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鳙鱼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方式探索
《科学养鱼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据统计2013年全国鳙的养殖产量达到301万吨,仅次于鲤的产量,成为淡水养殖鱼类中的主导品种。鳙鱼在池塘养殖生产中蕴藏巨大的潜力,改变施肥养殖鳙鱼的养殖方式为人工投喂配合饲料进行精养,是未来鳙鱼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试验采用室内循环水投喂配合饲料养殖和室外自然养殖两种方式,通过对比两种养殖方式下鳙鱼的生长、鱼体肌肉成分,探索鳙鱼配合饲料研制和集约化养殖方式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与时空分布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期间进行的9个航次(月份)的底拖网采样,研究了莱州湾水域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密度的时空分布以及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口虾蛄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口虾蛄资源密度(生物量和个体数)月间变化为8月>7月>9月>10月>5月>11月>6月>4月>3月。口虾蛄体长范围为41~171 mm,平均体长5月最低(102 mm),7月最高(118 mm);体重范围为0.30~68.00 g,平均体重5月最低(13.64g),11月最高(17.67g)。雌、雄个体肥满度均以10月最高,分别为1.49和1.56,肥满度的月间变化趋势为5-7月下降,8-10月上升,11月以后再次下降。肥满度的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除5月雌体数量高于雄体外,其他月份雌、雄比均小于1。口虾蛄于5-7月(产卵期)主要分布在黄河口、龙口近岸等浅水区,8月开始向深水区迁移,9月至翌年3月主要分布在深水区,4月开始返回近岸水域。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口虾蛄个体数密度与海表温度相关性最高,其次是盐度、水深、浮游动物及其他渔获生物量,与底层溶解氧、浮游植物的相关性最低;口虾蛄平均个体重量在8-9月与水深分别呈极显著相关(P<0.01)和显著相关(P<0.05)关系,与其他渔获生物量在2011年7-8月及2012年4月呈显著相关(P<0.05),与其它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在各月份均不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渔业资源本底声学评估
《水产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南海柘林湾—南澳岛海洋牧场水域渔业资源本底情况,于2011年4月到2012年2月,使用Simrad EY60科学探鱼仪先后于不同月份对其进行了4次调查。调查显示2011年4月,21种评估鱼类总平均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2.68×104个/km2和0.73 t/km2;2011年8月,38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49×104个/km2和0.71 t/km2;2011年11月,33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4×104个/km2和0.93 t/km2;2012年2月,15种评估鱼类总平均资源数量密度和平均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45×104个/km2和0.36 t/km2。结果表明,4个月资源量密度均不高;11月资源密度和资源量最高;2月资源密度和资源量最低,声学评估种类明显减少。4月积分值主要分布于4~8 m水层;8月积分值于4~14 m水层内分布比较均匀;11月积分值主要分布水层与4月相似,但10 m以深水体所占百分比高于4月;2月积分值主要分布于4~10 m水层,尤其是6~8 m水层。资源密度与水深之间无明显线性关系。各月份调查站点资源密度与SST无明显线性关系。各月份平均丰度密度与SST呈明显线性关系(R2=0.997 4)。各月份平均资源量密度与SST呈一定线性关系(R2=0.287 2)。研究证实声学方法在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评估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推动了声学技术在海洋牧场渔业资源研究领域的发展,为今后我国深入开展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资源 声学评估 海表温度 柘林湾—南澳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饲料投喂对鲻(Mugil cephalus)生长及鱼体组成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25.0±1.59)g的鲻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饲料投喂对鲻的生长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处理组分别为面粉组(T1)、米糠组(T2)、虾料组(T3)和鱼料组(T4)。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水族缸内单一地使用面粉或米糠投喂,鲻几乎不生长,但仍能维持较高的成活率(>80%)。虾料组的特定生长率(1.46%/d)和饲料效率(48.62%)均为各组最高,约为鱼料组的两倍,且两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面粉组和米糠组(P<0.05)。面粉组和米糠组的周均日摄食量在第4周后迅速降低(<0.80 g/d),而整个养殖期间虾料组和鱼料组普遍高于0.80 g/d,且在第8周明显升高。养殖结束时全鱼的粗蛋白以米糠组最高(18.62%±1.36%),粗脂肪以虾料组最高(10.52%±0.36%)。面粉组有较明显的粗脂肪积累(8.01%±0.42%)。