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0008条记录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坡耕地面源污染生态阻控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8个差异化植被配置野外规模化径流小区的构建,探索自然降水环境下差异化植被配置给面源污染所形成的制约作用,其中主要参考5个指标,一是总氮(TN),二是总磷(TP),三是化学需氧量(COD),四是生物需氧量(BOD5),五是总有机碳(TOC),从而可为库区水土流失的治理防控供给一定借鉴作用。结果表明:(1)植物对于面源污染有着显著的控制效果,天然降雨条件下,减流作用最好的是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苦参(Sophora flavescens)小区,平均减流作用为70.58%,板栗+雀麦(Bromus japonicus)最差,但相比板栗单种仍减流56%。(2)苦参、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薄荷(Mentha haplocalyx)、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和板栗的间作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坡耕地的磷素流失,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和板栗间作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坡耕地的氮素流失。除雀麦和板栗间作小区外,其他间作模式小区,分别比对照小区径流水中的COD,BOD5,TOC消减率为29.10%~95.04%,31.49%~93.60%和16.76%~62.17%。(3)间作板栗+苦参对TN,TP等相关参数具有最优改善效果,可实现最佳配置效果,经过整体性评估从而得出,其具备最大推广价值。研究结果可为坡耕地生态阻控植物配置技术提供一定数据参考。

关键词: 径流 植被配置 面源污染 水土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的诺氟沙星浓度检测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畜禽产品中抗生素残留问题时有发生,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食品安全,威胁人类健康。准确、快速检测出抗生素药物的含量对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残留较为常见的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抗菌药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太赫兹光谱技术的诺氟沙星较大梯度和较小梯度的全浓度含量检测研究。在较大梯度诺氟沙星样本中,首先,在1%~100%范围内设置了11个浓度,完成较大梯度压片样本制备;然后经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扫描获取其时域光谱,提取样本的吸收系数,用卷积平滑S-G二项式拟合滤波去除噪声、平滑样本光谱数据。发现纯净的诺氟沙星在1.205 THz处存在一个强烈吸收峰,在0.816 THz处存在一个弱吸收峰。最后,利用逐步回归和连续投影法(SPA)选择变量并结合特征吸收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模预测分析。进一步在较小梯度诺氟沙星样本研究中,首先在浓度100μg·mL-1(0.01%)以下设置了29个浓度系列,完成较小梯度溶液样本制备;然后获得其太赫兹时域光谱,用S-G二项式拟合滤波进行数据预处理,发现各浓度的吸收光谱未出现明显差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和连续投影法(SPA)选择变量结合特征吸收峰实现多元线性回归建模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大梯度诺氟沙星样本中逐步回归选择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达到了模型最优(Rp=0.962, RMSEP=2.74%),准确率优于当前已有最优预测模型(Rp=0.867, RMSEP=16.6%);小梯度诺氟沙星样本的逐步回归选择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优(Rp=0.728, RMSEP=18.79μg·mL-1),该方法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是准确率有待提升。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实现了较全浓度诺氟沙星的检测,为后续诺氟沙星检测限的探索等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 诺氟沙星 浓度检测 喹诺酮 吸收系数 抗生素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胎盘屏障的研究进展

畜牧与兽医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妊娠是一个微妙而复杂的生理过程,胎盘的建立为母胎之间的物质交换奠定了基础。对于猪来说,胎盘功能障碍会降低胎盘效率,引起猪宫内发育迟缓、窝内体重变异增大,给养猪业的经济效益带来巨大损失。胎盘是母胎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其功能较为复杂,有物质交换、排泄、免疫保护、合成和分泌等多种功能。鉴于胎盘屏障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猪胎盘屏障的结构、功能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养猪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胎盘屏障 功能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园橘小实蝇种群结构与发生危害调查

果树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橘小实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蛀果类害虫,近年来在我国桃园有加重发生危害的趋势。弄清我国不同桃产区橘小实蝇种群发生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预警和综合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12年至2019年,利用橘小实蝇性诱剂连续在我国主要桃产区的17个桃园开展了桃园橘小实蝇发生情况的监测和调查,并对不同产区桃园实蝇标本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结果】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明确了北京、石家庄、南京、武汉、成都的实蝇标本为橘小实蝇,且石家庄种群与其他4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差距较大;郑州的实蝇标本则为橘小实蝇和番石榴实蝇的混合种群。全国17个桃园监测结果显示,桃主产区几乎均有橘小实蝇危害。【结论】北方桃园2012年开始发现橘小实蝇危害,但发生时期和种群数量在各年份间有所差异,主要危害晚熟桃;南方桃园里橘小实蝇则是一种常发性害虫,对中晚熟桃的危害较大。

关键词: 桃园 橘小食蝇 蛀果 综合防控 番石榴实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大白菜新品种'京秋5号'

园艺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大白菜‘京秋5号’是由自交不亲和系14-995和14-1165配制而成的中晚熟一代杂种。植株半直立,平均株高43 cm,开展度67 cm。外叶深绿色,叶柄绿色。叶球叠抱,直筒,平均球高32 cm,球宽19 cm,单球净菜质量4.3 kg,净菜产量80 t·hm-2。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生育期75~80 d,适宜北方平原地区秋季种植。

