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CO发色罗非鱼片中耐冷腐败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一氧化碳(CO)发色罗非鱼片中分离到耐冷腐败菌LFA04和LFA09,经细菌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两株均为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菌株LFA04和LFA09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均为4~37℃;适宜的pH范围均为7~9;适宜的NaCl浓度范围分别为0~60g/L和0~40g/L;10℃下的生长代时分别为6.9h和5.87h,25℃下的生长代时分别为2.44h和2.37h。8℃下菌株LFA04和LFA09在鱼片中的腐败规律相似。前3天细菌增殖较快,数量由103CFU/g增至108CFU/g;挥发性盐基总氮(TVB-N)则变化不大,由10.94mg/100g分别变为20.32mg/100g(LFA04)和15.97mg/100g(LFA09)。第3~7天细菌数量维持稳定,而TVB-N值则均迅速增加至70mg/100g以上,鱼肉变软发黏,肉色变绿,散发腐败臭味。常见消毒剂对菌株LFA04和LFA09的致死率实验结果显示,2%次氯酸钠和75%乙醇对菌株LFA04和LFA09的致死率均较高,处理1min时致死率接近或超过70%;2.0mg/L臭氧水对菌株LFA04和LFA09的影响差别较大,浸泡20min时致死率分别为34.8%和71.9%。本研究分离到的2株费氏柠檬酸杆菌能够在冰箱温度下正常生长且能导致鱼肉迅速腐败,其中菌株LFA04经臭氧水处理后存活率较高。因此控制费氏柠檬酸杆菌的污染和繁殖对罗非鱼产品的加工和保鲜尤为重要。

关键词: CO发色罗非鱼片 费氏柠檬酸杆菌 耐冷菌 鉴定 生长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对镜鲤抗氧化、非特异免疫以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对镜鲤(Cyprinus specularis)抗氧化能力、非特异免疫性能及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组:G1空白对照组,G2添加黄霉素10 mg/kg,G3、G4分别添加大蒜茎粉0.5%和2.5%,G5、G6组分别添加牛至草粉0.1%和0.5%,G7混合添加大蒜茎粉0.5%和牛至草粉0.5%。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初始体重为(201.45±16.25)g,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G1空白组对比,G3、G4和G6显著提高了肝胰脏SOD活性(P<0.05),G3、G4显著降低了血清MDA含量(P<0.05),G5、G6显著降低了肝胰脏MDA含量(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5、G6和G7显著提高了脾脏溶菌酶活性(P<0.05),G3、G4和G5、G6显著提高了血清溶菌酶活性(P<0.05),G3和G5显著提高了血清补体3、补体4活性(P<0.05)。与G1空白组对比,G3、G4、G5和G6显著提高了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G4和G7显著提高了肌肉持水能力(P<0.05);各试验组肌肉粗水分、pH值和嫩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饲料中添加大蒜茎粉和牛至草粉提高镜鲤非特异免疫性能,改善鱼体肌肉品质。

关键词: 镜鲤 大蒜茎粉 牛至草粉 抗氧化能力 非特异免疫性能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黄斑蓝子鱼的目标强度测量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10月在大亚湾人工鱼礁海域的渔排上,使用鱼类目标强度测量装置,包括分裂波束式SimradEY60便携式水声学测量系统(120kHz),采用"绳系控制实验法"对16尾黄斑蓝子鱼(Siganusoramin)逐尾进行单体鱼的目标强度测量。样品鱼为在大亚湾海域现场采用渔笼捕捞的单体活鱼样品,其叉长范围为7.3~19.5cm,平均叉长为11.3cm,体质量范围为4.6~135g,平均体质量为33.2g。结果表明,南海黄斑蓝子鱼目标强度(TS)与其叉长的关系式采用常规的20lgL形式为TS=20lgL-74.1分贝。本研究采用"绳系控制实验法"对16尾黄斑蓝子鱼逐尾进行单体鱼的目标强度测量,旨在为提高渔业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的准确性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黄斑蓝子鱼 目标强度 绳系控制实验法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蛤仔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参数及AFLP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对大连(DL)、青岛(QD)、厦门(XM)、珠海(ZH)4个菲律宾蛤仔群体和湛江(RV)1个杂色蛤仔群体的形态变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建立了群体形态聚类图和形态判别函数,结果较客观地显示了4个菲律宾蛤仔群体之间以及与杂色蛤仔群体之间的差异。利用4对引物组合对菲律宾蛤仔青岛群体与杂色蛤仔湛江群体共48个个体进行了AFLP分析,共得到216个位点,其中特有位点29个,可作为2个物种鉴别的分子标记。两种蛤仔都显示了较高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菲律宾蛤仔群体内遗传相似度为0.6051,杂色蛤仔为0.6882,群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只有0.2968。群体内香农多样性指数菲律宾蛤仔为0.2526,略高于杂色蛤仔的0.2154。对所有个体聚类分析,同种个体可以很好地聚在一起,没有出现种间的交叉,表明两种蛤仔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杂色蛤仔 形态变异 遗传多样性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象山港河纯养殖区沉积物-海水界面N、P营养盐的扩散通量

海洋环境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1月、5月和7月3次对象山港河纯网箱养殖区海底沉积物进行了底质表层间隙水和上覆水营养盐(NH4-N,NO2-N,NO3-N,P04-P)的分析,并使用Fick第一定律对该港湾沉积物-海水界面N、P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区沉积物间隙水中N、P营养盐含量显著高于非养殖区,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从1月份NH4-N为主逐渐转变到7月份以NO3-N为主.养殖区上覆水中NH4-N最高浓度为234.66μmoL/L,NO3-N最高浓度为79.25μmol/L.养殖区上覆水中N、P营养盐的含量均严重超标.N、P营养盐的扩散通量估算结果显示:随着养殖高峰期的到来,沉积物-海水界面N、P营养盐的扩散方向由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逐渐转向从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养殖区扩散通量值相对于非养殖区显著扩大化;NH4-N通量变化最大,从1月份最高700.41μmoL/(m2·d)降低到7月份27.87 μmoL/(m2·d).海水养殖对沉积物中N、P营养盐扩散通量影响显著.

