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八种酚类物质成分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差异,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花生红衣中8种酚类物质的方法,对40种花生红衣中的酚类物质进行了检测,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以X-Bridge shield RP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为固定相,以A[V(乙酸):V(乙腈)=1:1000],B[V(乙酸):V(水溶液)=1:100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多波长检测,在此条件下8种酚类物质能较好分离,且重复性好(相对标准偏差≤3.92%),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1.96%).统计分析和热图分析表明,不同品种花生红衣中8种酚类物质存在较大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原儿茶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原花青素C1,儿茶素与咖啡酸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阿魏酸与原儿茶酸、原花青素C1、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之间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40种花生红衣样品可聚类成三大类.因此,不同花生红衣中酚类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且酚类物质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研究可为挖掘我国花生种质资源优势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花生红衣 酚类成分 热图分析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楸树新品种‘楸杂1号’
《湖北林业科技 》 2022
摘要:‘楸杂1号’楸树是通过人工授粉技术育成的超亲本杂种速生品种,其父母本分别为‘豫楸1号’和‘豫楸2号’。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在楸树资源圃内不同品种间进行杂交授粉组合试验,之后又经过多年的育苗和造林试验,最终确定‘楸杂1号’具备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其造林生长量显著大于亲本,并具备较强抗逆性。


高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机构的伤害机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温胁迫下小麦光合能力下降是影响小麦灌浆和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探明高温对小麦旗叶光合机构的伤害机制有助于小麦高温抗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选取35个河南省不同年代的主栽小麦品种,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快速叶绿素荧光、820 nm光反射、延迟荧光同步测定的方法,对不同温度(22℃,30℃,38℃)处理下所有小麦品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首先根据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对高温的敏感程度将35个小麦品种分为高温不敏感(G1)和高温敏感(G2)两种类型,然后对所测参数分别平均,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光系统Ⅱ(PSⅡ)的光能捕获效率、吸收的光能推动电子传递到初级醌受体(QA)下游和光系统Ⅰ(PSⅠ)末端的效率、质体醌(PQ)库的再还原能力高温下均显著下降,但G2小麦品种下降幅度更大;两种类型小麦品种PSⅠ活性均不受影响,但G2小麦品种PSⅠ供体侧电子传递活性下降幅度大于G1小麦品种.通过3种研究方法的相互补充和印证,最终表明PSⅡ反应中心活性、PSⅡ光能的捕获和QA向下游传递电子的能力的差异是导致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PSⅡ供体侧和PSⅠ活性对小麦光系统Ⅱ高温抗性没有直接影响.该研究对未来冬小麦抗高温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高温;光合机构;快速叶绿素荧光;延迟荧光;820nm光反射;冬小麦;耐高温类型


烟草拟茎点霉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烟草科技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实现烟草拟茎点霉的快速准确检测,利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对拟茎点霉和其他10种烟草病原菌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片段回收及DNA测序,在序列比对基础上设计了两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并鉴定了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优化建立了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为60℃时,两对特异性引物P2F/P3R和P3F/P3R从烟草拟茎点霉DNA样本中分别扩增出来420 bp和381 bp的特异性条带,而在其他10种烟草病原菌DNA以及阴性对照中均不能扩增到任何条带。两对特异性引物的检测灵敏度均达到10 pg/μL。建立的基于两对特异性引物P2F/P3R和P3F/P3R的分子检测方法可实现对病原菌烟草拟茎点霉的快速准确检测。


利用中国抗源区分强致病力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探讨
《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Heterodera glycines, SCN)引起的病害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随着强致病力大豆胞囊线虫群体X12的出现及LY1线虫群体的合成,国际通用的Riggs和HGtype2种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别模式已不能将4号生理小种、X12线虫群体、LY1线虫群体有效区分,本研究提供了一种区分这3个线虫群体的简易鉴定方法,为SCN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包括以下步骤:利用感病品种在病土中繁殖备用接种的胞囊;用兴县灰皮支(ZDD2315)和PI567516C作为鉴别寄主, Lee为感病对照,接种鉴定;若兴县灰皮支和PI567516C均表现感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X12线虫群体;若兴县灰皮支表现抗病而PI567516C表现感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4号生理小种;若PI567516C表现抗病,表明该病土感染的是LY1线虫群体。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我国优异抗源兴县灰皮支和PI567516C作为鉴别寄主,能有效区分目前报道的具有强致病力的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X12和LY1线虫群体。本研究结果对筛选抗源、调查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线虫致病基因研究有重要意义。


