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豫中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与pH和有机质的关系
《土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豫中植烟土壤pH和有机质对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影响,在豫中许昌市的建安、禹州、襄城和漯河市的城区、临颍和舞阳6个植烟县(区)采集了191个典型烟田耕层(0~20 cm)土样,测定了微量元素(有效铜、铁、锰、锌、钼)含量、pH和有机质含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与曲线回归方法分析了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与pH、有机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有效铜、铁、锰、锌和钼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20、49.24、84.80、1.71和0.02 mg/kg,有效锰总体上充足,有效钼整体极为缺乏,个别样点有效铜、铁和锌缺乏;pH平均为7.90,总体上偏高;有机质平均为17.78 g/kg,总体上适宜;微量元素有效态与pH、有机质之间均存在二次函数关系,随pH升高,有效铜呈增加趋势,有效铁和锌呈先升后降趋势,有效锰和钼呈先降后升趋势;随有机质升高,有效铜、锰、锌和钼呈增加趋势,有效铁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关键词: 植烟土壤;pH;有机质;微量元素;相关性


不同秋眠型苜蓿顶芽中特异表达蛋白筛选及其功能鉴定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获得秋眠时期秋眠型和非秋眠型苜蓿(Medicago sativa L.)顶芽中各自特异表达蛋白,鉴定其在苜蓿生长和秋眠中的功能,同时证明常规高通量筛选差异蛋白不包括特异表达蛋白,本研究拟分析秋眠时期秋眠1级苜蓿标准品种'M averick'和9级苜蓿标准品种'Cuf101'顶芽蛋白质组结果中各蛋白在两品种顶芽中是否存在筛选各自特异表达蛋白,并应用qRT-PCR检测特异蛋白mRNA从春季至秋季在两品种苜蓿顶芽中相对表达量,应用农杆菌侵染子叶节点受伤幼苗建立各自的转基因植株并观察其表型变化.结果表明:在秋季,聚腺苷结合蛋白RBP47C在'Maverick'苜蓿顶芽中特异表达,其mRNA在'Maverick'苜蓿顶芽中显著特异高表达,其过表达抑制非秋眠苜蓿的生长,其沉默促进了秋眠型苜蓿的生长;假设蛋白AES61470在'Cuf101'苜蓿顶芽中特异表达,其mRNA在'Cuf101'苜蓿顶芽中较'Maverick'苜蓿显著特异高表达.因此,不同秋眠型苜蓿在秋眠时期具有特异表达的蛋白,且RBP47C蛋白特异高表达促进了苜蓿的秋眠、低表达促进了苜蓿的生长.


红油香椿生长期主要活性物质及挥发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不同生长期红油香椿中主要活性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采集4-10月的红油香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理化方法测定香椿叶中总黄酮、总多糖、总皂苷、总生物碱含量,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联用技术分析红油香椿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并结合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生长期香椿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区分.结果 表明:红油香椿中的主要活性物质随生长期呈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其中总黄酮、总多糖和总生物碱含量均在10月达到最高,总皂苷含量在9月达到最高.而挥发性成分随生长期发生显著变化,GC-MS和GC-IMS技术在不同月份的红油香椿中分别鉴定出109种和4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萜烯类、醛类、含硫类和醇类等化合物.GC-MS技术检测出的大多为大分子(C6~C20)且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而GC-IMS检测出的大多为小分子(C4~C10)、挥发性强且含量低的挥发性成分.2种技术结合扩大了红油香椿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检测范围,并且更加全面地反映红油香椿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随生长期的变化情况,为红油香椿的种植、品质评定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红油香椿;活性物质;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河南省白灵侧耳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食药用菌 》 2022
摘要:采用拮抗反应和基因间隔区2(intergenic spacer 2,IGS2)分析方法对河南省32个白灵侧耳(Pleurotus tuoliensis)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除菌株Pt1、Pt5和Pt22外,绝大多数菌株间存在拮抗反应;应用Hpa Ⅱ、Rsa Ⅰ和Hae Ⅲ等3个限制性内切酶,对IGS2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和电泳分析,不同菌株电泳后产生多样性丰富的图谱。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所有菌株分为3个大类,3个大类遗传关系相对较远,最终将32个菌株鉴定为3组,可为今后白灵侧耳新品种杂交选育亲本的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白灵侧耳 基因间隔区2 限制性内切酶 遗传多样性 拮抗反应


