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外海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外海采集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455尾,其中体背部具发光器个体427尾,体背部无发光器个体28尾。检测发现,鸢乌贼耳石样本具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其中背区略小,而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较长窄。鸢乌贼的胴长(ML)与耳石总长(TSL)之间呈二次函数关系(P<0.05)。根据胴背部发光器,结合分层聚类分析和灰色星座聚类法分析,南海海域采获的鸢乌贼可分为3个类群:中型群、微型群、X3型群。对中型群和微型群进行种群差异系数(CD)检验,基于耳石形态参数TSL、MW、LDL、WL的CD值均小于1.28,属于种群间差异。中型群与微型群鸢乌贼胴长与耳石主要形态特征的关系大多能较好地以二次函数进行拟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净化养殖水体中的重金属
《环境工程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建立微型生态系统,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水体中重金属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背角无齿蚌对重金属的净化效果受到处理时间和养殖密度的显著影响(P<0.05)。其对Mn、Cu、As和Cd的影响总体不明显,Ba的含量增加(P<0.05),然而能够显著降低Al、Cr、Fe、Ni、Zn和Mo的含量(P<0.05),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3.0%、78.0%、12.7%、100%、80.6%和4.8%,而且响应优化分析显示,蚌养殖密度和处理时间的配比分别为31 ind./m~3和22.77 d、40 ind./m~3和19.78 d时,对Cr和Zn的去除率可提升至80.3%和81.8%。本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有潜力用于养鱼水体重金属的净化。
关键词: 背角无齿蚌 养殖密度 处理时间 养鱼水体 重金属 净化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鱼类及海鲜类调味品中的雪卡毒素
《中国调味品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深海鱼及鱼酱中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P-CTX-2,P-CTX-3)的方法。用甲醇/正己烷(80/20)溶液对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P-CTX-2,P-CTX-3)进行提取,C18、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分离,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三种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P-CTX-2,P-CTX-3)在1.0~20μg/L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虎鳗肌肉空白样品添加太平洋卡毒素的回收率均在70.1%~93.5%(n=6),精密度(RSD)在2.9%~15.3%。鱼肉组织中太平洋雪卡毒素(P-CTX-1,P-CTX-2,P-CTX-3)的检出限均为0.1μ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池塘混养罗非鱼对底质有机负荷的作用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5
摘要:采用18个36 m2的围隔进行对虾单养和对虾–罗非鱼混养实验,利用N、S、P综合相对污染指数对单养和混养围隔底质有机负荷进行研究。实验分为6组,每组3个围隔。各围隔放养体长为(0.45±0.01)cm的凡纳滨对虾3 000尾,放养体重为(201±25)g的罗非鱼分别为0(Ⅵ组)、4(Ⅰ组)、8(Ⅱ组)、12(Ⅲ组)、18(Ⅳ组)和24尾(Ⅴ组),放养对虾1个月后再放养罗非鱼。实验期间各围隔均不进行水交换,实验周期为70 d。结果表明,各围隔底质中N、P、S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对虾-罗非鱼混养围隔底质中N、P、S的积累量均小于对虾单养围隔。其中,Ⅲ组的N、P、S增长率最小。各组围隔相对污染指数排列如下:Ⅵ(10.78)>Ⅴ(8.30)>Ⅰ(7.68)>Ⅳ(7.40)>Ⅱ(6.09)>Ⅲ(4.12),其中Ⅲ组的相对污染指数显著小于Ⅵ组(P<0.05)。Ⅲ组为本实验的效果最佳组,即混养最佳配比为凡纳滨对虾8.3×105尾/hm2、罗非鱼3 320尾/hm2,罗非鱼均重为(201±25)g/尾。本研究可为对虾–罗非鱼混养中选定合适的养殖容量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水深与通气量对微孔曝气增氧性能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影响微孔曝气设备增氧效果的因素及实际使用效果,按照CJ/T 3015.2—1993《曝气器清水增氧性能测定》标准要求在1 m×1 m×6 m方形水池中对长度1m、内径57.4 mm的曝气管进行试验。设定3个不同池塘水深组(2 m、3 m和4 m),在每个水深工况下调节3组不同的通气量(1 m3/h、2 m3/h和3 m3/h),对微孔曝气增氧设备的增氧能力和动力效率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微孔曝气增氧时,增氧能力随曝气管浸没水深的增大而提高;动力效率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而提高;增氧能力随通气量的增加呈线性提高;动力效率随着通气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曝气管浸没水深和通气量的大小是影响微孔曝气增氧性能的重要因素。试验结果对微孔曝气增氧机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工厂化养殖池中两种材质盘管调温效果的经济性比较