关键词: N P 扩散通量 沉积物-海水界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林水生动物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

生态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陆交界的生态敏感带,其根系为生活于潮间带高度异质环境下的生物提供了适宜生境:藻类、双壳类、甲壳类等大量附生于红树根部;红树的呼吸根、支柱根、树干、倒落的枝条和残骸等,与沉积物形成的松软基质为大量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根部结构间的空隙成为虾类、蟹类和鱼类等游泳动物的优良避难所和索饵场。红树林凋落物以碎屑形式进入食物网,连同浮游植物、附生藻类和底栖微藻等,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为红树林区水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可见,食物来源丰富、隐蔽性强、捕食压力低等特点使得红树林成为水生动物的理想栖息地,许多水生动物选择在其中度过部分或完整生活史。另外,红树林也是重要经济动物(鱼、虾、蟹类)的育苗场,为近岸鱼类种群的补充和渔业活动提供支持。为合理开发红树林区渔业和有效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从生境价值、凋落物在红树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贡献等方面总结了红树林栖息地功能及其渔业价值,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将红树林的栖息地功能从其它河口、近岸栖息地中分离出来,甄别不同栖息地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渔业的影响。

关键词: 红树林 栖息地功能 水生动物 食物网 渔业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01基因的DNA条形码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海洋与湖沼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第1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7.6%-54.1%,平均44.9%),第3密码子差别较小(41.6%-43.6%,平均42.7%).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30种石首鱼科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种间为0.210,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倍;在分子系统树上,28个种(93.3%)可形成单系,18个属(94.7%)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与形态学分类不同的是,由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棘头梅童鱼(C. niveatus)的遗传距离(0.004)推断二者遗传变异尚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灰鳍彭纳石首鱼(Pennahia anea)与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的形态学特征相似性和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都提示二者可能为同种异名,而红牙(鱼或)(Otolithes ruber)印度洋和南海两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证明线粒体CO1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码对石首鱼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亦可用于探讨石首鱼科的属、种分类单元系统发育问题.

关键词: 石首鱼科 CO1基因 DNA条形码 分子系统分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野鲤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的克隆及二级结构的预测与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野鲤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养殖鱼类,分析和了解其遗传结构对鲤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性状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对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ITS-1)进行了克隆测序,并对ITS-1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克隆的黑龙江野鲤ITS-1序列长度为365 bp,其中A、T、G、C 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21.4%、12.3%、34.0%和32.3%;与从GenBank中检索到的6种鲤科鱼类的ITS-1序列相比较,相似性较低,介于24.9%至59.5%之间;同时利用最小自由能原理预测7种鲤科鱼类ITS-1序列的二级结构,并分析了其结构特点。根据鲤鱼与其他6种鲤科鱼类的ITS-1序列的同源性构建NJ系统进化树,与根据该保守序列形成的发夹结构的相似性构建的进化树大致相同,所得的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因此,一、二级结构相结合将是研究物种分子系统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黑龙江野鲤 内转录间隔区1(ITS-1) 基因克隆 二级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AO和CITES公约对水生物种保护管理的异同

生物多样性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AO和CITES均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CITES通过限制贸易的方式保护生物多样性,FAO则更注重通过科学的渔业管理保障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两个组织在水生物种保护管理问题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近年来,FAO和CITES就CITES水生物种管理问题展开了合作,但合作存在着责任定位交叉、所依据的技术标准不尽统一、CITES部分管理条款在应用上存在较大争议等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了FAO和CITES在重要水生物种管理问题上存在着的共性和差异,旨在为国内水生生物保护管理、政府履约及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技术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公约 渔业 水生生物 保护 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MyoD1和MyoD2基因特征及差异

中国水产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RACE法,分离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MyoD1和MyoD2基因全长cDNA。结果显示,2种罗非鱼MyoD1全长均为1090bp,包括5′非翻译区(UTR)137bp,3′UTR50bp,开放阅读框(ORF)903bp,编码300个氨基酸,其中第110~161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第233~249个氨基酸为helixIII结构;MyoD2全长均为1478bp,包括5′UTR215bp,3′UTR471bp,ORF792bp,编码263个氨基酸,其中第91~142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第212~228个氨基酸为helixIII结构。2种罗非鱼MyoD1与其他鱼类MyoD1的相似性为73%~92%;MyoD2与其他鱼类MyoD2的相似性为74%~79%。系统发育树显示,MyoD1和MyoD2分属两支,MyoD1所反映的不同鱼类间的亲缘关系符合传统分类。2种罗非鱼的MyoD1、MyoD2cDNA序列之间只存在个别碱基的差别,而氨基酸序列一致;奥利亚罗非鱼MyoD1的2个内含子均比尼罗罗非鱼的长。根据MyoD1内含子2的差异构建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基因混杂的标记,对形态上典型的15尾奥利亚罗非鱼、18尾尼罗罗非鱼及15尾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鉴定。结果其中1尾奥利亚罗非鱼中在MyoD1位点混杂了尼罗罗非鱼的基因,尼罗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则与预期的一致。该研究为选择基因纯合的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提供了新的分子手段。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 MyoD1基因 MyoD2基因 基因特征 基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