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物炭对土壤水分特征及水胁迫条件下高粱生长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生物炭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及作物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炭添加比例(0,0.5%,1%,3%和6%(w/w))对土壤水分特征和水胁迫(相对含水量45%)条件下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物炭添加比例增加,土壤吸湿系数、凋萎湿度、田间持水量、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呈增加趋势,而容重降低;生物炭明显提高了土壤的EC值,0,0.5%,1%,3%和6%处理分别为0.16,0.33,0.47,0.89,1.58mS/cm。添加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土壤的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土壤的有效水含量,但在相同含水量下土壤水的有效性降低。在水分胁迫条件下,6%处理提高了高粱叶片相对含水量,但其植株水势最低,同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净光合速率最低;0.5%处理叶水势最高,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较高,同时干物质累积最大,表明施用0.5%的生物炭能够改善土壤水分环境,促进水胁迫条件下高粱生长。
关键词: 生物炭 水分常数 土壤水分有效性 水胁迫 高粱 光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光叶突变新基因的克隆和亚细胞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叶片表皮毛突变体是研究单子叶植物细胞分化和水稻品种改良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对T-DNA标签技术获得的水稻光叶突变体(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稳定遗传)进行田间观测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分析突变体叶片毛状体类型和分布特征;并采用DNA-Walking和RT-PCR方法定位并克隆该突变体基因,通过对该基因进行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进行亚细胞定位。研究结果显示:突变体叶缘无毛,叶面毛状体缺失,缺失的毛状体类型主要为宏毛(即钩毛),但种子颖壳表面毛状体正常生长,是国内外尚未报道的一种新型的光叶突变体;对T-DNA标签插入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确定插入位点,表明突变体候选基因在水稻第6号染色体上,通过基因克隆获得了c DNA序列,暂命名为GLL;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GLL基因含有8个外显子,7个内含子,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有702 bp,编码233个氨基酸;对GLL蛋白结构域进行分析,发现该蛋白有一个PEX11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表明,GLL与预测的水稻中PEX11-5同源性最高;亚细胞定位表明该基因在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中表达。本研究为解析水稻及单子叶植物中毛状体发育分子机制和进行水稻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光叶突变体 GLL基因 亚细胞定位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污泥农用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质组分中重金属分布的影响
《土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分组方法,将土壤逐级分离成不同粒径后再分出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存在的重组,研究施加不同污泥后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不同重组结合态腐殖质组分中Cu、Zn、Cd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浓度随其粒径减小呈不断升高趋势,但施用污泥增加了土壤细砂粒级组分中的重金属比例,且随施用污泥中重金属浓度上升而增加。施加污泥后,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松结态腐殖质比例明显增加,紧结态腐殖质所占比例下降。施加污泥后土壤细砂颗粒松结态腐殖质中Cu、Zn、Cd所占比例上升,紧结态腐殖质中Cu、Zn、Cd比例下降。粉砂粒级松结态腐殖质中Cu、Cd比例上升,紧结态腐殖质中Cu、Cd比例下降。细粉砂和胶体粒级不同结合态腐殖质中Cu、Zn、Cd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不同粒径组分土壤颗粒中重金属比例变化不仅与不同结合态腐殖质的比例有关,还与土壤颗粒大小和土壤性质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耐盐碱食用向日葵恢复系的选育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了选育适宜在山西省食用向日葵生产区种植的抗旱耐盐碱、广适性强、抗逆性强、高产优质的恢复系以及杂交种,本试验以国内的优良品种资源与自选育的不育系为材料,通过套袋自交成功选育出恢复系‘汾恢1号’、‘汾恢2号’、‘汾恢3号’,对3个恢复系进行农艺性状调查、抗旱耐盐碱鉴定和早代恢复力和配合力选择,结果表明恢复系‘汾恢1号’、‘汾恢2号’、‘汾恢3号’配合力高、花粉量大、恢复率100%、抗旱、耐盐碱、高抗黄萎病、耐菌核病,其中‘汾恢1号’表现突出,3个恢复系于2012年11月29日通过了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验收。