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黄河兰州市区段秋季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河北渔业 2015

摘要:于2014年秋季在黄河兰州市区段设置7个采样断面对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鱼类有13种,隶属于4目5科。其中鲤科鱼类占优势,有9种,占总种类数的69.23%。鲤科鱼类中鲦数量最多,占总渔获物数量的28.41%,鲤鱼的体重最大,平均为312g/尾,占总渔获物重量的83.78%。黄河兰州市区段鱼类区系具有5种区系复合体特征。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黄河兰州市区段鱼类种类明显减少,渔获物中小型鱼类数量占很大优势。建议加大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适时进行经济鱼类的增殖放流。

关键词: 黄河兰州市区段 鱼类资源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鲵虹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包涵体特征

淡水渔业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对纯化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虹彩病毒粒子、感染病毒的EPC细胞以及确诊感染病毒的病鲵组织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大鲵虹彩病毒负染后电镜下显示球形结构,具囊膜,直径约150 nm;感染EPC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呈典型的正二十面体结构,由核衣壳和核心构成,核衣壳呈正六边形,对角直径为(150±5)nm(N=30),核衣壳厚度约5 nm,核心直径为(98±18)nm(N=27)。在病鲵病变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存在大量聚集或分散的病毒颗粒,其形态特征和感染EPC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的结果一致。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感染病毒的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红色荧光信号,且呈斑块状分布,大小不等。综合大鲵虹彩病毒初步的形态发生和免疫荧光观察结果,认为病毒感染细胞后在不同的发生时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病毒包涵体。

关键词: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虹彩病毒 形态结构 包涵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UPLC法检测渔用饲料中八种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研究

化学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多组样品的试验测定,建立了一种渔用饲料中8种常用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甲基异噁唑、磺胺多辛、磺胺异噁唑和磺胺喹噁啉)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具体是:样品经2%乙酸浸润,4℃预冷的乙腈提取,碱性氧化铝柱净化,用Symmetry-C18色谱柱(5μm,4.6×150mm),2%乙酸-甲醇梯度洗脱,紫外检测,检测波长270nm。结果表明,8种磺胺的定量底限为2mg/kg,在0.5~20μ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添加水平10mg/kg时,8种磺胺类药物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70%~100%,RSD<15。该方法回收率高,简单,准确可靠,可用于渔用饲料中磺胺类药物残留的监测。

关键词: 渔用饲料 磺胺类药物 残留 超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鱼露与鱼酿酱油的品质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电子鼻获取鱼露、鱼酿酱油和生抽的气味信息,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负荷加载分析(Loadings),并结合氨基酸态氮、盐分、全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对比分析3种调味品的品质。结果显示,3种调味品中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鱼露中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甲硫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酿酱油和生抽;生抽和鱼酿酱油中鲜味氨基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露,但生抽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远低于鱼酿酱油和鱼露;3种调味品挥发性成分复杂,电子鼻10个金属传感器能很好地区分3种调味品的挥发性气味,W5S、W1S、W2S号传感器比其他7个传感器有更高的响应值,其中W2S号传感器的响应值变化最显著。这说明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鱼露、鱼酿酱油和生抽,虽然3种调味品中第1、2主成分相同,但醇类、氮氧化合物类物质对第1、2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

关键词: 电子鼻 鱼露 鱼酿酱油 生抽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ayesian的海洋脂肪酶发酵过程软测量建模

测控技术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海洋微生物低温碱性脂肪酶发酵过程中的关键生物参数(如菌体浓度、葡萄糖浓度等)难以在线检测,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证据框架下的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WLS-SVM)的建模方法。首先,对生物参数进行非线性建模分析,确定软测量模型的辅助变量。然后,应用训练样本集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训练过程中运用贝叶斯证据框架下的三层推断确定模型的最优权向量、最优正则化参数、最优核参数。为了提高模型的鲁棒性,根据误差变量确定权重系数,建立了在发酵过程中可准确预测生物参数的WLS-SVM模型。试验仿真中与传统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贝叶斯证据框架下的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计算速度快、泛化能力强、预测精度高等特点。