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面粉)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鲻全鱼脂肪的积累,用米糠代替配合饲料投喂时可维持鲻的粗蛋白含量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合跑道式养殖池系统设计及水力学特征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组合跑道式养殖池的工程设计参数和水力学特征,构建了一个跑道式养殖池试验模型。该模型由3个边长均为1.74 m的正方形单元池组成,池中间底部为集污孔;通过池壁设置的竖直进水管进水,在每个单元池中形成旋转水流。对单元池3个水深(距池底0.1 m,中间水深,水面下0.1 m)的水流进行流速测量,并考察对固体颗粒物的旋流集污效果。结果显示,当循环量从1 Q/h增加到1.5 Q/h时,池中水体的平均旋流速度从11.3 cm/s增加到15.6 cm/s,固体颗粒物去除率从44.5%增加到87.7%,占进水管出水孔出水速度的比值从6.3%增加到8.6%。研究表明,在1.5 Q/h循环量下,形成的旋转水流能有效地将沉积固体物旋流至中心排放口排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微卫星多重PCR技术的黄喉拟水龟亲子鉴定
《水生生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微卫星标记,筛选出16对微卫星引物,通过优化各引物比例、荧光接头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建立了基于2组各含8个微卫星位点多重PCR体系的黄喉拟水龟亲子鉴定技术。应用2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通过ABI3130遗传分析仪以及cervus3.0软件对428只黄喉拟水龟进行了个体基因型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4.19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748,平均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687、0.771。对89只候选母本及296只子代进行亲子鉴定分析,结果显示:在父本信息未知时,母本鉴定率为87%;母本获得的子代个数范围为1—12,个体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为选择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黄喉拟水龟多重PCR亲子鉴定技术的建立为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家系鉴定管理和选择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冷冻干燥对牡蛎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牡蛎产量丰富,除部分鲜销外很多加工为干制品,然而传统牡蛎干制品复水性差、产品附加值低。为了得到高品质的牡蛎干制品,本研究对牡蛎进行真空冷冻干燥加工,并对冻干加工牡蛎的复水性、质构和蛋白、脂肪及部分滋味成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牡蛎的共晶点和共熔点温度分别为-25℃和-17.5℃,牡蛎在-30℃~-35℃条件下预冻2 h,在冷阱温度达到-40℃后在真空度20 Pa条件下干燥15 h得到干品;与对照产品(市售蚝干)相比,冻干牡蛎复水性较好,其在20 min即可复水完全,复水比为3.68;冻干牡蛎的质构也优于对照,除脂肪含量较低外,蛋白质和几种滋味成分含量也均高于对照。由此可见,真空冻干燥不仅可以减少牡蛎干制时的蛋白损失,且能够较好保持质构和原有风味,可以用于高品质牡蛎干制品的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CO I序列为遗传标记分析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7个地理群体(江苏连云港、江苏大丰、上海崇明、浙江舟山、浙江温州、福建宁德和福建厦门)的遗传结构特征。在7个群体209个样本的线粒体CO I序列中共检测到44种单倍型。7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为(0.416±0.112)~(0.720±0.076),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 10±0.000 35)~(0.004 44±0.001 64)。两个组群的AMOVA分析显示,南北两个组群分析组群间的变异为40.10%(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为–0.15%(P>0.05),群体内为60.05%(P<0.05),这与基于单倍型构建的NJ树、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树的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群体具有明显的谱系结构,以温州为分界点,温州以北为北方类群,以南则为南方类群。两群体之间的基因流数据表明南方与北方类群的基因交流受阻,结合各方面资料,推测更新世的演化历史因素为棘头梅童鱼南北分支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自身的生活习性则是南、北类群内部无明显分化的原因。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棘头梅童鱼野生资源,以及建立和保护棘头梅童鱼种质资源提供必要的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常见鱼类鳞片的形态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黄渤海28种常见鱼类为研究对象,描述不同部位鱼鳞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鲱形目鱼鳞鳞焦不明显,辐射沟呈横向或波纹状分布;鳕形目鱼鳞密布小方块状特殊结构;灯笼鱼目鱼鳞辐射沟数目少;鲈形目和鲉形目鱼鳞呈卵圆形或矩形,前区边缘有不规则钝齿结构;鲽形目鱼鳞前区辐射沟多而密集。不同科属鱼鳞在形状、鳞焦位置、环片形状、辐射沟特征、栉齿分布和侧线管形状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可用于不同分类阶元的鉴定。本研究构建的鱼鳞形态信息库为鱼鳞沉积信息分析等基于鱼鳞形态的种类鉴别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