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个新的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英文)
《遗传学报 》 200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丰M来源于粳稻秋丰的自然白化转绿突变株。其主要特征为前三叶白化带绿,第四叶及以后叶片均为淡绿色,抽穗时,秋丰M的颖壳和前三叶一样仍出现带绿的白化现象。不同生长时期对野生型和突变型水稻叶片色素含量测定的结果与田间观察结果一致,秋丰M确实存在着一个叶色显著变化的过程。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结果表明,秋丰与秋丰M除穗颈长和千粒重达到极显著差异外,其他农艺性状均无明显差异。遗传分析发现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209株培矮64S×秋丰M F_2的隐性突变个体为定位群体,将突变基因定位在水稻第2染色体长臂上,位于 SSR 标记RM475和RM2-22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17.3 cM和2.9 cM,并将该基因命名为gra_(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丝瓜两性花现象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普通丝瓜的两性花现象进行初步调查研究。[方法]以1994~2005年从国家资源库调用的来自我国普通丝瓜主产区的地方品种资源以及当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102份种质材料为试材,调查这些材料中出现的两性花所在的节位、开放日期及其园艺性状,如是否有子房、子房生长状况、雄蕊和柱头生长情况等。[结果]在102份材料中有34份材料出现不同程度的两性花现象。两性花分无子房和有子房两类;有子房的其子房又有畸形和正常两类。无子房的两性花不能形成果实;子房畸形的两性花,能正常授粉受精,能形成果实,但果实畸形;子房生长正常的两性花,有的雄蕊发育正常、有的退化而无花药,柱头均能授粉受精,子房能形成果实,具有商品性。[结论]普通丝瓜雌、雄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均存在两性期,由于环境及内源激素的改变,导致雌、雄花花芽分化过程中发生紊乱,形成两性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温纤维素降解菌群的筛选及其特性初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改良PCS培养基的基础上,通过定期改变传代方法,从污泥、森林土、发酵腐熟牛粪、堆肥处理麦秆中筛选出1组纤维素分解能力强而稳定的纤维素混合菌群(代号为Xc),100 mL培养物在37℃静置培养5 d,对滤纸纤维素、脱脂棉、麦秆(片)、牛粪纤维降解率分别达到81%、41%、25%、40%。Xc在37、28℃分解滤纸时,分别在第5天、第7天时CMC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104.5、95.3 U.mL-1。在初始pH5~9的培养基上接种均能表现出较强分解能力。采用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法比较来源于不同时期菌群16S rDNA条带表明,菌群结构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
《中国家禽 》 2007 北大核心
摘要:禽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一种或多种引起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复杂,到目前为止,大约有2400多个血清型,而感染禽类的主要有鼠伤寒沙门氏菌、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京地区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及演替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南京地区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4年的调查,试图探明该地区稻田土壤杂草种子库中杂草种子的种类、数量、垂直分布情况及这些数量特征逐年演替的动态规律。研究表明:在一个内外环境相对稳定的开放稻田系统中,土壤杂草种子库的种子种类约为10种左右,并有逐年减少的趋势;种子库数量1 m2耕层(20 cm)约为(104~105)粒,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杂草种子的分布主要以0~10 cm的浅土层为主,并有逐年向浅土层集中的趋势。着重讨论了稻田5种优势杂草种子数量及比例变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控草策略和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株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主要毒力因子(MRP、EF)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链球菌2型(SS2)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菌,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和胞外因子(EF)是其重要的2种毒力因子。参照GenBank上已发表的MRP和E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4株国内SS2分离株进行MRP和EF全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株SS2国内分离株MRP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都为3 771 bp、编码1 256个氨基酸,EF基因的完整ORF都为2 532 bp,编码843个氨基酸;与国外参考株D282之间的MRP核苷酸和蛋白质的同源性都为99.9%,EF核苷酸的同源性为99.9%、蛋白质的同源性为99.5%~100.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产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
《食品科学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自然发酵酱醅中筛选到一株产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MT-0204,通过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为黑曲霉。大豆异黄酮β-葡萄糖苷酶最适pH值在5.0~5.5之间;具有热敏性,45℃时酶活最高;K+、Ca2+、Fe2+、Mg2+和Mn2+可以提高该酶活性,Ag+和Hg+强烈抑制该酶的活性;Km值Vmax值分别是22.47mmol/L和5.2mmol/min·mg。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β-葡萄糖苷酶 黑曲霉MT-0204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后异育银鲫肠消化酶的活性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0.01%、0.02%、0.03%和0.04%)的DMPT后,异育银鲫空腹至饱食后12 h肠淀粉酶、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异育银鲫肠组织不同部位之间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存在差异,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以中肠最高,后肠最低,而肠脂肪酶活性以后肠为最高,前肠最低;饱食后肠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都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波浪型动态变化趋势,并于饱食后3 h达到谷值,9 h达到峰值,而肠脂肪酶活性在饱食后3 h无明显变化,后升高,再降低,9 h同样达到峰值,12 h后3种酶活性都恢复至空腹时的状态;饲料中添加DMPT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异育银鲫肠淀粉酶、蛋白酶以及脂肪酶活性,以0.03%的添加水平效果最好。
关键词: 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 异育银鲫 淀粉酶 蛋白酶 脂肪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