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种业导刊 》 2025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烟叶产质量,节省施肥成本,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施氮量不变的基础上设置配施15%(CK)、20%、25%、30%的有机氮共4个处理,对田间烟叶长势和烤后烟叶产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保证施氮量不变,配施25%有机氮,可以促进株高增高,中部叶最大叶面积增大,有效优化农艺性状;提高色度,减少含青度和挂灰杂色,增加油分,改善烟叶外观质量;香气质变好、香气量增多,杂气、刺激性降低,更大程度提高烤后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上等烟比例提高至68.03%,中上部烟叶产量增加34.5 kg/hm2,产值增加1 649.7元/hm2,对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积极作用。在永州植烟地区可以示范推广施氮量不变、有机氮25%+无机氮75%的施肥配比方案。


基于熵权的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紫苏壮苗指数模型构建及其验证
《中国瓜菜 》 2025
摘要:为快速简便判定紫苏种苗质量,于4叶1心时测定322株紫苏种苗的16项农艺性状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将16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分析,筛选与综合评价指数相关性较高的壮苗指数;选择3个不同紫苏品种对适宜的壮苗指数稳定性进行验证;用离差平方和法对紫苏种苗质量进行分级,计算缓苗指数综合判定紫苏苗移栽后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壮苗指数模型“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10”可评价紫苏种苗质量;壮苗指数>1.67时为优级苗,壮苗指数在1.19~1.65之间为中级苗,壮苗指数<1.17时为弱苗;100株供试紫苏被分为4个缓苗级优、良、中、差,分别对应的壮苗指数范围为1.75~2.85、1.21~1.65、0~1.10、0,基本符合壮苗指数临界值。综上所述,壮苗指数模型“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10”可用于指导紫苏种苗高效生产实践。


花生致敏蛋白Ara h 2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核农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花生致敏蛋白Ara h 2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基于所制备的抗体,采用双抗体夹心检测模式,以Ara h 2鼠源单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兔源多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并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和特异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检测方法对Ara h 2的检出限为5.04 ng·mL-1,线性范围为15.63~1 000 ng·mL-1,添加回收率为80.12%~96.03%,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且特异性良好、与其他常见食物过敏原无交叉反应。本研究可为致敏蛋白Ara h 2检测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的方法。
关键词: 酶免疫分析 花生致敏蛋白 Ara h 2 过敏反应 检测


多倍体芦竹营养组分近红外预测模型的构建
《动物营养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构建芦竹全株中水分(MC)、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的预测模型。本试验所用芦竹样品采自原阳和驻马店种植区,刈割高度分别为1.0、1.5、2.0和2.5 m。芦竹样品分为定标集(n=95)和验证集(n=31),通过NIR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及改良偏最小二乘法(MPLS)等方法,建立样品特征光谱与待测化学成分之间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芦竹CP含量的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和预测决定系数(RSQ)最高,分别为10.82和0.991;EE、Ash、CF、NDF、ADF和ADL含量的RPD在4.0~6.3,其RSQ均大于0.94;MC含量的RPD和RSQ最低,分别为2.78和0.868。本试验所建芦竹MC、CP、EE、Ash、CF、NDF、ADF和ADL含量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植物病害流行学 空气生物学 病菌孢子捕捉 植物病害监测预警 病害管理决策系统


河南省典型农区近地表大气氨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农田氨挥发是大气颗粒物中铵盐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城市和农村空气质量有密切影响。对河南省典型农区近地表大气氨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为农田区域大气颗粒污染物的针对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10个代表性农田区域(小麦-玉米轮作区),利用被动法,开展为期两年的近地表大气氨浓度监测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从时间上(季节性)来看,不同季节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差异较大,其中夏季近地表大气氨平均浓度最高,为12.0μg N·m-3,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均值分别为10.8和8.9μg N·m-3,冬季最低,均值仅为6.7μg N·m-3。从空间上来看,豫东开封农田区域氨浓度最高,其年平均氨浓度可达14.7μg N·m-3,其次为豫北新乡和安阳,其年均大气氨浓度分别为12.5和11.0μg N·m-3,再次为豫中郑州和豫北的焦作,其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分别为10.9和10.6μg N·m-3,而豫西的洛阳、平顶山、豫南许昌、漯河和黄泛区(周口)的近地表大气氨浓度较低,其数值介于7.9—9.6μg N·m-3之间。从土壤类型来看,不同土壤类型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存在明显不同,其中潮土近地表大气氨浓度最高,为11.0—14.7μg N·m-3,褐土和黄褐土区其氨浓度介于9.0—9.6μg N·m-3之间,砂姜黑土和黄棕壤农田区域氨浓度较低,为8.06—8.11μg N·m-3。不同区域的近地表大气氨浓度高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氮肥施用量和土壤p H与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雨量与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几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河南省农田系统近地表大气氨浓度差异较大。【结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降低施氮量有助于系统性降低河南省农田区域近地表氨浓度;豫北和豫东农田区是重点关注区域。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区 大气氨浓度 时空分布 被动采样 线性相关性分析 反距离法 河南省


