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时空分布及其与关键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延绳钓生产统计数据及遥感获取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 concentration,Chl-a)和海面高度距平(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等环境数据,分析了长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fishing effort,CPUE)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鳍金枪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4°S—28°S、158°E—176°E附近海域;长鳍金枪鱼渔场CPUE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3月CPUE值较低(<12.5尾·千钩-1),随后逐渐增加,至7月达到最大值为18.1尾·千钩-1,而8—12月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1月渔场重心位于16°S、168°E附近海域,2—3月向西北偏移,而在3—7月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8月以后开始逐渐回撤至西北方向,在9—12月渔场重心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主要位于15°S—16°S、168°E—169°E海域;总体来说,长鳍金枪鱼中心渔场最适SST为27.0~30.5℃,次适SST为20~24℃;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02~0.08mg·m-3,最适海面高度距平为3~23 cm。
关键词: 长鳍金枪鱼 南太平洋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TO成员有关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5
摘要:受后金融危机的影响,技术性贸易措施正逐渐成为影响国际水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和研究各国的措施通报发布趋势,有利于中国开展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的深入评议和应对工作。以2010—2013年渔业领域接收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通报数据为分析基础,全面介绍和研究了近几年通报的发布趋势,并就中国如何应对水产贸易壁垒提出了综合建议,旨在及时分析WTO成员发布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动态,掌握其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加强对水产品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应对和预警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r(Ⅵ)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肝胰脏、鳃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影响
《海洋环境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对Cr(VI)的富集(15 d)和释放实验(15 d)过程中肝胰脏、鳃的SOD活性、MDA及MTs含量的变化,探讨Cr(VI)对三疣梭子蟹不同组织的毒性效应影响及其差异。结果表明,经过15 d的富集,1.50 mg/L、0.30 mg/L实验组肝胰脏、鳃的SOD、MDA及MTs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在15 d的释放后,两个浓度实验组肝胰脏、鳃的SOD、MDA及MTs含量均能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三疣梭子蟹鳃的SOD活性,MDA和MTs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早于肝胰脏,但是峰值水平低于肝胰脏,鳃的恢复时间短于肝胰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萝属藻类繁殖生物学及增养殖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萝属(Gloiopeltis)的经济价值颇高,其藻类提取物在化工、医药和食品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但近年来的过度开采导致自然海区内海萝属藻类资源量日益下降。目前海萝属藻类仍处于粗放式增殖状态,亟待开展规模化的人工养殖,然而其养殖方面的相关研究与其他经济海藻相比明显滞后。本文概述了海萝属的空间分布情况,并对海萝属藻类的繁殖生物学研究进行回顾,介绍了其生活史、繁殖方式、孢子保存方法及萌发过程。对生理生态学研究进行了重点描述,包括影响孢子释放、附着、萌发与成活的因素,以及影响藻体生长、繁殖及存活的因素。概述了海萝属藻类增养殖领域的研究及应用现状。指出选育耐高温且生长性状良好的新品系是今后海萝属藻类养殖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鱼类群落格局分析
《生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7年12月和2008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的2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方法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2个群落,分别为咸淡水湾内鱼类群落(群落Ⅰ,以稜鳀类、前鳞骨鲻和斑鰶等鱼类为代表)和海水广布湾口鱼类群落(群落Ⅱ,代表种有带鱼、刺鲳、黄吻稜鳀、竹荚鱼和二长棘鲷等)。ANOSIM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春季:R=0.803,p<0.001;秋季:R=0.855,p<0.001)。用典范对应分析探讨鱼类群落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温度、底层盐度、p H和溶解氧等)之间的相关性。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盐度和温度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藻中抗氧化、保湿功能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藻是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低等隐花植物,主要分为四大类——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红藻(Rhodophycea)和褐藻(Phaeophyceae),另外还包括硅藻(Diatom)、甲藻(Gymnodinium)、金藻(Chrysophyceae)等微藻[1],全世界海洋中生长约有30 000余种海藻。