性特异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也为460 000,由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37 800、84 200和10 800的3个亚基组成,等电点为5.60;卵黄雌性蛋白的兔抗血清均与哲罗鲑雌性血清发生免疫反应,不与雄性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表明这两种蛋白均具有雌性特异性;两种蛋白的抗血清可以相互检测,表明哲罗鲑雌鱼血清中雌性蛋白与卵黄中的雌性蛋白在免疫原性上和结构上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