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iR-223的表达特征及免疫应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mi RNA)是一类内源性、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单链RNA分子,由具有发夹结构的70-90个碱基的单链RNA前体经过Dicer酶加工而成。本研究使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方法,研究了mi RNA-223(mi R-223)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各健康组织、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后各时间点的免疫组织以及不同病原类似物刺激后头肾细胞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mi R-223在半滑舌鳎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在脑和血液中的表达量极低。鳗弧菌感染3组样品4种免疫组织,miR-223表达变化显著,感染后20 h内,鳗弧菌诱导miR-223上调表达。鳗弧菌感染后半滑舌鳎免疫组织mi R-223表达变化规律显示,鳗弧菌感染2、6、12、24、48、72、96和168 h后,miR-223在肝、肠、脾、头肾4种组织中出现差异表达。其中,miR-223在半滑舌鳎肝、脾、头肾中表达上调,在肠中表达下调。用LPS、poly I:C、PGN、RGNNV感染半滑舌鳎头肾细胞后,发现经LPS、RGNNV诱导后mi R-223上调表达,poly I:C、PGN诱导后miR-223下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mi R-223参与了半滑舌鳎免疫应答过程。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miRNA在半滑舌鳎对病原刺激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半滑舌鳎与病原相互作用中miRNA参与调控的机制。
关键词: 半滑舌鳎 微小核糖核酸 鳗弧菌 荧光实时定量PCR 表达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湖表层底泥营养元素分布特征分析
《凯里学院学报 》 2015
摘要:对长湖不同湖区的14个采样点表层底泥的TN、TP、TOC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在不同湖区表层底泥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采用SPSS软件对底泥和上层覆水中营养元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子湖TN含量最高,圆心湖最低;圆心湖TP含量最高,马洪台最低;TOC含量上圆心湖最高,海子湖最低.连接有进水口的海子湖表层底泥中的TN高于全湖表层底泥TN含量平均值的0.23倍,表明长湖底泥对TN的富集作用较明显.表层底泥中的TN主要来自内源有机氮,TP主要来自外源无机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自繁与杂交F_1遗传特性与抗病力分析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与奥利亚罗非鱼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繁育4组F1,将初始规格基本一致的4组罗非鱼饲养100 d后,运用"加性-显性"遗传分析模型,分析了4组F1罗非鱼8个生长相关性状杂种优势、遗传效应以及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F1群体平均优势为0.129 4~0.368 4。除尾柄长超亲优势较大外,其他性状的群体超亲优势较小或表现出负向超亲优势。(2)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HB)为0.714 2~0.995 3,表明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性状的遗传变异影响极显著(P<0.01)。除尾柄长外,其他性状的狭义遗传率(HN)介于0.469 4~0.737 9,表明加性遗传方差在表型方差中所占比率较高。(3)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尾柄长、尾柄高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在0.776 6~0.999 7范围内,而遗传相关在0.994 1~1.000 0之间,表明这些性状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取样结束后,采用3.95×106CFU/m L的海豚链球菌菌液进行腹腔感染,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代12 h后出现死亡,而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192 h后才出现死亡。384 h后,吉富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为40%,正反交组F1分别为20%和23.3%,奥利亚罗非鱼自繁组F1死亡率最低,为6.67%。研究结果表明,除尾柄长外,杂交F1的其他性状不具备超亲优势,然而杂交可以提高选育后代的抗病力。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 遗传特性 杂交优势 海豚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鲍肌肉萎缩症病毒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与优化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鲍肌肉萎缩症病毒(Abalone shriveling syndrome-associated virus,Ab SV)的方法,为今后深入研究其形态结构及致病性打下基础。【方法】利用病毒表面带负电的特性,建立Q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鲍组织中Ab SV的方法,同时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Ab SV含量以确定其流出峰和电导率。【结果】Ab SV峰集中在电导率为32~40 mg/cm时所收集的组分中。将收集液用30 k D滤膜浓缩后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发现Ab SV阳性样品呈现出特有的蛋白条带。对特异蛋白条带切胶回收后进行质谱分析,证实5条蛋白条带中有2条鉴定为Ab SV重组酶。【结论】以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鲍肌肉萎缩症病毒具有可行性,其电导率为32~40 mg/cm时的流出峰为Ab SV组分。
关键词: 鲍 肌肉萎缩症病毒 分离 纯化 阴离子交换层析 电导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双版纳南腊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南腊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3年8月和11月对西双版纳地区南腊河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在南腊河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南腊河上游水体的优势种群为蓝藻,下游水体的优势种群为硅藻。浮游植物密度在季节间变化不显著,而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比较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后发现,南腊河属于α/β-中污型河流。大部分样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总氮可能是雨季南腊河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水温则是旱季影响浮游植物的主导因素,浊度和固体悬浮物浓度在旱季对浮游植物密度的抑制效果明显。