海藻中存在着许多结构新颖独特的化合物,例如:脂类、酚类、多糖类、萜类,含硫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赋予海藻许多神奇功能,抗菌抗肿瘤、抗氧化、保湿功能等。海藻来源广泛,成本低廉,本身含水量高,具有良好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围网理网机优化设计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中国围网渔船作业机械化程度低、起放网速度慢等问题,围绕加快围网网具整理速度,提高整体作业的效率,开发了1.5T围网理网机。利用CREO三维建模软件建立理网机实体模型,并将建好模型导入ANSYS Work Bench中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对理网机作业工况位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对最大应力结构部件进行优化分析设计,最终得到结构合理、强度满足安全系数的理网机部件参数。
关键词: 围网捕捞 理网机 Ansys WorkBench 优化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零换水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同时结合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零换水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碳氮比对生物絮团形成及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组,其养殖水体中碳氮比分别为8(CN8组,设为对照组)、12(CN12组)、16(CN16组)、20(CN20组)、24(CN24组),每组设置3个水泥池(重复),每个水泥池投放团头鲂幼鱼20尾。养殖期为8周,每隔1周采集水样1次,检测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及生物絮团含量。养殖8周后,每个水泥池分别随机挑选3尾鱼无菌采集盲肠内容物,运用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碳氮比零换水养殖条件下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碳氮比≥16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随着碳氮比由8升高到16和20,肠道中放线菌门(Actinobateria)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含量显著增加(P<0.05),梭杆菌门(Fusoba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含量显著减少(P<0.05)。对厚壁菌门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在纲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CN16、CN20和CN24组团头鲂肠道中梭菌纲(Clostridia)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芽孢杆菌纲(Baccilli)含量显著增加(P>0.05)。DGGE指纹图谱分析表明,养殖水体中碳氮比能够影响团头鲂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CN8组和其他组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仅为0.43,而CN20和CN24组的相似性系数最高,达到0.96。由此可见,零换水条件下养殖水体的碳氮比影响了生物絮团的形成量,改变了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以团头鲂肠道菌群结构为评价指标,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养殖水体中适宜碳氮比为16~2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饵料种类、密度和pH对不同规格黑蝶贝滤水率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黑蝶贝(Pinctada margaritifera)的滤食特性,利用一次性加入饵料的方法,设置4种个体规格、5种单胞藻饵料、5个p H梯度和饵料密度梯度,研究了不同因素对黑蝶贝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显示:FR'随体重的增大先上升后下降,回归拟合方程:FR'=-0.000 359 x2+0.074 x-2.272,R2=0.854;黑蝶贝对5种单胞藻饵料的滤水率大小次序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FR'随着p H的升高而升高,到p H为8.6左右时开始下降,其拟合关系为:FR'=-0.331x2+5.621x-23.198,R2=0.739;FR'与一定饵料密度范围内呈明显的峰值变化,饵料密度为4.38×105Cell/m L时达到最大,其拟合方程为:FR'=-0.234x2+2.036x-2.959,R2=0.852。通过可知,饵料种类、p H、饵料密度和规格对黑蝶贝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个腺病毒颗粒的原子力显微镜液相成像及样品制备方法
《病毒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作为一种纳米级高分辨率的探针扫描显微镜,在病毒形态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为更好地利用AFM在接近病毒生理环境(液相)中观测单个病毒颗粒,选择合适的基底吸附病毒样品是重要的前提保障。本文介绍了一种病毒样品制备及AFM液相成像方法。首先制备疏水化处理的玻璃盖玻片作为吸附基底,再将观察样品腺病毒重组载体颗粒(Adenovirus type 5F35,Ad5F35)吸附于基底上,建立在液相下单个病毒颗粒的原子力显微镜成像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取了单个腺病毒颗粒在液相下的高分辨率纳米级高度图(height image),且病毒颗粒保持了约90nm的正确测量高度。实验结果表明疏水化处理的玻璃基底具有良好的吸附力,有助于病毒颗粒牢固地吸附在基底上,且不会引起较大的形变。本研究为AFM观测病毒等生物样品提供了一种较为合适的吸附基底和在液相中的AFM成像方法,对后期开展病毒形态结构、物理属性及其与宿主细胞受体相互作用的研究打下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