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中华绒螯蟹中氨基脲的分布及产生机理分析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不同性别、重量规格为30~100 g中华绒螯蟹(Ericocheir sinensis),分别测定其不同组织中氨基脲含量,并以蟹壳中主要成分为待测物,验证氨基脲的产生与其相关性,从而探究中华绒螯蟹中氨基脲产生机理。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肌肉、肝脏、腮、性腺等组织中均未检出氨基脲,而蟹壳中均有氨基脲检出,进一步验证氨基脲作为内源性物质普遍存在于蟹壳中;壳中氨基脲并不是由甲壳素产生,究其来源可能与壳中结合蛋白水解氨基酸的变化有关。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cocheir sinensis) 氨基脲 机理 内源性物质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冰藏罗非鱼片能量代谢酶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罗非鱼片在冰藏期间能量代谢部分酶活性与品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罗非鱼片冰藏期间的Ca2+-ATP酶、Mg2+-ATP酶与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变化,同时测定p H、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含量随冰藏时间的变化趋势,通过SPA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罗非鱼片冰藏期间的p H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肌球蛋白发生明显降解,肌动蛋白含量与冰藏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r=-0.836)。Ca2+-ATP酶活性在冰藏第4d活性已降低至初始值的42.9%;Mg2+-ATP酶在冰藏第2d显著升高,后期仍有持续上升的趋势;乳酸脱氢酶活性与冰藏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r=0.625)。结论:冰藏罗非鱼片Ca2+-ATP酶、乳酸脱氢酶活力同p H均符合Karl Pearson直线关系式,呈显著相关性(p≤0.01),ATP酶与乳酸脱氢酶在一定程度上与肌原纤维蛋白的降解有关。

关键词: ATP酶 乳酸脱氢酶 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华聚集的环境效应:对漂浮植物水葫芦光合作用的影响

环境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适应性强、生物量大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污染水体,已成为目前水体生态修复的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夏季蓝藻水华严重聚集的水体,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生态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水葫芦为代表,模拟在高温阶段(水温WT>25℃)、水华严重聚集时,对水葫芦的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揭示蓝藻水华聚集后造成的浅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并为减轻藻华聚集对水生植物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藻华聚集会很快消耗掉水生植物根区内的溶氧,呈现缺氧状态(DO<0.2 mg·L-1);植物根区内ORP出现明显下降现象,实验进行1 d后低于-100 m V,实验结束时达-200 m V,水体呈现强还原环境.与对照相比,根区内p H值低0.7个单位.藻华细胞在死亡、分解后释放大量的无机营养盐于水体中,植物根区内的NH+4-N含量比对照实验中高102倍;较高的NH+4-N含量(平均为45.6 mg·L-1)加之缺氧的协迫作用,导致植物机体受到破坏,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严重下降.叶片的平均净光合速率仅为对照的0.6倍,实验结束时其光合速率Pn为3.96μmol·(m2·s)-1,而同期对照实验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为22.0μmol·(m2·s)-1;叶片蒸腾速率仅为对照的0.55倍,至实验结束时其蒸腾速率为1.38 mmol·(m2·s)-1,同期对照实验的叶片蒸腾速率为7.61 mmol·(m2·s)-1,表明藻华长期的聚集对植物产生了不可逆的伤害作用.在实际生产中,要避免蓝藻的严重堆积和快速消亡,以减轻藻华暴发对植物的伤害,充分发挥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

关键词: 藻华聚集 漂浮植物 水葫芦 环境效应 光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质延迟-液相色谱-四极杆/离子阱复合质谱测定水产加工食品中23种全氟烷基化合物