96个大白菜品种根肿病抗性鉴定及位点检测
《中国瓜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大白菜抗根肿病基因类型和品种抗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同为4号生理小种的新野老菌和新野新菌,采用灌根法对96个大白菜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并利用CRa、CRb、CRc、Crr1、Crr2、Crr3等6个抗根肿病位点标记检测不同品种所含有的抗性位点.结果表明,农科一号、山地王1号、春美一号等31个品种对新野老菌和新野新菌均表现出抗性,且这些材料大多含有CRa和CRb抗病位点,个别品种含有Crr1、Crr2或Crr3抗病位点.只含有Crr2和CRb抗病位点的大白菜品种如Chiifu、德高荣耀、吉红娃娃、玲珑二号对新野老菌或新菌却表现出感病症状,笔者推测Crr2和CRb可能不是主要的抗病位点.此外,笔者发现只含有CRb位点的山地王2号B型对新野老菌和新菌均表现出抗性,说明该品种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研究结果为大白菜抗根肿病种质资源鉴定及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芝麻枯萎病拮抗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效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sesami,FOS)侵染引起的芝麻枯萎病是芝麻生产上的重要真菌病害.为筛选出能够应用于芝麻枯萎病生物防治的拮抗微生物,利用采自我国不同省份(区)的芝麻、荩草和紫花地丁根际土壤样品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尖孢镰刀菌拮抗作用测定,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验证重要拮抗菌对芝麻苗期枯萎病的防控效果;进一步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开展了拮抗菌的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在来源于我国6个省份(区)的33份土壤样品中,共分离获得细菌1 077株、真菌515株、放线菌554株,筛选出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17株、真菌10株、放线菌51株.其中,细菌菌株SF3-33和SF4-11的拮抗作用最为显著,对尖孢镰刀菌的最大抑菌带均为1.0 cm;且其对由强致病性FOS菌株引起的芝麻苗期枯萎病的最大防效分别达到83.74%和63.13%.SF3-33和SF4-11菌株分别被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皮奥显亚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eoriae).综上,筛选出了大量拮抗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根际微生物,其中细菌菌株SF3-33和SF4-11能够显著减弱芝麻苗期枯萎病的发生,为进一步探索芝麻枯萎病生物防治技术提供了具有较好应用潜力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芝麻枯萎病 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 芽孢杆菌 拮抗效果 生物防治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精准鉴定
《中国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和完善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精准鉴定的方法,对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的抗性精准鉴定,筛选出对2种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资源,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对2 004份具有广泛遗传背景的玉米种质进行多年多点的自然发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茎腐病或综合性状优良的代表性种质,用于人工接种鉴定;利用建立的茎基部注射接种法,对690份代表性玉米种质进行3年共6个环境的抗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精准鉴定。【结果】2016—2018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通过多年多点鉴定出508份种质对茎腐病表现出较稳定的抗性,高抗、抗病和中抗的材料分别为79、106和323份。建立和完善了玉米种质抗茎腐病精准鉴定的方法-茎基部注射接种法,利用该方法与土壤根埋接种鉴定的玉米对腐霉茎腐病抗性的相关系数(r)为0.87,镰孢茎腐病抗性的r值为0.84,表明2种接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注射接种的玉米发病程度更充分。2018—2020年,在北京昌平、河南长葛和河南原阳,利用茎基部注射法对690份玉米种质进行了腐霉茎腐病抗性精准鉴定,表明各鉴定点的材料均发病充分,大部分表现感病或高感,仅有3.5%的种质表现出稳定抗性。6个环境条件下玉米对腐霉茎腐病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46—0.72,同一年度(2018、2019和2020年)2个鉴定点之间的r值分别为0.66、0.60和0.65;3个年度间种质综合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67、0.84和0.87,表明3年各点的鉴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精准鉴定出24份对腐霉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冀资H676、辽2235、冀资14L88、冀资14L101、丹337、M02N-23、Y1747、HRB16232、T628358等)。在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吉林梨树3个鉴定点共6个环境条件下,对690份种质进行了抗镰孢茎腐病精准鉴定,其中,辽宁沈阳的种质发病充分,绝大部分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感,吉林梨树和公主岭的材料发病明显偏轻。6个环境下玉米种质抗性的相关系数为0.00—0.76,2018、2019和2020年2个鉴定点之间的r为0.12、0.04和0.05,表明同一年度2个点的鉴定结果差异大;3个年度间镰孢茎腐病综合抗性的r值为0.40、0.74和0.72,显示年度间综合抗性较为一致。共鉴定出5份种质(冀资C32、辽785、辽2235、吉资1034和16SD088)对镰孢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690份种质对2种茎腐病抗性的r值为0.44,表明其对2种茎腐病的抗性存在中等水平的相关性。【结论】明确了2 004份玉米种质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对茎腐病的抗性水平;建立了玉米抗茎腐病精准鉴定的新方法-茎基部注射接种法;精准鉴定了690份玉米种质对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的抗性,筛选出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各24和5份,是开展玉米抗茎腐病育种或品种抗性改良的重要抗源。
关键词: 玉米种质 腐霉茎腐病 镰孢茎腐病 茎基部注射接种 自然发病鉴定 精准鉴定


