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肌肉和鳔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野生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肌肉和鳔的营养成分。黄唇鱼肌肉和鳔的营养成分都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类型。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优于FAO/WHO的理想模式,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种类齐全。鳔的氨基酸组成较FAO/WHO的理想模式低,但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90%,高于其他已报道的水产品,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含量丰富,富含鲜味氨基酸;在氨基酸测定中发现了牛磺酸、γ-氨基丁酸、鸟氨酸和羟脯氨酸等4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衍生氨基酸。肌肉和鳔的支/芳值均接近正常人的水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丰富,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分别为1.45和1.51,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钠、钾、镁、铁、铜、锌等元素。结果表明,黄唇鱼肌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肌肉和鳔均属于优质的海产蛋白源。
关键词: 黄唇鱼 肌肉 鳔 生化组成 氨基酸 衍生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贝养殖笼大型污损生物种类组成及分布的挂板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9月~2007年8月,于青岛流清河湾扇贝养殖笼上进行了周年污损生物的人工挂板实验,共记录大型污损生物65种,优势种有:硬石莼、缘管浒苔、多管藻、太平洋牡蛎、紫贻贝、大室膜孔苔虫、莫氏二段海鞘。主要附着期在5~11月,月板最大湿质量出现在9月,为637.46 g/m2;季板最大湿质量出现在秋季,为3 121.28 g/m2;半年板最大湿质量出现在下半年(9~2月),为5 924.57 g/m2;年板湿质量为3 551.58 g/m2。从污损生物种类的垂直分布看,表层板以藻类、端足类为主,底层板以双壳类、海鞘等污损动物为主;从全年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看,夏、秋季物种数多于冬、春季,秋季群落的均匀程度低于其它3季。本文还探讨了下水季节、周期及物种依赖关系对污损生物群落的影响,初步拟出1年周期里污损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认为微生物黏膜形成后,污损生物群落开始步入中期阶段并继续发展,它历经贝类、藻类、端足类、水螅等生物的相继出现与消亡,在年板上形成以紫贻贝为优势的复杂群落,但该群落还未达到最终的稳定阶段。
关键词: 流清河湾 扇贝养殖笼 污损生物 种类组成 种类分布 群落演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磺胺类药物对罗非鱼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磺胺嘧啶(sulfadianzine,SDZ)、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dimidine,SM2)和磺胺甲基异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三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响应。采用饲料暴露的给药方式,用磺胺药物浓度为4和40g·kg-1的人工配合饲料喂养试验罗非鱼,对照组投喂不含磺胺药物的空白饲料。暴露时间为7d,每天2次投喂饲料,饲料的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计,分别在24、72和168h采集肝脏样品待测。结果表明各浓度组GST和MDA分别在暴露后72和24h受到最大程度的诱导,其中GST活性比空白组提高了6.72倍,MDA含量比空白组提高了24.75倍。在4g·kg-1的药物浓度下SM2对GST和MDA有最强诱导,在40g·kg-1的药物浓度下三种药物对罗非鱼GST和MDA诱导效应大小顺序为SDZ>SMZ>SM2。GST和MDA在磺胺药物诱导下的响应敏感,适合作为磺胺类药物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关键词: 磺胺嘧啶 磺胺二甲嘧啶 磺胺甲基异噁唑 生物标记物 尼罗罗非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热应激对鲫鱼肝脏中HSP70 mRNA含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GenBank已公布的鲫鱼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P70)和beta-actin mRNA序列,分别设计两对引物,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应激处理后不同恢复时期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中HSP7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诱导后肝脏组织中HSP70 mRNA的表达量呈现时间依赖性,存在先升高后回落的趋势。在诱导后1h即有所升高,在4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逐渐降低,至48h,表达量降至最初值。研究结果为鲫鱼HSP70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将HSP70用作鱼类生理状态的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特征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长片段扩增策略,获得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小黄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组装分析结果表明,其长度为16470bp,H链碱基组成呈明显反G偏倚,G含量仅为16%。13个蛋白质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G。