关键词: 南腊河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主成分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6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比较了中国和泰国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使用12对荧光标记微卫星引物扩增3个广东罗氏沼虾养殖群体、1个江苏养殖群体以及2个泰国养殖群体,结果显示所检测的12个微卫星位点均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0.853~0.941]。各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0.848~0.896]。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及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分化属于中低水平(Fst<0.15),遗传变异有5.27%来自群体之间,94.73%来自于群体内部。遗传距离分析显示江苏群体和广东群体2的遗传距离(Da)最近(0.160 8);而广东群体1和泰国群体2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695 8)。基于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6个群体聚为2个大支,广东3个群体与江苏群体聚为一支,泰国的2个群体聚为另一支。研究结果显示所分析的中国和泰国罗氏沼虾养殖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彼此亲缘关系较远。
关键词: 微卫星 罗氏沼虾 遗传多样性 遗传相似度 遗传距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华聚集的生态效应:对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凤眼莲为研究对象,模拟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对不同蓝藻水华聚集影响的应答响应.通过深入研究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影响,以揭示藻华规模性暴发引起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和更好地发挥植物的水体生态修复功能.结果表明,藻华聚集后2 h内溶氧会耗尽,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值(ORP)降至-200 m V,添加60 g·L-1和120 g·L-1新鲜藻细胞的处理1、2中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分别高达44.49 mg·L-1、111.32 mg·L-1,溶解性总磷(DTP)含量分别高达2.57mg·L-1、9.10 mg·L-1,植物根区NH+4-N含量增加至32.99 mg·L-1、51.22 mg·L-1,形成厌氧、强还原、高营养盐环境而对凤眼莲产生胁迫作用,植物叶片叶绿素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2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以CO2计)则呈现快速下降,至实验结束时下降为3.95μmol·(m2·s)-1、0.088μmol·(m2·s)-1,同期对照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分别为22μmol·(m2·s)-1、0.78μmol·(m2·s)-1,表明凤眼莲对环境胁迫有较强的光合应答响应;实验中发现处理1中老根系脱落、大量白色嫩根长出,处理2中老根系大量死亡、脱落,无白色新根长出,同时叶片发黄、枯焦开始死亡,表明在超过了凤眼莲的抗逆境能力后,就开始出现根系死亡、光合能力受到抑制,植物开始死亡,表明在藻华聚集后形成的水体生态环境恶化对凤眼莲产生重度胁迫,使植物生理功能受到抑制是导致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黑蝶贝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机选取3~4龄野生黑蝶贝128只,对其壳长(L1)、壳高(L2)、壳宽(L3)、韧带长(L4)和体质量(m)进行测量,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壳长、壳高、壳宽和韧带长为自变量对因变量体质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得出不同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相关性分析中,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壳高>壳长>壳宽>韧带长(P<0.01);通径分析中,壳高对体质量作用最大(0.589),其次是壳宽(0.278)和壳长(0.143);壳高对体质量的直接决定系数最大(0.347),其他依次为壳宽(0.077)、壳长(0.02)和韧带长(0.0001),总决定系数为r2=0.854;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m=-364.554+0.858xL1+3.032xL2+4.371xL3。通过对黑蝶贝壳高、壳宽进行选择,同时加强对壳长的协同选择来选育生长较快、适于插核育珠的黑蝶贝新品系,为黑蝶贝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及多巴胺拮抗物地欧酮对斑节对虾卵巢组织发育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Es GnRH-I)、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Pc GnRH)、多巴胺拮抗物地欧酮(DOM)及神经组织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的调控作用效果。试验前使用石蜡切片、HE染色及荧光观察确定斑节对虾卵巢发育分期及各期卵母细胞形态特征。结果显示,斑节对虾卵巢具有自发荧光现象,主要集中于滤泡细胞以及富含卵黄颗粒的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区域,荧光强度与卵巢发育阶段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随后采用离体卵巢组织培养的方法研究3种激素对卵巢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0 ng·m L-1Es GnRH-I、500 ng·m L-1Pc GnRH和0.3μg·m L-1DOM对离体卵巢的发育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显著增大卵母细胞直径(P<0.01),与脑组织、胸神经处理组效果相似;同时组合使用Pc GnRH和DOM能极显著促进卵母细胞发育(P<0.0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c GnRH和DOM处理后能显著增加卵黄蛋白原的积累量。说明甲壳类动物GnRH和DOM均能促进斑节对虾卵母细胞成熟,并具有协同作用。
关键词: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地欧酮 组织培养 卵巢发育 斑节对虾 卵巢自发荧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动物档案式标志及其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档案式标志是一种可存储数据档案的电子标志,应用于水生动物尤其是大洋高度洄游性鱼类的研究,是获取海洋动物长时间、大空间尺度的活动信息和环境数据的有力工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式标志被大量用于海洋动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不足之处在于需要回收标志来获取采样数据.90年代末,分离式卫星档案标志的问世解决了数据回收的问题,不再依赖于渔业捕捞,扩展了海洋动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基于光亮度定位是研究海洋动物洄游路线的关键,其重点在于匹配光亮度与特定天顶角(如日出、日落),有3种方法:固定参照法、可变参照法和映射法.在过去的20年内,光亮度定位方法有所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纬度向的定位还不够精确,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本文还总结了档案式标志定位的现存问题,展望了档案式标志及其定位方法的研究方向,并认为存在档案式标志小型化和传感器集成化、定位方法由单一光亮度反演向多因子反演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