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省绿肥作物生产利用现状及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09 CSCD
摘要:阐述了黑龙江省在绿肥品种筛选、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发展现状,结合黑龙江省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及产业结构论述了主要绿肥品种应用、种植模式的推广建议,为明确黑龙江省绿肥作物生产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的SSR标记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中国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以抗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系东农40566为母本,以感所有生理小种的品种东农410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杂交得到F2代后连续自交3代得到F5代群体。该群体经人工接种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后,利用BSA法对500个SSR标记进行筛选,其中3个标记Satt565、SOYGPATR和Satt396在抗、感池间表现出稳定的多态性,并且在F2代个体中表现出抗性与多态性协同分离的趋势。3个标记与抗性基因的连锁顺序为Satt565—SOYGPATR—Hrcs1—Satt396,其与抗性基因的连锁距离分别为12.7、6.5、14.7cM。推测抗大豆灰斑病1号生理小种的基因可能位于C1连锁群上。
关键词: 大豆(G.Max) 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 抗性基因 SSR标记


猪LXRα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表达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RT-PCR结合克隆测序的方法,从猪的肝脏组织中克隆出了猪基因的LXRα(Liver XReceptorsα)cDNA序列,编码区长度1344bp,编码447个氨基酸,基于Pfam数据库发现存在一个锌指蛋白和核受体的配体结合区;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猪的LXRα所在的哺乳动物类群非常保守,与鸡和斑马鱼所构成的类群存在较大遗传距离;在大白猪和杂种野猪的脂肪组织中检测表明LXRα基因的表达自3月龄至12月龄逐渐增加,并在9月龄达到最高,而杂种野猪在9月龄开始高表达,12月龄最高。研究结果表明LXRα基因可能是猪脂质代谢的重要分子标识之一。


钾肥对大豆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黑土、白浆土上施钾量对大豆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两种土壤上施钾量(x)与产量(y)呈二次回归关系,黑土:=2516.1+6.6307x-0.0242x2(R2=0.8475);白浆土:=2453.1+4.2819x-0.0140x2(R2=0.9836)。由试验结果得出黑土上种植大豆的最高施钾量应控制在140kghm-2以下,白浆土上最高施钾量不宜超过150kghm-2。随大豆生育期的推进,两种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值,施钾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低于不施钾处理;两种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先下降后略有升高并趋于稳定,不施钾处理的速效钾含量则一直呈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施钾促进了大豆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


包膜与氢醌结合对尿素释放及水解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探讨尿素和脲酶抑制剂氢醌被共同包被后二者在土壤中的溶出行为及其对尿素水解的控制,阐明此类肥料减缓尿素水解的机理,为此类肥料的开发和农业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摸拟培养的方法开展:(1)尿素和脲酶抑制剂氢醌被共同包被后二者在土壤中的溶出行为。(2)添加氢醌尿素、包膜型尿素、尿素和脲酶抑制剂氢醌被共同包被后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特征。尿素和氢醌共包被肥料中尿素和氢醌的溶出高峰期同步,但氢醌从包膜中溶出的速率明显快于尿素;氢醌的添加减缓了尿素的水解进程,包膜型肥料释放到土壤中的尿素没有立即完全水解,而是发生了明显的水解滞后现象,但尿素水解速率的最大值明显高于尿素溶出速率的最大值,与包膜型肥料相比,尿素与氢醌共包被的尿素水解也有明显的滞后现象但其尿素水解速率的高峰值明显低于尿素溶出速率的高峰值;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速率决定性地影响着土壤pH的变化。包膜与氢醌的结合更加有效地控制了尿素的水解过程,尿素和氢醌的同时缓慢溶出使尿素的水解过程更加平缓,有效避免了尿素水解的激增现象,此种肥料的施用有利于减缓NH3的毒害及NH3的挥发损失。


猪视黄醇结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检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技术从猪的肝脏中扩增到RBP基因,将其与巴斯德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ZαC重组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C-RBP,测序正确后将其用SacⅠ内切酶线性化后采用电穿孔法转化巴斯德毕赤酵母菌GS115,经ZeocinTM抗性筛选高拷贝重组菌株后用甲醇诱导表达,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培养上清液中表达出具有生物活性的RBP重组蛋白。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性的影响
《土壤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Stanford和Smith提出的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对连续7a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溉,栽培番茄的保护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的有机氮矿化特点进行了研究。渗灌管为发汗式半软管,埋深为30cm;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水方法及施肥、田间管理同当地农业生产。当20cm深处的土壤水吸力达到40kPa时开始灌水,渗灌和滴灌每次的灌水量是沟灌灌水量的1/2。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矿化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累积矿化氮量—时间曲线变化的趋势看,可将保护地土壤0~50cm剖面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渗灌与滴灌处理相似,为0~20cm、20~40cm和40~50cm土层,而沟灌处理则为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保护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可以用Twopool模型表达。比较不同灌溉处理,在0~10cm土层,易矿化有机氮含量(N1)表现为滴灌>沟灌>渗灌,易矿化有机氮矿化速率(k1)常数也以滴灌处理最大,说明滴灌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易矿化有机氮的形成。与渗灌和沟灌相比,长期使用滴灌灌溉有利于改善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的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