关键词: 脂肪酶 软测量模型 加权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贝叶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剑尾鱼IgZ基因的克隆及疫苗免疫对其在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剑尾鱼Ig Z基因序列及其在疫苗免疫后的表达规律,本实验根据已知的EST库设计引物,利用RT-PCR等方法,获得剑尾鱼Ig Z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疫苗免疫后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剑尾鱼Ig Z基因全长序列为5 420 bp,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c DNA序列全长1 527 bp,包含一个1 299 bp的完整ORF框,该基因编码432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为47.48 ku,并具有Ig Z的基本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Ig Z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28%~54%。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Ig Z基因主要在剑尾鱼的头肾、脾脏和肠中分布,且疫苗免疫后11天内,Ig Z基因在头肾、脾脏和肠组织中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头肾中Ig Z基因的表达量在第4天时最高,为对照组的2.12倍;脾脏中Ig Z基因在第4天时呈现最高峰,为对照组的4.65倍;肠组织中Ig Z基因的表达量在12 h时有一个小高峰,第2天时最高,为对照组的11.41倍。本研究获得了剑尾鱼Ig Z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对其表达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Ig Z在肠道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将为进一步验证其在黏膜免疫中的作用以及剑尾鱼作为疾病研究模式动物和疫苗免疫评价模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 剑尾鱼 免疫球蛋白Z 基因克隆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宗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细菌性疾病是大宗淡水鱼类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对大宗淡水鱼类病原菌(爱德华氏菌、鲁氏耶尔森氏菌、弧菌、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柱状噬纤维菌、鱼害黏球菌、柱状屈挠杆菌)的分类、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及防治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对鱼类细菌性疾病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大宗淡水鱼 细菌性疾病 研究进展 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防治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2010年在我国海南岛对虾养殖场首次报道发现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又名早期死亡综合症)以来,该病害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印度等地的对虾养殖场陆续出现,目前已严重影响了亚洲和南美洲等众多对虾养殖主产区国家,导致全球对虾大规模减产。对于该病害的病原学业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包括弧菌感染、有害蓝藻影响、环境毒素引起的中毒、养殖对虾生物量超出池塘水环境的承载量、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种苗质量退化等。针对该病害的基本情况,梳理了近两年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分析了该病症的流行态势、病原病因、检测技术、防控措施和对策等,以期为今后进一步摸清其病原和致病机理,建立有效的防控技术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 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早期死亡综合症 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α-酮戊二酸对杂交鲟肠道形态、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肠道形态、消化酶活力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在22℃条件下用添加AKG的饲料饲喂体质量为(7.65±0.04)g的杂交鲟,试验分为4组,每组设5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5尾鱼,试验饲料分为大豆浓缩蛋白源、鱼粉与大豆浓缩蛋白复合蛋白源两种,每种蛋白源饲料均添加不同浓度(0和1%)的α-酮戊二酸,用4种试验饲料分别饲喂4组体质量为(7.65±0.04)g的杂交鲟鱼8周。结果表明:AKG能显著提高杂交鲟后肠绒毛高度(P<0.05),不同蛋白源对肠道形态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肠道形态无交互作用(P>0.05);AKG能显著提高杂交鲟蛋白酶活性(P<0.05),但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无显著影响(P>0.05),大豆浓缩蛋白源能显著提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复合蛋白源对肠道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有交互作用(P<0.05);AKG能显著提高肠道中SOD活性并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但对GSH和CAT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蛋白源对肠道抗氧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源和AKG对MDA含量有交互作用(P<0.05),对其他抗氧化指标均无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AKG可以促进杂交鲟肠道发育,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

关键词: α-酮戊二酸 杂交鲟 肠道形态 消化酶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性别决定的QTL互作研究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成体雌雄差异较大,性别控制是提高半滑舌鳎养殖效益的有效手段,而实现性别控制的关键在于揭示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半滑舌鳎的遗传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这种性别决定方式可能存在多因子剂量效应,其性别决定不仅与性染色体有关,常染色体也会参与性别调控,遗传性别是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的协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从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互作的角度来探讨半滑舌鳎遗传性别决定机制,将性别作为二项性状,利用半滑舌鳎高密度微卫星遗传连锁图谱,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扫描所有标记间的二阶组合对性别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共有5个标记组合在P<0.05显著水平上被检测出来,其中组合SCAFFOLD149_7459和SCAFFOLD7854_71905在P<0.01水平上显著;5个交互组合位于7个常染色体的9个标记当中,这些标记主要集中在连锁群2、10和11,其中连锁群10-11发现了两个差异显著的交互对,且两个交互对均有SCAFFOLD149_7459,说明SCAFFOLD149_7459可能在互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标记附近的基因参与了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也即常染色体可能参与其性别决定的过程,这对进一步研究半滑舌鳎的性别决定和性别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半滑舌鳎 性别决定 数量性状基因座(QTL)互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