不同类型玉米收割机对籽粒收获质量的影响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摘要: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籽粒收割机和7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开展玉米籽粒机收收获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探索不同类型收割机对不同基因型玉米籽粒收获质量的影响,以期为玉米籽粒收获收割机的选择和玉米籽粒机收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根据试验取得的数据,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主要特征中穗位高、密度、穗粒数、单产分别对玉米籽粒破碎率、损失率、杂质率产生显著影响,收获前含水率对破碎率产生极显著影响,对损失率、杂质率影响不显著。3种类型收割机作业的收获前含水率与破碎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损失率、杂质率均呈不显著正相关,破碎率存在极显著差异,损失率存在显著差异,杂质率差异不显著。收获前含水率是影响破碎率的主要因素,并不显著影响损失率和杂质率,破碎率、损失率、杂质率三者没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和关联性。通过回归分析,收获前含水率分别与破碎率、损失率、杂质率存在线性相关,不同类型的玉米收割机籽粒破碎率都随收获前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损失率和杂质率不都是随收获前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不同类型收割机作业质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收获前含水率对破碎率的影响上。收获前含水率在不高于国标(GB/T 21962—2008)要求的25%的情况下,3种类型的收割机的破碎率、损失率、杂质率都能达到5%、5%、3%的国家标准;在国标要求破碎率不大于5%时,福田4LZ-8E、谷王4LZ-7B、雷沃4LZ-8E2适宜的收获前含水率分别不应高于26.51%、26.95%、36.41%,平均值为29.96%,在此含水率水平下,损失率、杂质率也不会高于国家标准,即在收获前含水率不高于30%情况下,收割机作业质量都能保证达到国家标准。机手在作业之前,要综合考虑玉米的长势、含水率大小、地形情况等因素,调试收割机各主要部件达到合理指标,选择合适的收割速度或喂入量,才能达到最佳的收割质量。
关键词: 玉米 自走式收割机 破碎率 损失率 杂质率 籽粒收获 收获质量


不同耐/感玉米品种的叶片光合荧光特性、授粉结实和产量构成因素对花期高温的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光合荧光特性、授粉结实能力及产量构成对花期高温胁迫及恢复的响应,以期为未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夏玉米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人工模拟增温试验,选取2个耐热型玉米品种('浚单20'和'郑单958')和2个热敏感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农华101')为试验材料,设置花期高温胁迫和大田常温对照2个处理,研究花期高温胁迫及恢复对不同耐热性玉米叶片光合荧光特性、授粉结实能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玉米穗粒数,增加了空秆率,进而导致籽粒产量显著下降,且耐热型品种产量下降幅度小于热敏感型品种.与对照相比,花期高温胁迫下耐热型和热敏感型品种穗粒数分别降低22.25%和67.18%,百粒重分别降低2.03%和5.00%,空秆率分别增加206.37%和283.00%,籽粒产量分别降低31.84%和67.33%,其中穗粒数、空秆率和籽粒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花期高温胁迫使得4个玉米品种有效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光系统Ⅱ受损,光合性能显著下降;高温胁迫结束后,光系统Ⅱ部分参数有所恢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恢复至对照水平.花期高温胁迫对雌穗总小花数、雄穗总小花数和雄穗分枝数影响较小,但使得散粉持续期缩短,开花吐丝间隔期拉长,造成雌雄不遇,结实率显著降低.花期高温导致的授粉持续期缩短是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花期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4个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向穗(粒)的分配比例;高温胁迫后,耐热型和热敏感型品种成熟期的单株干物质量分别降低16.40%和25.73%,籽粒干物质分配比率分别降低7.08%和46.80%,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花期高温胁迫导致玉米光合性能下降,雌雄穗协调发育受到抑制,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减少,使得结实率下降,穗粒数减少,籽粒产量显著降低.花期高温胁迫对热敏感型品种的产量形成、光合荧光特性、雌雄穗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均高于耐热型品种.


粉白花油菜品系PW-1B的选育及抗寒性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 2022
摘要:通过引进浅紫花油菜不育系种质资源,从中选择可育单株,通过系谱法选育及结合温室加代培养,选育出粉白花色油菜品系PW-1B.该品系农艺性状较好,抗寒性强,既可一般种植,亦可作观赏种植.
关键词: 油菜;粉白花;PW-1B;选育;抗寒性


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农业机械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大尺度冬小麦产量预测精度,以2005—2019年河南省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含水率等多源时空数据为特征变量,分析其与小麦单产的相关性,并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对特征变量进行了重要性分析,构建了融合多源时空数据的冬小麦产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与高程为小麦产量预测的重要因子,与小麦产量呈高度正相关,对小麦产量预测的重要性指标均超过0.45,远大于土壤含水率、降水量、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因子;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小麦不同生长阶段产量预测模型中,以10月—次年5月和10月—次年4月为特征变量的产量预测模型精度较高,R~2分别为0.85和0.84,RMSE分别为821.55、832.01 kg/hm~2,在空间尺度上,豫西和豫南丘陵山地模型预测相对误差高于平原地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尺度作物产量预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预测 遥感 多源时空数据 随机森林算法


河南烟区烟草根茎类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烟草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病害发生分布及病原种类,对河南省11个烟叶产区烟草根茎类病害进行了普查,采集644份典型病害样本,通过综合形态学特性分析、分子鉴定及致病力测定对分离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的平均检出率最高,占52.60%,其次是疫霉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平均检出率分别为27.94%和12.52%,由此引起的烟草根腐病、黑胫病和立枯病是河南烟区的主要根茎类病害.由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引起的烟草茎枯病为烟草上的新病害,近年来在豫中和豫西部分烟区的发生率存在上升趋势.拟茎点霉菌在25℃培养条件下可产生小型分生孢子,能侵染烟株茎部和叶片,但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