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差异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吉富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鉴别不同群体的分子标记,为吉富罗非鱼种质资源保护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8尾来自两个不同群体的吉富罗非鱼进行尾静脉采血,抽提其基因组DNA,应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判定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然后采用Gen Al Ex 6.2、Cervus 3.0和Population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有效等位基因数(Ne)等群体遗传多样性相关参数,对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从5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3对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特异性好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大小在110~388 bp。利用23个微卫星位点,从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中共检测到89个等位基因和163种基因型,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3.8个、基因型7.1种。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的平均观察杂合度(Ho)分别为0.6383和0.595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59和0.5559;23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5131和0.4942,平均固定系数(FIS)分别为-0.1184和-0.0718;两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为0.128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135。UNH911、GM141、GM287、GM134等4个位点在两个群体中扩增的条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均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选育空间大。UNH911、GM141、GM287、GM134等4个微卫星位点可作为鉴别两个吉富罗非鱼群体的分子标记,也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群体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杂合子过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物理法辅助蛋白酶水解合浦珠母贝蛋白的效果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了微波法(W)、超声法(U)与传统水浴法(H)3种模式辅助7种常用酶(Alcalase 2.4L蛋白酶、菠萝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风味蛋白酶、胃蛋白酶和枯草蛋白酶)酶解合浦珠母贝蛋白的效果。方法:通过RPHPLC法与Tricine-SDS-PAGE电泳实验,结合水解度、DPPH·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等评价指标。结果:物理辅助酶解能有效促进水解,微波结合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枯草蛋白酶处理,其作用效果优于超声波法和传统水浴法;Alcalase 2.4L蛋白酶与复合风味蛋白酶在三种辅助模式下相似。结论:综合各指标结果得出,微波助解合浦珠母贝蛋白最佳的酶为Alcalase 2.4L蛋白酶与复合风味蛋白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和荷包红鲤肌肉脂肪、脂肪酸组成以及Apo-C-I转录水平的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是人类n-3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 unsaturated fatty acids,HUFA)的动物源,研究表明n-3HUFA中DHA和EPA在预防人类心血管疾病、脑神经发育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因此,鱼类肌肉中n-3PUFAs含量以及n-6/n-3PUFA的比值,为评价鱼类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对于脂肪酸n-6/n-3营养素推荐量比值为(5—10)︰1,而在当今的饮食条件下,人们对n-6PUFAs的摄入通常是过量的,n-3PUFAs相对不足。尽管海水鱼类具有丰富的n-3PUFAs,随着海洋捕捞渔业的停滞发展,需要养殖鱼类来填补人类对n-3 HUFA日益增
关键词: 建鲤 荷包红鲤 IMF 脂肪酸组成 载脂蛋白CI 组织表达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然鱼翅与仿生鱼翅快速鉴别方法的建立
《现代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提高真假鱼翅鉴别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及快速性,本文采用反复热冷处理及组织结构对天然鱼翅及仿生鱼翅进行了鉴别方法的研究。反复冷热处理结果发现天然鱼翅均具有明显的反复热收缩和冷伸展的特点,其中最佳条件为热处理5 min、冷处理30 min及反复冷热处理2次。为了进一步验证热冷处理条件的可行性,通过对鲨鱼不同部位及不同种类的鱼翅的热缩冷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的数据密集度好,误差小,准确性强,均值具有代表性,符合正态分布,并且发现仿生鱼翅是热胀冷缩的特点。组织形态结果发现天然鱼翅的翅针表现为不规则的同心环状,环带排列相对均匀,具有鱼类特有的年轮特征,但是仿生鱼翅无年轮特征,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总的来说,热缩冷胀法及组织形态法是一种快速的、操作简单的、准确的天然鱼翅与仿生鱼翅的鉴别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生态环境指示生物诊断和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5
摘要: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目前它却已沦为了水体污染最严重的受害者之一。有效解决渔业生态环境问题,业已成为中国渔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以及突破环境约束发展现代渔业的根本措施之一。因此,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有效开展污染物和胁迫因子的诊断和预警,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传统的理化分析相比,生物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更直接而真实地判断水体中污染物潜在的生物毒性和危害程度,把握对渔业生物和生态系统有中长期影响的污染源及其动态,并能通过暴露实验来探寻和确认更多传统、新型和未知污染物/胁迫因子的生态毒理效应和机制。目前以指示生物和生物标志物为代表的水环境生物监测、诊断和预警,已经成为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与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之一。特别是在基于双壳贝类的海洋和淡水"贝类观察"指示生物监测体系和基于更广泛的指示生物体内生化、遗传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类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突破,在污染物/胁迫因子的早期、快速、客观诊断和预警方面成效显著。