关键词: 大白菜 秋播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起甜樱桃叶斑病的葡萄座腔菌的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欧洲甜樱桃(Prunus avium L.)又名大樱桃,其色鲜味美,成熟期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我国甜樱桃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伴随的病害问题也愈加凸显[1,2]。叶斑病是樱桃上发生普遍,且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直接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3,4],削弱树势,致使樱桃产量和品质降低,经济损失严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三五"我国蔬菜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蔬菜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育苗是蔬菜生产重要环节,近年来我国蔬菜育苗技术取得显著进展.本文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我国蔬菜育苗在种子处理、基质生产、生长发育调控、嫁接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蔬菜;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北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突破厚包气带农田根层氮磷淋溶与地下水污染复杂定量关系和阻控机理是国际研究难点.本文系统梳理了重点研发专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项目包括以下4方面研究内容:1)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根层氮磷淋溶时空规律;2)根层—深层包气带氮磷淋溶机制和主控因子;3)黑土、潮土和褐土氮磷淋溶阻控机制及其效果;4)典型农区氮磷淋溶风险与区域消减途径.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根层氮磷淋溶规律与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体现出空间不一致和较大差异性.黑土区虽然根层淋溶较小,然而受地形地貌影响,地下水水质对淋溶响应更强烈,应该进一步研究黑土区地下水水质对淋溶的响应机制.华北潮土区和褐土区厚包气带具有明显氮阻控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厚包气带对氮磷淋溶减排机理与途径研究.2)基于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和12 m深观测井对包气带农田土壤氮盈余累积特征和淋失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区的环境安全施氮量约为200 kg(N)·hm?2·a?1,超过环境安全阈值的多投入氮肥中有51%淋失到1 m根层以下,不合理灌溉、强降水、大孔隙和裂隙是造成土壤硝酸盐淋溶的主要因素,对包气带累积硝态氮的淋失作用可影响至6 m以下土层.3)利用深层取样和生物学方法结合,对厚包气带0~10.5 m原位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是微生物进行反硝化的主要场所,深层土壤中反硝化作用显著减弱,"碳饥饿"是限制底层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与活性的关键因素;室内培养试验证实添加碳源可有效激活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为"根层截氮包气带脱氮"的淋溶阻控机理找到了突破口.4)利用黑土、潮土和褐土区氮磷淋溶阻控试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北方农区地下水硝酸盐监测网和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提出了养分损失脆弱区区划和区域氮磷污染削减草案,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阻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氮磷淋溶 包气带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硝酸盐脆弱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苔草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苔草属(Carex L.)植物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在园林绿化、畜牧业生产、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了解新西兰苔草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及与国内苔草的地域差异,对其进行分子标记分析。本研究利用筛选得到的10对SSR引物对12份苔草材料(包括10份新西兰引进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合聚类分析等揭示苔草材料之间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10对SSR引物最终扩增出91条多态性条带,据此建立的指纹图谱显示Ctcp016引物可以一次性鉴别12份苔草样品;多态性比率为97.8%,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8.27条,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140~0.260之间,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220,平均遗传距离值为0.428;12份参试苔草资源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基因多样性指数(H)以及Shannon信息指数(I)平均值分别为1.976、1.350、0.226、0.368,表明各苔草样品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非加权组平均(UPGMA)聚类系统发生树在遗传距离为0.428时可将12份苔草分为3类,地域对苔草遗传信息无明显影响。本研究表明利用SSR标记可以有效地对苔草遗传多样性及群体结构进行分析,并可构建苔草遗传图谱,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标记来源,有助于推动苔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苔草资源提供帮助。

关键词: 苔草属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DNA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聚类-改进灰狼算法的设施番茄分割识别方法

现代制造工程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施环境中的果实图像识别是作物生长监控和采摘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以设施番茄(品种:苏粉14)为研究对象,针对其获取图像果实粘连导致机器作业识别不准确,且识别效果受光线影响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灰狼算法优化聚类中心的番茄图像自动分割方法,并通过形态学和多尺度Hough变换算法对目标进行提取,完成图像中粘连果实的分割与识别。首先通过添加扰动因子对灰狼算法进行改进,调整搜索半径,增强全局寻优能力,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然后利用改进灰狼算法对K均值聚类算法的聚类中心进行优化,模拟灰狼狩猎机制,寻找一组最佳聚类中心,克服原始聚类算法对初始中心点的过度依赖,提高其聚类效果,为识别设施番茄果实提供了良好的分割基础。对分割后的图像进行几何形态学处理,然后通过多尺度Hough圆检测,对果实进行识别和定位。随机选取200幅番茄图像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等优化算法,聚类-改进灰狼算法在收敛速度、聚类质量和稳定性方面都有显著提升,其中运行时间比K均值聚类算法缩短48.7%,峰值信噪比提高了45.2%,结构相似度提升了10.2%。聚类-改进灰狼算法果实平均识别率为89.2%,比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分割的果实平均识别率提高了10.8%,识别率明显提高,实现了番茄果实的识别和定位。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灰狼算法 K均值聚类算法 果实识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