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寿螺表型性状的空间尺度变异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格局和尺度是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尺度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态学格局的改变。入侵物种性状的变异会对种群的建立和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研究入侵物种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表型性状的尺度变异并推测可能的作用机制,在广东省开展了福寿螺的体质量、体高、体宽、壳口宽4个表型性状在城市、乡镇、生境、样方、个体5个空间尺度上变异的研究。通过拟合混合模型,进行方差分解,结果发现个体和样方差异解释了近80%的性状变异,生境的差异解释了除体重外其他性状的剩余变异;除体重外乡镇和城市尺度上性状的变异并不明显。结果进一步表明,区域尺度的过程如气候特征等对福寿螺表型性状变异不起主要作用;福寿螺种群特征的研究及防控的重点应考虑其遗传结构特征及局部尺度环境因素。通过不同尺度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频度分布曲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和镉对方格星虫的急性毒性研究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26.5~29.5℃下,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比较研究了Cu2+和Cd2+对平均体质量(10.17±1.15)g的方格星虫急性毒性效应的差异,为进一步评价重金属离子对方格星虫的毒性效应等提供参考。方格星虫于实验室暂养3~4d后,选用健康和规格一致个体进行试验。Cu2+暴露质量浓度设置为0.120、0.125、0.130、0.135、0.140mg/L,Cd2+暴露质量浓度为30、31.180、32.406、33.680、35.004mg/L。由死亡率和试验质量浓度回归分析可见,Cu2+对方格星虫在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180、0.136、0.122、0.118 mg/L,Cd2+对方格星虫在24、48、72、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5.754、34.471、29.628、24.328mg/L;Cu2+和Cd2+对方格星虫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0118mg/L和0.24328mg/L。
关键词: 方格星虫 Cu2+ Cd2+ 急性毒性 半致死质量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地区不同养殖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特征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于2012年5—12月对珠三角地区主养笋壳鱼(Oxyeleotris marmoratus)、草鱼(Grass carp)、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4个品种的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主养笋壳鱼、草鱼、大口黑鲈和乌鱧池塘的生物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4.718、3.693、2.579及20.932 mg/L。四种池塘小型浮游动物(原生动物和轮虫类)的生物量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比例很高,枝角类和桡足类对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发现,主养笋壳鱼池塘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有p H、水温、透明度和总固体含量。主养草鱼池塘水温、透明度和总固体含量是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主养大口黑鲈池塘中溶解氧含量极大地影响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主养乌鱧池塘p H、水温和亚硝酸盐含量对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布影响显著。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池塘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值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其毒理效应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5
摘要:二溴海因是一种高效杀菌剂,在水产养殖中被广泛应用。介绍了二溴海因的理化性质和杀菌机理,讨论了二溴海因市场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分析了其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二溴海因在水产养殖中的优点及缺点,并对二溴海因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创建规范化综合档案室 促进科研单位档案发展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 2015
摘要:档案的分散保管和多头管理直接影响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制约了档案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建设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档案室是当前农业科研单位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探讨了农业科研单位建设综合档案室的必要性,提出了创建规范化档案室的四大举措,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档案室建设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特征
《海洋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驯化温度对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热耐受特征的影响,实验设置了5组驯化水温(19℃、22℃、25℃、28℃和31℃),采用临界温度法对点篮子鱼幼鱼[(2.163±0.450)g]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驯化温度下(19℃、22℃、25℃、28℃和31℃)的最大临界温度(CTmax)和最小临界温度(CTmin)分别为37.26℃、37.72℃、39.49℃、39.75℃、39.90℃和13.11℃、13.14℃、14.22℃、14.29℃、17.28℃;最大致死温度(LTmax)和最小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37.76℃、38.18℃、39.88℃、40.79℃、40.93℃和11.69℃、11.75℃、11.85℃、12.41℃、15.39℃。点篮子鱼幼鱼在19℃、22℃、25℃、28℃和31℃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4.15℃、24.58℃、25.27℃、25.46℃、22.62℃;高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22~25℃区间内,为0.663;低温驯化反应率最大值出现在31~28℃区间内,为0.997。19~31℃驯化区间内的热耐受区域面积为296.085℃2。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最大临界温度和最大致死温度逐渐增大;随驯化温度的降低,最小临界温度和最小致死温度逐渐减小。点篮子鱼幼鱼的热耐受性明显受到驯化温度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过氧化氢酶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酶,防止过氧化氢对机体的氧化应激。该研究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肝胰腺转录组中筛选获得的CAT基因片段为基础,利用RACE技术获得斑节对虾CAT基因(Pm CAT)cDNA全长。该基因cDNA全长为1 909 bp,开放阅读框为1563bp,编码520个氨基酸。PmCAT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动物氨基酸序列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mCAT基因在斑节对虾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鳃的表达量最高,肝胰腺和胸神经次之。在硫酸铜(CuSO_4)胁迫下,PmCAT基因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在第24和第48小时恢复正常表达量;在pH 7.0胁迫下,PmCAT表达量在第12小时升高达最大值(P<0.05),然后恢复到正常水平;在pH 9.0胁迫下,PmCAT基因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研究表明,PmCAT基因参与斑节对虾氧化应激和对环境毒理的适应性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