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研发出更多、更有效的指示生物和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技术,必将为最大限度地挽回由污染/胁迫导致的渔业损失,修复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做出贡献。同时,该研究领域也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宁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1年12月(冬季)、2012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福宁湾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对福宁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鉴定到种的浮游植物共7门61属149种,硅藻门种类最多,其次是甲藻门。浮游植物种类数以冬季最多,其次是春季,夏季最少。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冬季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柏氏角管藻(Cerataulina bergonii)、近缘黄丝藻(Tribonema affine)、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春季优势种为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波状角藻(Ceratium trichoceros)、洛氏菱形藻(Nitzschia lorenziana)和艾希斜纹藻(Pleurosigma aestuarii)。夏季优势种为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和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丰度为0.51×104-1298.73×104个/m3,平均丰度为137.90×104个/m3。各季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988,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473,其中春季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其次是夏季,冬季最低。冬季和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与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春季,与活性磷酸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夏季丰度与化学耗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活性磷酸盐是福宁湾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限制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照周期下黄鳝不同组织DNA甲基化的MSAP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光照周期对黄鳝不同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影响,设置3个不同的光照时间(8、10和12h)处理,对黄鳝心、肝、脾、肾、肠、肌肉和脑等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组织基因组DNA对光照时间有不同的反应。其中,肌肉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光照周期的变化较为敏感,不同光照周期下肌肉基因组DNA总甲基化差异显著,光照周期为12h半甲基化和其他处理相比差异也很显著;肾脏和脑的基因组DNA甲基化对光照周期变化最不敏感,各处理组之间全甲基化、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差异都不显著;肝脏、肠、脾和心脏表现比较复杂,其中肝脏不同处理下基因组DNA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差异都不显著,光照周期为8h时,全甲基化差异显著;肠不同处理下基因组DNA全甲基化、半甲基化差异不显著,在光照周期为10h的处理组的总甲基化和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脾脏在光照周期为10h和8h时全甲基化和总甲基化各处理组差异显著,在光照周期为12h时半甲基化和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心脏在光照周期为10h时半甲基化和其他处理组差异显著。
关键词: 黄鳝 DNA甲基化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光照周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个舌鳎育种群体表型性状及线粒体CO Ⅰ和Cyt b基因比较分析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半滑舌鳎、黑鳃舌鳎和短吻三线舌鳎2个自然群体(Ca1和Ca2)的21个可量性状进行了测定,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Student-Newman-Keuls多重比较法,对21个可量性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短吻三线舌鳎2个群体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性状达71.43%,半滑舌鳎与短吻三线舌鳎具有显著性差异性状达71.43%,黑鳃舌鳎与短吻三线舌鳎具有显著性差异性状达66.67%~71.43%,半滑舌鳎与黑鳃舌鳎具有显著性差异性状达57.14%。对4个舌鳎群体线粒体(mt 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COⅠ)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进行克隆,在Gen Bank上未发现与黑鳃舌鳎同缘的COⅠ和Cyt b序列,说明黑鳃舌鳎COⅠ和Cyt b基因是首次被克隆,登录号分别为JQ937270 and JQ937271。3种舌鳎的COⅠ和Cyt b基因碱基含量分析显示,G含量最低,T含量均为最高,并且AT含量要高于GC。利用COⅠ和Cyt b序列分别检测舌鳎4个群体种内、种外遗传距离,并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半滑舌鳎与黑鳃舌鳎遗传距离分别为0.047~0.050和0.045,半滑舌鳎与短吻三线舌鳎分别为0.129~0.132和0.161~0.166,黑鳃舌鳎与短吻三线舌鳎分别为0.123~0.126和0.162~0.172,短吻三线舌鳎种内外遗传距离分别为0.002和0.002~0.004,半滑舌鳎与黑鳃舌鳎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短吻三线舌鳎的亲缘关系较远,短吻三线舌鳎种内分化未达到种群分化的程度。研究表明,COⅠ和Cyt b基因完全可作为3种舌鳎种质鉴定的DNA条形码。
关键词: 半滑舌鳎 黑鳃舌鳎 短吻三线舌鳎 可量性状 COⅠ Cyt 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适应条件对细鳞鲑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适应条件对鲑科鱼类幼鱼续航游泳能力的影响,在(16.0±0.2)℃和8 mg/L溶解氧条件下,以续航时间作为评定游泳能力的关键指标,通过适应时间、适应流速、加速时间以及测试流速对细鳞鲑幼鱼的续航游泳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4因素8水平的均匀设计方案。结果表明,最大适应流速应控制在1—1.5 BL/s为宜,相应的最佳适应时间应为1 h,在合理条件下适应流速和适应时间对续航游泳能力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加速时间只在大流速条件下(>0.5 m/s)对续航时间有极显著影响,其他情况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尽管长时间适应环境更有利于鱼类身体机能的充分调整,但适应时间仍建议控制在1—2 h以内,且受试鱼类要经过试验前的适应能力筛选;测试流速建议控制在3—4 BL/s以内,以避免超过鱼类的最大游泳耐受范围。测试流速对细鳞鲑幼鱼的续航时间有极为显著的影响,其续航时间随测试流速的增加呈幂函数规律衰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