分析化学 2015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杂质延迟法去除液相系统中的背景干扰,利用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LC-MS/MS-QTRAP)的同时定性定量功能,建立了水产加工食品中23种全氟烷基化合物(Perfluorinated alkyl substances,PFASs)的定性确证和定量测定方法。样品经酸化乙腈提取,C18填料和石墨化碳黑(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C18色谱柱分离,甲醇和5 mmol/L乙酸铵溶液梯度洗脱;在液相系统混合器和进样器之间串联一根延迟色谱柱,去除液相系统的背景干扰;质谱采集使用MS/MS-QTRAP独有的多反应监测(MRM)-信息依赖性采集(IDA)-增强子离子扫描(EPI)模式;同位素内标定量,在线EPI谱库定性确证。23种目标物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不低于0.995,定量限为0.02~0.1μg/kg。基质加标回收率在67.5%~116.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2%~14.7%。本方法有效控制了液相系统的背景干扰,一次进样即可完成23种PFASs的确证和测定,适用于水产加工食品中PFASs的监控分析。

关键词: 全氟烷基化合物 水产加工食品 杂质延迟法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复合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消化道产酶菌的分离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6S r DNA-PCR菌群分离鉴定的方法,对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的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菌群结构进行了鉴定,用产酶菌筛选培养法对产消化酶的菌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并测试了各菌株消化酶的活力。研究发现,云纹石斑鱼幼鱼消化道内可培养的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其中产消化酶的菌株占可培养菌的55.6%。在产酶菌中,同一株菌产3种酶的有5株;产2种酶的有9株;中肠和后肠的菌株数最为丰富,胃次之,幽门盲囊和前肠菌群种类较少;产脂肪酶的菌株都集中在中肠。产消化酶的菌株主要以产蛋白酶和淀粉酶为主,且产酶量丰富,产蛋白酶活力最高达(87.732±1.134)U/m L;淀粉酶活力为(77.176±0.599)~(73.458±0.574)U/m L;产纤维素酶的菌仅一株,且酶活力较低。分析得知,消化道的菌群结构直接影响了外源性消化酶的种类与活性。本研究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产酶有益菌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消化道 菌群结构 产酶菌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氟苯尼考胺多残留的同时测定—GC/MS法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基质加标标准曲线,对中国对虾、大菱鲆、鲫鱼、鳗鱼、蟹、甲鱼6种主要养殖水产品肌肉组织中氯霉素类药物:氯霉素(CAP)、甲砜霉素(TAP)、氟苯尼考(FF)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FA)的多残留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AP在2–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TAP、FF和FFA在5–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加标回收率在76.4%–9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7%–13.9%之间。检出限:CAP为0.2μg/kg,TAP、FF和FFA均为1.0μg/kg。定量限:CAP为0.5μg/kg,TAP、FF和FFA均为3.0μg/kg。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灵敏、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水产品中CAP、TAP、FF和FFA多残留的同时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氯霉素 甲砜霉素 氟苯尼考 氟苯尼考胺 水产品 多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及健康评价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5

