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鲤鱼冷藏中的鲜度变化与货架期

海洋渔业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感官、化学和微生物为指标,研究了养殖鲤鱼在0℃(冰藏)、5℃、10℃和15℃贮藏过程中的鲜度变化和货架期,并对菌落总数、嗜冷菌、假单胞菌、挥发性盐基氮与感官评价的一致性程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0℃、5℃、10℃、15℃的贮藏过程中,鲤鱼的高品质期分别为426 h、189 h、95 h和58 h,货架期分别为713 h、382 h、146 h和87 h。各温度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分别为6.63±0.45 lg cfu/g、7.18±0.29 lg cfu/g,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69±0.75 lg cfu/g、6.50±0.33 lg cfu/g,挥发性盐基氮均值分别为9.90±0.52 mg/100 g、20.52±0.34 mg/100 g。各温度下高品质期终点和货架期终点时各指标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菌落总数、假单胞菌和挥发性盐基氮作为鲤鱼低温贮藏的鲜度指标与感官鲜度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 鲤鱼 鲜度变化 货架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鳢、乌鳢及其杂交种遗传差异的AFLP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斑鳢、乌鳢和杂交鳢(斑鳢(母本)与乌鳢(父本))共85个个体(其中斑鳢、乌鳢各30个,杂交鳢25个)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1对引物组合共检出了459个不同的扩增片段,扩增出的多态谱带数350条,多态性比例为76.25%,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31.8条多态条带。乌鳢与斑鳢种群间存在稳定的、可以简单地借以进行群体鉴别的标记条带169条,其中父本(乌鳢)特异性条带78条,72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母本(斑鳢)特异性条带89条,71条能够稳定地遗传给杂交鳢。杂交鳢另外出现了3条非双亲的条带。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斑鳢与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5161,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种群间的遗传相似度相近,分别为0.7189和0.7476,斑鳢与乌鳢之间以及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之间的种群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6615、0.3300和0.2909,即AMOVA分析显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分析显示,在个体间,斑鳢与乌鳢能区分成两大类,杂交鳢则分散于斑鳢和乌鳢种群中;在群体间,杂交鳢首先与乌鳢聚类,然后与斑鳢相聚,表明杂交鳢种群总体上更偏向于父本乌鳢。研究结果表明,杂交鳢与斑鳢和乌鳢发生混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对杂交鳢进行隔离养殖。本文结果将为斑鳢、乌鳢和杂交鳢的遗传分析提供实验依据,也为其种质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斑鳢 乌鳢 杂交鳢 AFLP 遗传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HP的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渔业资源的特点和资料来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了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渔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等3个层次的23个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层次灰色综合模型评价了南海海域1978—2007年间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利用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1984年的综合评价值降至最低水平,仅为1978年的51.7%。1999年后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开始波动上升,2007年的可持续利用水平为1978年的72.4%。综合评价的结果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认为层次灰色综合评判模型应用于区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行的。文中并提出了加强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转变渔业经济方式等是提高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可持续利用 层次分析法 灰色综合模型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塘养殖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感染血卵涡鞭虫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现场取样、显微镜检、细菌培养、组织病理、电镜观察以及PCR检测等研究手段,对2008年9月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某梭子蟹养殖塘混养的脊尾白虾"白浊病"进行了系统的病原学研究。结果表明,病虾体色发白,反应迟钝,血淋巴液呈浊白色,严重患病白虾血淋巴中的血细胞几乎没有或者极少,代之以大量与血细胞形似的寄生虫;组织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病虾心脏、肝胰腺、肌肉、鳃部等组织寄生有大量单细胞寄生虫,该寄生虫虫体形态特征、显微结构及宿主临床症状与本实验室之前研究报道的感染三疣梭子蟹和锯缘青蟹的血卵涡鞭虫类似;采用已建立的针对血卵涡鞭虫ITS1基因的引物对"白浊病"病虾的血淋巴样品进行PCR检测,可扩增出585bp左右的特异条带。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确定该寄生虫为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有关脊尾白虾感染该寄生虫的报道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关键词: 脊尾白虾 白浊病 病原 血卵涡鞭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素、维生素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生长、生理生化指标、抗病原感染以及两种HSP70s mRNA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1200尾健康的团头鲂,体重为(133.44±2.11)g,随机分成4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含50.3mg/kg维生素C,以L-抗坏血酸-2-多聚磷酸酯为Vc源),另外3组为试验组,投喂饲料是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60mg/kg大黄素、700mg/kgVc、60mg/kg大黄素+700mg/kgVc。连续投喂60d后,检测团头鲂生长、肌肉成分、血液和肝脏生化指标以及两种热休克蛋白70s(HSP70s)mRNA的表达水平,并统计团头鲂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成活率,以综合评价大黄素、高剂量Vc及其配伍对团头鲂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Vc组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血清中总蛋白(TP)、溶菌酶(LSZ)和碱性磷酸酶(AKP)的水平,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诱导型HSP70 mRNA的基础表达水平,降低了饵料系数、死亡率、血清中皮质醇(COR)、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配伍组虽然血清中TP、LSZ的含量以及肝脏HSP70 mRNA水平显著升高,肝脏MDA的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但均未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它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还显著提高了团头鲂肝脏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P<0.05),而Vc和配伍组的CAT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一些指标如血清中葡萄糖(GLU)、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胆固醇(CHOL)、肝脏组成型HSC70mRNA的表达水平、鱼体形体指标以及肌肉组成成分等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攻毒试验也表明,大黄素和高剂量Vc组能显著提高攻毒后鱼的成活率(P<0.05),而二者配伍后效果反而下降,其相互作用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团头鲂 大黄素 维生素C 生长 HSP70s mRNA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淡水渔业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5、8月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超标倍数和超标率等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污染特征和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为63.2 mg/kg、Zn为261.0 mg/kg、Pb为96.7 mg/kg、Cd为6.7 mg/kg、Cr为167.4 mg/kg。同一口门5种重金属相关极显著(P<0.01);每种重金属含量在各口门间相关极显著,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同源性。珠江口水域重金含量表现出整体的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不低于87.5%,Cd超标倍数最大。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显示,重金属污染处重度水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处于较严重水平;Cd对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贡献率最大。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物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骨粉制备氨基酸螯合钙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食品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罗非鱼鱼排、鱼头酶解获得鱼骨粉和复合氨基酸液,然后以罗非鱼骨粉的酸解液为钙源,与复合氨基酸液进行螯合反应制备氨基酸螯合钙,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正交组合试验,以螯合率为指标,研究复合氨基酸液与罗非鱼骨粉的螯合条件。结果显示:pH7.0、反应时间90min、反应温度60℃、氨基态氮质量浓度1.6g/L,产品螯合率为57.22%。抗氧化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体积范围内,氨基酸螯合钙浓缩液的还原力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增大。氨基酸螯合钙浓缩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和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率分别为6.60%和51.67%。