《河北渔业 》 2015
摘要:目前我国工厂化水产养殖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设施、工艺、产量、效益等方面都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对现有工厂化养殖调温系统进行调研,总结出典型的标准的换热器调温系统应为盘管式系统。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推导出盘管式换热器的选型公式以及总投资公式。根据换热管道与养殖水体间以及养殖水体与空气和池壁之间的热交换特点,建立流动与传热的数学模型。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得到养殖池内水温的三维场分布,从而直观地得出温度场分布,将数值模拟数据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可得加热时间和管径的函数关系,可以对加热所需时间进行精确的计算。结合微观经济学消费者理论,得出两种不同盘管的预算约束式和预算线(budget line),根据不同的管径,确定不同的材质和数量,得出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初步经济分析,为实践工程设计依据设备选型提供设计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生源要素的埋藏通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海洋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东、黄海海域2006年4月、10月航次的调查,结合210Pb数据,测定了4个站位200余年来沉积物中生源要素(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的埋藏通量。从时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4个站位中,总氮(TN)的埋藏通量均自底层向表层逐步上升,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左右达到较大值后便呈波动下降趋势;总磷(TP)在各站位的埋藏通量的变化比较稳定,几乎没有明显的峰值,均自底层到表层逐渐降低。总有机碳(TOC)的埋藏通量自底层到表层逐步升高,其中10594,10694站位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均出现了最高值,12694及H1-18站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相对高值,而后便呈下降趋势;从生源要素埋藏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南黄海各生源要素埋藏通量的平均值分布可能与黑潮流系的影响强弱不同有关,即黑潮流系影响越强初级生产力越弱,生源要素埋藏通量越低,反之则越高;而H1-18站位生源要素的埋藏通量变化特点较为复杂,原因可能与其所处海域水文条件复杂,受陆源影响较大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蚌对草鱼混养精养池塘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池塘4口,每口面积0.8hm2,水深1.8m,放养体质量50g的草鱼12000尾,体质量24~100g的鲢鱼500尾,体质量150g的鳙鱼100尾,常规管理,其中2口池塘放养1龄河蚌两万只,2口对照塘不放河蚌,定期采集水样,测定水中浮游植物种类和数(生物)量。结果表明,鱼蚌混养塘中有浮游植物6门48属94种,而对照塘中仅有6门42属91种。混养塘与对照塘水体中均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分别占总数的47.8%和41.8%。鱼蚌混养组中以绿藻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较高的优势藻类为:硅藻门的小环藻、针杆藻,绿藻门的小球藻、栅藻、新月藻;而对照组中的优势种不仅有试验组中的优势种类,还包含了蓝藻门的平裂藻、螺旋藻、微囊藻以及硅藻门的直链藻、舟形藻、双壁藻,绿藻门的梭形藻等。鱼蚌混养组与对照组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4~1.41和1.26~1.36,鱼蚌混养组中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对照组。鱼蚌混养组浮游植物密度为539.23×104个/L~1289.53×104个/L,生物量为6.68~12.47mg/L;对照组浮游植物密度为669.57~1608.50×104个/L,生物量为8.40~18.62mg/L,鱼蚌混养组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略低于对照塘,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鱼蚌混养模式可有效控制塘中浮游植物的繁殖与生长,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