摘要:根据1982—2007年共26年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研究了大亚湾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演变趋势,并利用基于GIS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对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与诊断。结果表明,2007年海水总无机氮(TIN)比1985年增长了338.1%,而活性磷酸盐和硅酸盐分别比1985年降低了88.6%和71.2%,氮磷比则从1.38∶1升高至大于50∶1,营养盐限制因子已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处于中等营养水平。浮游植物在1982—1990年和1994—2007年2个时段之间,硅藻平均减少了10属47种,甲藻平均减少了2属14种,以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等为代表的细胞个体较大的藻类,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91.0%下降到2007年的19.6%,群落组成趋向小型化。浮游动物生物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湿重生物量2007年比1982年增长87.3%,1998—2007年比1982—1994年常见种减少了15种,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夜光虫(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取代部分桡足类成为优势种。底栖动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但群落组成变化明显,2000年后底栖甲壳类完全退出优势种的行列。大亚湾游泳生物的渔获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7年大亚湾海域渔获率比1985年下降33.9%,鱼类小型化和低值化的趋势十分明显。2007年大亚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所得的健康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64,仍处于"较好"水平,但面临着向"临界"状态转化的危险。大亚湾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快速的退化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大亚湾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湾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 响应 健康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维生素E水平饲料对云纹石斑鱼幼鱼低盐胁迫前后抗氧化和渗透压调节功能的比较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维生素E(VE)在鱼类繁殖、生长代谢、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饲料VE添加量对云纹石斑鱼低盐度胁迫下抗氧化和渗透压调节功能的作用,本实验设计0、20、40、80和160 mg/kg等5个VE水平饵料添加量,依次为A、B、C、D、E组,饲喂云纹石斑鱼幼鱼56 d。然后进行6 h低盐度(12)胁迫实验,测试皮质醇(COR)、葡萄糖(GLU)、乳酸(LD)等血清生化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等抗氧化指标,以及鳃Na+/K+-ATP酶(NKA)、Ca2+-ATP酶活力等。结果显示,血清COR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32.74±1.53)ng/m L,最低为胁迫前E(19.06±3.88)ng/m L;GLU含量最高为盐度胁迫后A(16.46±0.99)mmol/L,最低为养殖前O(7.90±0.34)mmol/L;LD含量最高为低盐度胁迫前C(1.94±0.15)mmol/L,最低为胁迫后E组(1.30±0.06)mmol/L。说明VE的添加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抗应激的能力,且在47.524~134.566 mg/kg(B~D)的添加范围,效果较好。血清SOD、CAT、GSH-Px活力、T-AOC和MDA含量与投喂饲料中VE水平密切相关,SOD最高为胁迫前C(105.29±9.07)U/m L,最低为胁迫后A(11.23±2.30)U/m L;CAT最高为养殖前O(4.09±0.17)U/m L,最低为胁迫后A(0.35±0.10)U/m L;GSH-Px最高为胁迫前E(972.58±55.35)U,最低为胁迫后A(47.90±10.64)U;M DA最低为胁迫前D(33.48±2.34)nmol/m L,最高为胁迫后A(101.79±7.79)nmol/m L。饲料中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对其抗氧化能力有增强作用。VE可增强NKA活力,当VE添加量为91.378 mg/kg(C)时,低盐度胁迫对NKA影响较小。而添加91.378~178.924 mg/kg(C~E)水平VE可增强云纹石斑鱼Ca2+-ATP酶活力。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91.378~134.566 mg/kg范围的维生素E,可以增强云纹石斑鱼的机体活力、抗应激及环境胁迫能力。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维生素E 盐度胁迫 抗氧化 渗透压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渔业节能减排研发进展

渔业现代化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渔业节能减排是实现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渔业节能减排的研发进展。国内方面,玻璃钢渔船的船型和建造工艺正日益成熟且快速产业化;标准化节能渔船船型研究和船型评选已取得初步进展;包括电力推进、柴电混合推进或气油混合推进的新能源渔船已开始研究示范;循环水养殖技术与设备研究不断深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装备日益完善;渔光一体化如异军突起,前景可期;太阳能池塘养殖设备研究取得突破,推广潜力巨大;水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技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国外渔业节能减排的关注点主要是渔船,对渔业船舶能耗的概况及节油措施、节能捕捞技术以及鱼副产品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都有具体的节能指标和节能方法可供参考。我国渔业节能减排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总体上还处于研发、示范阶段。资金短缺、研究积累不足、节能减排意识比较淡薄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逐步解决。

关键词: 渔业节能减排 国内外研发进展 问题与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春季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8年春季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仔、稚鱼的生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季该水域仔、稚鱼种类丰富,出现率较高;总种类数呈现由北向南增加、优势种和重要种呈现由北向南减少的趋势;优势种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较非优势种更加突出、分布范围更为集中;不同区域的种类数与表温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与表盐的变化趋势一致;仔、稚鱼集中出现海域的表温变化较小(17.0~19.5℃),而表盐变化较大(25~32);优势种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表现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六丝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主要分布在吕泗和长江口近海,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主要分布在舟山近海;仔、稚鱼高密度区均位于冷暖水混合水域,浮游生物较为丰富,有利于其生长后期的饵料获取,同时也与仔、稚鱼对环境的适应性有较大的关系。

关键词: 春季 长江口 邻近海域 仔、稚鱼 生态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