关键词: 罗非鱼鱼骨粉 复合氨基酸液 氨基酸螯合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盐度胁迫对斜带石斑鱼Na~+/K~+-ATP酶及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急性盐度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Epinephelus coioides鳃丝Na+/K+-ATP酶活性和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将养殖于自然海水(盐度34‰)中,体重为(19.59±0.25)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直接转移至盐度24‰、14‰、4‰和0‰的水体中,于转移后1、3、6、12和24h分别检测鳃丝Na+/K+-ATP酶活性和血清中血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溶菌酶的变化。试验表明:试验组Na+/K+-ATP酶活性变化基本一致,均在1h时达到最高值,随后下降,至6h达到稳定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在24‰和14‰盐度组呈下降趋势,在4‰和0‰盐度组3h时出现最低值,在6h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AST水平在24‰和14‰盐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4‰和0‰盐度组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6和12h时达到各自峰值;溶菌酶含量在试验24h时,在24‰、14‰和4‰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0‰盐度组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6h时达到峰值。试验显示,斜带石斑鱼幼鱼由盐度34‰的水体转移至盐度24‰和14‰的水体后,其应激强度较弱;由盐度34‰的水体转移至盐度4‰和0‰的水体后,其应激反应较大,适应盐度变化需时也较长。根据本试验结果,在对斜带石斑鱼进行应激性淡化转运时,可将其直接从34‰高盐度自然海水中转移至14‰盐度的水体后,再缓慢降至预定盐度,从而减少淡化时间。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盐度胁迫 Na+/K+-ATP酶 血糖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溶菌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0 CSCD

摘要:采用组织块移植培养技术,对来源于匙吻鲟鳍条组织的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系,已稳定传代培养80多代,定名为PF-Fin。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的形态为成纤维样细胞,其最佳培养基为M199,最适血清浓度为10%,最适培养温度为25℃。液氮冷冻保存8个月后的细胞经台盼兰染色检验,约87.68%±3.61%仍保持活性,细胞复苏后培养生长旺盛。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的集落形成效率为13.75%±2.28%;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第10代传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二倍体2n=120,第59代传代培养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为90。病毒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PF-Fin细胞对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斑点叉尾鮰呼肠孤病毒(CCRV)和鲤鱼春季病毒血症病毒(SVCV)敏感,可产生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

关键词: 匙吻鲟 鳍条组织 细胞系 生物学特性 病毒敏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鳙鱼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rR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相关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为一支。Aero气溶素基因PCR扩增出209bp条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此3株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关键词: 细菌性败血症 嗜水气单胞菌 气溶素基因 致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