利用‘汾恢1号’培育的杂交组合FK-0918,2014年参加山西省区试平均产量达3726.56 kg/hm2,比对照YS809增产29.9%,排第四位。该品种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抗旱性、耐盐碱、产量高,商品性好,生育期108天,适宜在山西省晋中及晋西北食用向日葵生产区种植,应用推广前景乐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花分子标记冗余性检测与评价的方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上数据库公布的棉花分子标记引物序列存在冗余性,至今也鲜见合适的软件同时分析一对引物的冗余性。为减少不同研究者的重复开发,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对网上序列信息的利用率,借助自主开发的能同时分析一对引物和已释放的引物间是否存在冗余性的软件SSRD1.0,利用90对前人已开发的并用该软件预测过相互间存在冗余性的SSR引物,以TM-1、海7124基因组为模板分别进行扩增、电泳、测序。结果表明软件预测和基因型水平检测有88.8%的吻合度;在Identity阈值设为50%、70%时,测序结果表明序列水平和软件预测分别有75.0%、53.8%的吻合度。分别从软件预测、基因型、序列3个水平进行检测、验证,结果表明这一冗余软件和冗余性预测方法是较为有效、可行的。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遗传分析与QTL检测
《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以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 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表明,大豆苷、黄豆苷元、染料木素、染料木苷、大豆苷元和异黄酮总含量分别受4、4、2、3、2和2对主基因控制,并有多基因修饰。检测到44个与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相关的QTL,与大豆苷、染料木素、黄豆苷元、大豆苷元、染料木苷和异黄酮总含量相关的QTL分别有10、9、4、7、8和6个。连续2年分别检测到与大豆苷、染料木苷、黄豆苷元和异黄酮关联,分别位于标记区间satt430~satt359、satt038~satt570、satt197~sat_128和satt249~satt285的稳定表达QTL,可尝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4-滴丁酯对谷子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为探明谷子生产中应用除草剂2,4-滴丁酯防除双子叶杂草的同时对谷子生长的影响程度,选择几个当地主栽品种,在喷施除草剂2,4-滴丁酯之后,对谷子的生长发育动态、生物学产量,形态指标等进行研究。结果得出:3~5叶期喷施开始至生长70天止,除草剂2,4-滴丁酯对谷子不同品种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一直存在,对根数、穗长和叶片数的影响略小,对其他指标影响较大。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调查,对生长形态指标的影响也不同,幼苗期受影响大的是根数和株高,抽穗前期受影响大的依次是风干重、侧根长、鲜重和株高,成熟期受影响大的依次是鲜重、风干重、侧根长和株高。不同品种在不同时期对2,4-滴丁酯的耐药性表现各不相同,在一定的施用浓度下水地品种表现敏感,旱地品种比较迟钝。2个处理浓度(750 m L/hm2,450 m L/hm2)在收获期对生长指标的影响无差异。以上说明谷子受2,4-滴丁酯的药害,推迟了生长,但数没有变化,量化指标受影响较大,表现为生物学产量轻、植株低。因此在使用此除草剂时,应该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建议慎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羧甲基壳聚糖涂膜对大久保桃保鲜及货架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N,O-羧甲基壳聚糖为主要涂膜材料对大久保桃进行保鲜实验,经0~1℃贮藏49d及20℃货架3d后研究果实的生理变化、冷害症状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涂膜处理能有效的维持桃果较低的呼吸强度,减少果实的腐烂和褐变,保持硬度和固酸比,减轻果肉组织伤害,降低果实冷敏感性,提高贮后品质。
关键词: 大久保桃 N,O-羧甲基壳聚糖涂膜 保鲜 货架期 果实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采后生防菌梅奇酵母培养条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梅奇酵母的培养条件,研究不同温度、初始p H值和接种量对梅奇酵母生物量的影响。通过中心复合试验设计,构建3因素(温度、初始p H、接种量)5水平的响应面设计方法,建立梅奇酵母生长的活菌数与3因素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3因素对梅奇酵母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1),影响的顺序为温度>初始p H值>接种量;初始p H值与接种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温度与初始p H值、接种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梅奇酵母生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二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初始p H值、接种量与梅奇酵母菌生物量之间的回归模型高度显著(P<0.01)。统计分析确定梅奇酵母的最佳摇瓶培养条件为:温度26.1℃、初始p H 5.6、接种量1.2%。在此条件下,梅奇酵母活菌数的对数预测值为9.3912,验证试验所测浓度为2.56×109CFU/m L,换算为lg对数即为9.408,与模型相比,误差为0.1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