两行垄作花生挖掘翻秧晾晒收获机试制
《花生学报 》 2025
摘要:针对现有花生挖掘收获机在收获铺放后,下层的花生果与温湿土壤直接接触易发生霉变,造成大面积减产现状,试制了一款两行垄作花生挖掘翻秧晾晒收获装置。为减小花生挖掘铲作业阻力和提高挖掘收获质量,采用图解力学分析方法对其需满足的结构尺寸与力学性能进行了设计分析,并利用EDEM离散元分析软件对挖掘铲作业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平均作业阻力为1 637.98 N;为保证花生植株夹持的完整性与夹持输送性能,采用图解结构尺寸解析方法对夹持链条关键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提高去土质量,结合整机设计尺寸,对拍杆设计参数进行了设计分析;为保障花生植株翻秧质量,采用理论数据计算方法确定了翻秧轴转速最优设计参数。以机具平均作业速度为1 m/s、挖掘深度为120 mm和翻秧旋转轴转速为230 r/min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埋果率为0.26%、落果率为0.3%、花生植株翻秧率为76%,性能指标能够满足项目要求。该机的试制成果,可为花生挖掘翻秧晾晒关键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提高花生收获质量与产量提供技术配套。
关键词: 花生 挖掘收获机 仿真分析 夹持输送 抖土 翻秧晾晒


基于RISC-V的农田智能灌溉控制系统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农田灌溉水分利用率,明确不同土质对灌溉量的影响,利用RISC-V架构芯片构建了一种基于模型的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以GD32VF103VBT6芯片为核心MCU,包括主控制器、通信、传感器、灌溉量计算和安全作业等功能模块。通过量化不同类型土壤水分运移动态的差异,依据土壤中沙粒、黏粒等组分比例,构建了适用于不同土壤质地的灌溉量估算模型。系统结合土壤墒情传感器获取的田间实时墒情数据,计算各轮灌区域最佳灌溉量,并根据灌溉量控制各灌区电磁阀开启时间,实现自动灌溉。该系统具有测墒灌溉、远程控制、水肥一体化灌溉、自动化轮灌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农户经验灌溉方式相比,该系统能够显著降低作物灌溉量17.3%,但对籽粒产量的影响较小,仅降低了0.16%;与土壤水分动态平衡模型相比,该系统灌溉量降低了9.2%,产量提高了0.19%。此系统的研究和应用在保证作物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农田灌溉量,对发展智慧节水农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灌溉控制系统 RISC-V 土壤质地 节水灌溉 灌溉量模型


河南省小麦种质资源品质特性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筛选优异育种亲本资源,进一步改良小麦品质并提供优异资源,本研究以607份小麦种质为材料,采用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供试小麦种质的13个品质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年代来源种质的品质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小麦种质资源的13个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在2.28%~79.56%,其中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高,糊化特性指标峰值时间的变异系数最低,且2000年以后的品种在多个性状指标间的变异系数较大。不同年代来源种质的品质比较结果表明,从地方品种(1949年以前)到1949-2000年的品种再到2000年以后的品种,随着年代的推移,面粉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明显降低趋势,而反映面筋强度的面筋指数、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指标则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峰值粘度和衰减值的变化趋势为1949-2000年的品种>地方品种>2000年以后的品种,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13个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峰值粘度与其他多个指标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小麦品种选育的指导目标性状。系统聚类分析将小麦种质分为6类,不同类群间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第Ⅲ类群具有面粉吸水率低、面筋指数低等特征;第Ⅳ类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湿面筋含量高和峰值粘度高的特征。同时,还鉴定到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及稳定时间4个指标同时达到强筋标准的种质4份,同时达到弱筋标准的种质1份。本研究结果为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及优质品种选育提供重要参考及理论基础。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植物保护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一步就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剂筛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代表菌株JYH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优,菌丝的致死条件为57℃,10 min。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咯菌腈对菌株JYH1的毒力最强,EC50为0.14μg/mL;其次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研究结果为金银花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