COI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AGA,ND1和ND3基因为TAG,COII、ND4和Cytb基因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7个基因都是完整的TAA。在小黄鱼mtDNA中发现2个特殊发夹结构,一个是轻链复制起始区(OL)的发夹环,位于tRNA簇,环区T含量仅为9%,而G含量达45%,这与哺乳动物和爪蟾该区域富含T有所不同。另一个假定发夹结构位于ATP6基因末端,这种二级结构可能与准确转录有关。该mtDNA控制区长度为799bp,5′端含有9个连续TA串联重复和2个5′-ATGTA---TACAT-3′重复,与已报道的鱼类扩展终止相关序列模式恰恰相反;中央控制区仅识别出CSB-E结构;保守序列区含有CSB-1,2,3,其中CSB-2具有高度保守性。对小黄鱼和大黄鱼的mtDNA比较进化研究,根据分子钟假说,估计二者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分歧时间为4.8百万年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生物及大型海藻携带AVNV病毒的检测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生物及大型海藻与急性病毒性坏死症病毒(AVNV)流行传播的关系,本研究于2008年和2009年从青岛沙子口和荣成桑沟湾2个养殖海区采集水样,离心收集浮游生物并随机采集大型海藻,采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这些样品携带AVNV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沙子口海区8月份的浮游生物样品中检测到AVNV,每升海水中浮游生物携带的病毒数量为6.92×105拷贝;桑沟湾海区4月份的浮游生物样品也检测到AVNV,每升海水中浮游生物携带的病毒数量为1.26×103拷贝。从青岛沙子口海区随机采集的10种大型海藻中有7种[包括孔石莼(Uiva pertus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细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缘管浒苔(E.Linza)、海膜(Halymenia floresia)、扁江蓠(Gracilaria textorii)、刚毛藻(Cladophora)]检测到病毒,带毒样品占到检测样品总数的55.56%,其中在12份孔石莼样品中,11份样品检测到病毒,携带病毒数量最高为7.68×104/0.1(g2009年8月25日)。从荣成桑沟湾海区采集的14种大型海藻样品中有3种(包括孔石莼、海膜和马尾藻)检测到病毒,带毒样品占到检测样品总数的20.83%,其中2009年7月采集的孔石莼样品携带病毒数量最高,为3.06×103/0.1g。这一结果说明海区浮游生物及部分大型海藻均可携带AVNV,而摄食携带病毒的浮游生物可能是扇贝感染发病的原因,有关大型海藻携带AVNV在该病原流行传播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栉孔扇贝 FQ-PCR AVNV 浮游生物 大型海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的微卫星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静水压抑制卵裂方法获得多个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家系,在仔鱼阶段经历大批死亡后,将各个家系残存的个体混合饲养,24个月后获得1批存活个体。利用11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173尾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11尾在11位点全部纯合,62尾在部分位点杂合,平均杂合子比例为0.2338。1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8,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33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421~5.12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815。采用NJ法对111尾纯合牙鲆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群。微卫星标记鉴定结果表明,通过静水压抑制卵裂法可以获得完全纯合的牙鲆,但有部分杂合个体出现。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卵子发育不同步,静水压抑制其第二极体排出而非全部抑制卵裂,导致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pG ODN-1670体外处理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酚氧化酶及其酶原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使用5μg/mL、25μg/mL、50μg/mL、75μg/mL和100μg/mL剂量的CpG体外处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细胞,检测了胞内外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相对变化,进一步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分析了胞内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roPO)基因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5μg/mL剂量的CpG ODN-1670可以有效促进酚氧化酶原的表达以及增强胞内外酚氧化酶活性(P<0.05),ODN-1670增强酚氧化酶活性的途径是经由促进胞内酚氧化酶原的表达,合成新的酚氧化酶原颗粒实现的。此外,本研究使用几种细胞信号转导的激活剂或抑制剂处理中华绒螯蟹离体血细胞,通过检测血细胞内外酚氧化酶(PO)活性的变化探讨了ODN-1670触发proPO激活系统的信号转导途径,结果表明,其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包含了G-蛋白介导的蛋白激酶C(PKC)途径,而酪氨酸蛋白激酶(RTK)途径对ODN-1670触发proPO激活系统的活化进行负调控。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探讨中华绒螯蟹的免疫功能和防卫机理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CpGODN-1670 酚氧化酶 信号转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