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花生学报 》 2025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复合肥中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对花生产量、品质及氮磷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筛选花生专用复合肥中腐殖酸最优添加量,为腐殖酸增效肥料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和普通复合肥(CF)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CF+HA)可增加花生的主茎长,促进花生增产,以3%添加量处理最优,单株总果数、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和产量分别增加12.6%、10.3%、2.2%和9.7%,还可提高花生蛋白质、脂肪、硬脂酸和木焦油酸含量,降低油酸、花生一烯酸和山嵛酸含量和油酸/亚油酸比。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的花生氮累积量、氮肥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高于CF处理,增幅分别为5.2%~21.7%,19.8%~82.8%,9.1%~12.5%和127.9%~174.8%,以CF+3%HA处理最高,该处理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之显著增加68.5%、12.5%和18.4倍。施用添加不同比例腐殖酸复合肥的花生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降低7.0%~16.1%,以CF+3%HA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复合肥中添加腐殖酸能一定程度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品质,促进氮磷的吸收和利用,以CF+3%HA处理施用效果最佳。


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的寄主适应性研究
《现代食品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研究了不同地域来源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对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来自湖北、安徽、江苏、河北的禾谷镰刀菌产毒基因型均为15ADON型菌株,而来自湖北、安徽、江苏、福建的亚洲镰刀菌产毒基因型均为3ADON型.将不同地域来源菌株以小麦秸秆粉末(WA)、玉米秸秆粉末(MA)和水稻秸秆粉末(RA)为培养基质分别在25 ℃和15 ℃条件下培养,发现各菌株在WA中的生长速率最大,然而在MA和RA中的生长速率均显著下降.与WA相比,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在25 ℃分别下降为25.75%和35.06%(MA),25.88%和 24.97%(RA),在 15 ℃ 分别下降为 23.01%和 25.22%(MA),27.16%和 23.71%(RA).在小麦秸秆(WS)、玉米秸秆(MS)和水稻秸秆(RS)产子囊壳生物量进行比较,观察到WS是两种菌株产子囊壳的最适宜寄主,同时发现禾谷镰刀菌对MS适应性高于RS,而亚洲镰刀菌对RS适应性高于MS.该研究结果表明,禾谷镰刀菌和亚洲镰刀菌对上述三种寄主植物的适应性不同,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源头控制粮食赤霉病发生和降低镰刀菌毒素污染提供理论指导.


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小麦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合成积累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清水为对照(CK),设置花后喷施0.2%、0.4%的硫酸锌、天冬氨酸锌和甘氨酸锌处理,研究花后喷施氨基酸螯合锌对不同时期小麦籽粒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氨基酸含量、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确定最优的锌肥,为小麦高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了龙亭和郸城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6.26%~27.45%和24.51%~39.13%;在郸城试验点,喷施硫酸锌、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均显著增加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增幅为9.93%~17.65%,而在龙亭试验点,仅喷施0.2%天冬氨酸锌使籽粒结合态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12.15%;喷施甘氨酸锌、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龙亭和郸城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增幅分别为14.49%~20.82%和13.26%~20.68%,喷施硫酸锌处理与CK无显著差异,所有喷锌处理对喷施后20 d和成熟期籽粒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与CK相比,喷施甘氨酸锌显著增加两试验点喷施后10 d小麦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6.67%和10.42%~14.58%,显著增加郸城试验点喷施后10、20 d籽粒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2.18%~15.53%、11.84%~12.76%;喷施0.2%天冬氨酸锌显著增加龙亭试验点喷施后20 d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3.21%和10.83%;喷施0.2%天冬氨酸锌或0.2%甘氨酸锌处理均显著增加两试验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喷施0.4%甘氨酸锌处理仅显著增加郸城试验点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两试验点均以0.2%天冬氨酸锌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7.90%和7.25%。综上,花后喷施0.2%天冬氨酸锌、甘氨酸锌可显著促进小麦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提高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其中以0.2%天冬氨酸锌效果最优。


黄淮海夏玉米区试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及抗病基因检测
《玉米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然诱发结合人工接种的鉴定方法,对2020、2021和2023年2 468份玉米品种进行南方锈病田间抗性鉴定,对2023年表现中抗以上的439个参试品种进行RppC和RppK抗性基因检测。结果表明,高抗和抗病品种的比例从0.59%、6.46%(2020年)提高至2.99%、7.2%(2021年)和3.33%、13.13%(2023年);感病品种占比较高,3年占比分别为53.74%、38.99%和29.5%。439个参试品种中的221份携带RppC抗性基因,占50.34%;209份携带RppK抗性基因,占47.61%;有75份同时携带RppC和RppK基因,占17.08%;有84份未检测到RppC和RppK抗性基因,推测可能携带其他抗性基因。综上,黄淮海夏玉米区新选育的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水平在逐步提高,抗性品种中以携带RppC抗性基因为主,育种上应加强RppK抗性基因的转移利用。


柴桂口服液体外抑制PRRSV效果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25
摘要:为研究柴桂口服液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的体外作用,测定柴桂口服液细胞毒性和PRRSV滴度,开展柴桂口服液体外杀灭PRRSV实验、抑制PRRSV复制实验、阻断PRRSV入胞实验以及影响MARC-145细胞释放PRRSV实验。结果显示:经64、256、512倍稀释的柴桂口服液对MARC-145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低倍(4、16、64倍)稀释的柴桂口服液对PRRSV有直接杀灭活性;64倍稀释的柴桂口服液极其显著(P<0.001)抑制PRRSV在MARC-145细胞内的复制,对PRRSV入胞有一定的阻断作用,对PRRSV释放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柴桂口服液 细胞毒性 抗病毒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体外


56份药用蒲公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种子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评价蒲公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以不同产地的56份蒲公英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蒲公英种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蒲公英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95~1.89之间,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最大的是根长,为1.89,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的是根重,为0.95。地上部叶片与花葶之间、地上部叶片、花葶长度与地下根部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39%。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群,综合评价分析第Ⅱ类中的综合性状最优。根据综合评价得分值(D值),筛选出7个优异的蒲公英种质资源。


苹果新品种"福布拉斯"在商丘地区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
《中国果业信息 》 2025
摘要:“福布拉斯”是欧洲主栽富士品种之一,商丘地区2018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试栽,2021—2023年连续3年对其植物学特性、物候期、果实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进行观测记录。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势强,抗病性好,成熟期为10月中下旬,果实平均单果质量340.02 g,最大单果质量468.45 g;果实深宝石红色,条纹红,着色率高,色泽艳丽,果面光滑,果点小、椭圆形,果肉浅黄色,肉质中脆,汁液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6.16%~17.91%,可滴定酸0.22%~0.27%,维生素C 65.46~74.35 mg/kg,固酸比66.33~73.50,果实硬度7.24~7.61 kg/cm2。平均株产36.61 kg,每667 m2产量3 075.24 kg,丰产稳产。适宜在商丘地区推广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