河南省2020年主推小麦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分析
《种业导刊 》 2022
摘要:为促进河南省小麦生产及优良品种的推广,以2020年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为对象,分析了其农艺及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河南省2020年主推小麦品种有10个,分别是郑麦379、百农4199、百农207、西农511、新麦26、周麦36号、郑麦1860、中麦578、平安11号、丰德存麦5号.10个主推品种均为国审品种,且均为半冬性品种.上述主推品种中,百农4199的产量、穗数均为最高,丰德存麦5号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均为最高,生产上注重高产时可优先考虑百农4199,注重营养及加工品质时可优先考虑丰德存麦5号.11个农艺及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介于1.7%~59.9%,平均为10.7%.其中,稳定时间、穗粒数、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容重、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小,品种选育时应注意拓宽遗传基础.
关键词: 2020年 河南省 小麦 主推品种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茎基腐病是小麦上重要的真菌性茎基部病害,在黄淮海冬麦区呈广泛流行态势,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拌种剂、拔节期喷施杀菌剂以及两者结合使用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药剂拌种防治结果表明:60 g/L戊唑醇FS、25 g/L咯菌腈FS和25%氰烯菌酯SC拌种处理能显著降低苗期病株率,其病株防治效果为63.6%~100%.药剂拌种对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受到年份和地点的影响.2018年开封和2020年内黄的25%氰烯菌酯SC、2019年温县和2020年内黄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2020年内黄的30%丙硫菌唑OD拌种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灌浆期的病情指数;在2019年温县的25%氰烯菌酯SC和2018年开封的30 g/L苯醚甲环唑FS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病情指数,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25%氰烯菌酯SC、30 g/L苯醚甲环唑FS和30%丙硫菌唑OD拌种处理的灌浆期病情指数防治效果为12.8%~85.1%,增产1.2%~13.1%.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30%多·酮SC、30%丙硫菌唑OD和50%多菌灵WP在小麦拔节期喷雾防治能够显著降低灌浆期的病情指数,病情指数防效为49.5%~59.2%;白穗率防治效果为9.5%~17.9%;病茎率防治效果为46.7%~61.4%;除30%丙硫菌唑OD外,其他2种药剂处理可使小麦增产5.0%~6.1%.药剂拌种结合拔节期喷施杀菌剂的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药种比5∶1 000)单独拌种处理或30 g/L苯醚甲环唑FS(药种比3∶1 000)拌种结合拔节期30%多·酮SC(1 200 mL/hm2)喷雾能够有效降低病情指数24.1%~26.0%,并提高产量10.0%~15.3%.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药剂防治;杀菌剂;氰烯菌酯;丙硫菌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