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条石鲷早期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ntus从初孵仔鱼到幼鱼这一发育阶段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变化和组织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35日龄的条石鲷各期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和结论】在水温24~27℃,盐度29~30,p H 7.4~8.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0日龄仔鱼)消化道仅是一条位于卵黄囊后的尚未分化的细管状结构,卵黄囊体积较大,H-E染色呈淡红色.随着条石鲷的生长发育,其消化系统也在逐渐成熟和完善,条石鲷消化系统的发育完善要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0~3日龄,消化道几乎未分化;第2个阶段为4~18日龄,消化系统初步发育成型,具备了基本的摄食、消化和吸收功能;第3阶段为19~35日龄,形成胃腺和幽门盲囊,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具备成鱼的结构.

关键词: 条石鲷 早期发育阶段 消化系统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背角无齿蚌养殖池塘中发生的假鱼腥藻隐形水华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2013年10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养殖基地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养殖池塘中发生以丝状蓝藻假鱼腥藻为绝对优势种的隐形水华。对该假鱼腥藻的主要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测定了其生境水体的温度、p H值、溶氧量、电阻率、电导率、总固溶物含量、浊度、透明度、盐度共9项理化指标。

关键词: 养殖池塘 假鱼腥藻 隐形水华 蓝藻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我国渔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营管理者 2015

摘要: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科研创新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但是我国渔业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渔业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现状及问题,来探索渔业科研创新团队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渔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渔业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渔业科研 创新团队 人才 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头足类鱼糜凝胶性质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丰富的头足类资源急需综合加工,用头足类制作鱼糜制品能够实现其高值化利用,丰富鱼糜制品的种类。由于头足类动物肌肉的低凝胶性,如何有效提高头足类鱼糜制品的凝胶性能是目前其加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头足类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其凝胶特性的措施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分析了头足类动物肌肉的特异性对其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阐述了如何在加工过程中提高鱼糜凝胶性能的方法,旨在生产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头足类鱼糜制品。

关键词: 头足类 胴体肌肉 鱼糜制品 凝胶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泾河陕西段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摘要:2013年5~6月对泾河陕西段浮游植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为6门198种(属),平均密度为26.68×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314.4×10-3mg/L,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没有明确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 泾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毒死蜱和阿特拉津对鲤肝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阿特拉津(Atrazine,ATR)、毒死蜱(Chlorpyrifos,CPF)及其混合物对鲤(Cyprinus carpio L.)肝脏和血液相关指标的影响。将实验鲤分别暴露于不同浓度的阿特拉津、毒死蜱及其混合物中,并分别于175、350和525 d采集其肝组织、血液等样品。结果表明,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在鲤肝组织中均有残留,残留量随暴露时间及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各染毒组碱性磷酸酶、谷丙转氨酶及血糖水平显著升高,总蛋白、白蛋白水平下降,抗氧化能力下降,且毒死蜱与阿特拉津混合后毒性作用更强,说明两者的毒性有叠加作用;染毒后,肝脏ER-α和VTG-II基因表达水平升高。结果显示,鲤肝脏对阿特拉津和毒死蜱有较强的代谢能力,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在鲤肝脏无富集作用;阿特拉津和毒死蜱使鲤肝功能受损,抗氧化能力降低;ER-α和VTG-II基因的高调表达显示出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鲤亦有环境雌激素作用。

关键词: 阿特拉津 毒死蜱 肝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体表色素细胞观察及POMC表达特性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认识养殖半滑舌鳎无眼侧黑化的细胞学特性,利用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其皮肤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的形态特征,比较了3种色素细胞在有眼侧皮肤、无眼侧正常和黑化皮肤中的数量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无眼侧黑化的分子机制,克隆了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 DNA序列。结果显示,黑色素细胞较大,含黑色和棕色的色素颗粒,有树突状分枝不明显和延伸成放射状两种形态;黄色素细胞较小,含黄色素颗粒;虹彩细胞最小,含鸟粪素颗粒。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c DNA序列长910 bp,包括一个114 bp的5'非翻译区和一个154 bp的3'非翻译区,开放阅读框长度为642 bp,共编码213个氨基酸,包含ACTH、α-MSH、β-MSH、γ-LPH、β-内啡肽5个多肽序列,但缺失γ-MSH和大部分连接区。半滑舌鳎POM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同源性为30%-64%。定量PCR分析显示,POMC m RNA主要在垂体中表达,其次是脑、性腺和无眼侧黑化皮肤。正常与黑化皮肤中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无眼侧黑化皮肤中POMC m RNA表达量最高,并与有眼侧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的POMC m RNA表达量差异显著,揭示了POMC的表达与无眼侧黑化性状密切相关。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色素细胞 POMC 基因克隆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狮子鱼种类的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在黄海中南部海域采集的23尾体色花纹各异的狮子鱼标本,利用形态学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因(COⅠ)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海中南部海域狮子鱼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2尾标本在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如背鳍、尾鳍、臀鳍、胸鳍、幽门盲囊、头长/体长、头长/吻长、眼间隔/眼径、体高/体长等,属于细纹狮子鱼的范畴。其中4尾标本体表覆盖明显黑褐色横斑。5尾体表覆盖不规则斑纹,眼部存在放射性白色条带,头部及尾部存在明显的纵纹。9尾在头部或体侧具有褐色或者黑褐色细点,臀鳍黑色,尾鳍基部有1白斑。4尾体表尾红褐色,具有纵行细纹,背鳍、尾鳍、臀鳍及胸鳍外缘灰黑色;另1尾根据可数性状判断,其属于网纹狮子鱼,头部和体背部具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小圆斑,尾长形、后端圆凸,背鳍基部两侧具有6–7个密集的斑点。COⅠ分析也具有相同的结果,其中22尾细纹狮子鱼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03,与网纹狮子鱼的遗传距离为0.134,与其他种类如戴氏狮子鱼、细尾狮子鱼、光皮狮子鱼等的遗传距离较近,为0.057–0.067。

关键词: 狮子鱼 形态学特征 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因(COⅠ) 黄海中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鱼MyomiRNAs表达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miRNAs是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单链小RNA,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在心肌和骨骼肌组织中高表达的miRNAs被称为myomiRs,它们在脊椎动物肌肉生长发育及功能维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分析、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和SPSS数据处理分析,研究了德国镜鲤、黑龙江野鲤和荷包红鲤肌肉中5个myomiRs(miR-1、miR-21、miR-23a、miR-133和miR-206)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鲤鱼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系鲤鱼体重、体高和体厚与myomiR表达有相关性,其中鲤鱼的体高/体长与miR-21和miR-23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体厚/体长与miR-1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miR-21和miR-23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肉重/体重与miR-206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miR-1等myomiRs可以作为检测分子用于鲤鱼的分子育种。

关键词: 肌肉 microRNA 生长性状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鲤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鱿鱼内脏酶解工艺的研究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以鱿鱼内脏为研究对象,选用水解度和氮收率作为衡量鱿鱼内脏酶解工艺的指标,首先筛选出胰蛋白酶最有利于鱿鱼内脏的酶解。在单因素基础上,选用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添加量等作为自变量,以水解度作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以及响应面分析方法,模拟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根据该模型并结合实际,确定鱿鱼内脏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8.0,酶解温度43℃,酶解时间4.0h,酶添加量0.27%,预测响应值为72.62%。在此条件下,鱿鱼内脏酶解后的水解度平均值为73.58%,与预测值的相对偏差为1.32%,说明通过响应面优化后得出的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通过模型系数显著性检验,得到因素的主效应关系为: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添加量>pH。

关键词: 鱿鱼内脏 酶解 响应面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