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酶解制备日本沼虾游离精子方法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获得数量多且存活的游离青虾精子,首次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日本沼虾精荚的方法,获得了游离日本沼虾的精子。通过观察游离精子形态,并经台盼蓝染色,以每克精荚所获得形态正常、结构完整且不被染色的存活精子数为依据,探究胰蛋白酶处理的最佳条件。在p H 7.1的条件下,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置不同酶浓度(0.2%、0.4%、0.6%、0.8%)、处理时间(5 min、10 min、15 min、20 min)和处理温度(30℃、35℃、40℃、45℃),根据正交试验结果确定酶处理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酶浓度对获得游离精子影响最大,其次是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酶处理的最适条件为:酶浓度0.8%,处理时间10 min,处理温度40℃。经优化验证试验,表明上述理论组合确为最佳组合。本研究通过酶解法获得较多数量的存活游离精子,为进一步研究日本沼虾精子提供了获得游离精子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黄海表层水温与叶绿素分布分析及其与围网船位分布关系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5
摘要:本文利用MTSAT卫星数据反演的海表温度资料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供的叶绿素含量数据以及全国海洋捕捞信息动态采集网络采集的围网船只的船位数据,对2012年在24°~36°N、120°~130°E范围内的东海及黄海部分海域表层水温和叶绿素含量分布状况及其对鲐鱼(Scomber japonicas)、鲹鱼(Decapterus maruadsi)渔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2012年黄、东海表层水温呈现出秋冬海表温度偏低,而春夏偏高的态势,沿岸流区域秋冬季平均偏低约0.5℃,春夏季平均偏高约1.5℃,暖流区域秋冬季平均偏低约0.9℃,春夏季平均偏高约1.2℃;(2)研究海域的叶绿素含量的分布与海流流域有关;(3)利用渔船船位来间接表示渔场的位置移动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饥饿和不同饵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关键词: 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 生长 消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鳗弧菌感染对脊尾白虾鳃组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鳗弧菌感染对脊尾白虾鳃组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分别对脊尾白虾注射生理盐水和鳗弧菌,注射后分别于0、3、6、12、24、48、72h测定了鳃中总抗氧化能力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还原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鳗弧菌后,鳃中总抗氧化能力活性于6h达到最大值,48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量于12h达到最大值(P<0.05),48h逐渐降低至对照组水平;过氧化氢酶基因表达量在感染初期无显著变化,12h开始显著上升,并于24h达到最大值(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还原酶基因表达变化基本一致,均于3h显著上升至最大值(P<0.05),6~72h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表达量从3h开始上升,并于6h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鳗弧菌感染对脊尾白虾鳃组织抗氧化酶系统影响显著,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本研究所用免疫指标均可作为弧菌病诱发的监测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南沙海域鸢乌贼种群结构特征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种群问题是渔业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根据2011年春季罩网渔船调查数据,研究了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的种群组成、胴长分布、雌雄比例、性腺发育等种群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南沙海域存在中型和微型2个鸢乌贼种群,分别占渔获总尾数的88.92%和11.08%,微型种群渔获量少但也遍布整个调查海域;2)中型和微型种群渔获胴长范围分别为69~231 mm和51~125 mm,2个种群雌性的平均胴长均大于雄性;3)中型和微型种群中雌性个体分别占48.48%和61.88%,2个种群不同胴长组性比随着胴长的增加变化规律相似,即由开始阶段雌雄基本接近,到雄性个体占优,再到雌性个体占优,直至全部为雌性;4)微型种群性腺发育早于中型种群,雄性个体性腺发育早于雌性个体,雌、雄初次性成熟胴长(ML50%)中型种群分别为179.7 mm和125.6 mm,微型种群分别为94.8 mm和81.1 mm。鸢乌贼雌雄比例的变化与雄性个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鱼喂冻鱼一平方米等于一亩地(上)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江阴市徐霞客镇水产养殖户周海清利用现有条件,在武进区王家浜鳜鱼养殖合作社提供种苗和相关技术服务的情况下,大胆试验,利用网箱养殖鳜鱼,并通过驯化后投喂"冻鱼",2年的养殖实践皆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突破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一平方米的网箱养出了一亩地的产出。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池塘养殖周期沉积物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给开展养殖池塘营养环境的平衡机制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定期采集罗非鱼池塘养殖过程中沉积物样品并检测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分析罗非鱼养殖池塘沉积物理化指标的周期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干重、TP、TN及TOC含量大体都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7—9月为各营养物质的主要产生时段,其百分比例都接近总量的80%。NH4+-N的含量随时间逐渐升高,在8月上旬达到峰值,之后基本维持在峰值水平。各塘沉积物的NO2--N含量在养殖前期基本相等,中期较前期明显降低且各塘出现较大差异性,后期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及其主要种类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崂山湾位于黄海的胶州湾和丁字湾之间,海湾开阔,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点海域。根据2014年5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摄食生态。结果表明,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共32种鱼类,隶属8目,21科,30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的虾虎鱼科(Gobiidae)和石首鱼科(Sciaenidae)种类最多;优势种有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主要种有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斑鰶(Clupanodon punctat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丝虾虎鱼(Cryptocentrus filifer)、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崂山湾春季鱼类群落的种类丰富度指数R为3.19,多样性指数H′为2.34;均匀度指数J′为0.68。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崂山湾生态系统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52;主要包括了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3种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在当前捕捞、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压力下,海湾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针对不同的海湾生态系统进行基础调研,可为制订相应的增殖放流、渔业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渔业专题图的研究应用现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渔业专题图作为地图的一种,集各种海洋环境要素和渔业统计数据于一体,综合化的表达优势可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提高生产效率。但当前海洋渔业专题图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具有渔业特色的地图符号、制图规范、分类标准,以及资源利用不充分、制图效率低等。本研究中,依据海洋专题图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将其分为渔业资源图、渔场环境图、渔场预报图、渔业生产图和海洋渔区与渔业政策图5类,归纳海洋渔业专题图的制图要素、编制原则与工具和发布情况,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