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日粮纤维对于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血清参数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02 CSCD
摘要:使用 48头体重为 60kg左右的“杜长嘉”三元杂交猪作为试验动物 ,根据体重相近、公母各半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试验组 1和试验组 2 ,研究日粮中不同含量的纤维对于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血清参数的影响。以甜菜渣和苜蓿草粉作为试验组日粮的主要纤维源 ,3个组的粗纤维含量分别为 3 %、6%和 8%。结果表明 :(1 )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为 6% ,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生产性能 ;(2 )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为 8% ,猪表现为采食量偏低 ,显著降低了猪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P <0 .0 5 ) ;(3 )日粮纤维显著影响了血液中谷草转氨酶的活性 (P<0 .0 5 ) ,而对其他生化指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 (P >0 .0 5 ) ;(4 )提高日粮纤维含量 ,血液中生长激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的水平被显著升高 (P <0 .0 5 )。


典型相关分析在高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 2 0个高粱品种为试材 ,根据生物学意义将 19个性状归纳为 4个性状组 ,对性状和性状组进行基因型值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同时 ,建立了由多个农艺性状间接改良多个品质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单穗粒重 ,其次为穗粒数 ,而穗粒重与穗粒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 ,因此 ,在高粱丰产育种中 ,以提高单穗粒重为选育目标 ;而在以提高淀粉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品质育种中 ,应选择茎秆粗壮单穗粒数多、株高适中的材料 ;在相关性上起作用的性状主要有抽穗期、开花期、株高、茎粗、叶片数、穗粒重、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容重、角质率等 ,为了选育丰产、优质的高粱品种 ,应重视对这些性状的选择


不同蛋白质水平的日粮对内蒙古白绒山羊消化代谢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 9只 2周岁左右的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羯羊 ,研究同一硫源(硫酸钠 )、同一氮硫比 (7 6 0 :1)条件下 ,3种不同蛋白水平的日粮对内蒙古白绒山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Ⅱ组 (CP为 9 41% )干物质进食量、沉积氮显著高于Ⅰ组 (CP为 7 14% )和Ⅲ组 (CP为 10 77% )(P <0 0 5 )。Ⅱ组和Ⅲ组氮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 )。研究发现当日粮粗蛋白为 8 87% ,硫水平为0 186 %时 ,沉积氮可获最佳值 4 17(g/d)。 (2 )硫的沉积量以Ⅱ组最高 ,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 <0 0 5 )。各组间硫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研究发现当日粮粗蛋白水平为 8 78%时 ,硫的沉积量可以获得最佳值0 337g/d。 (3)Ⅱ组和Ⅲ组的瘤胃总氮流量以及十二指肠总氮流量均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 )。Ⅱ组瘤胃微生物氮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 (P <0 0 5 )。Ⅱ组和Ⅲ组十二指肠微生物氮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5 )。Ⅱ组瘤胃总硫流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Ⅲ组 (P <0 0 5 )。十二指肠总硫流量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 Ⅴ.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普通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优势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CSCD
摘要:通过对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间两组亲本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及 30个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双列杂交杂种和 2 0个普通小麦品种间双列杂交杂种优势及亲本配合力的测定 ,研究了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F1性状值及组合特殊配合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6 5 2 ,普通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 0 .4 0 4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单株产量平均优势为 111.39% ,普通小麦品种间杂种的产量优势平均为 11.14 %。研究发现 ,在所采用的两组亲本内 ,遗传距离与所考察的各性状杂种优势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当遗传差异从品种间扩大到种间时 ,遗传距离与各性状杂种优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种间杂交既可以明显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微卫星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瘤胃乙酸与丙酸摩尔比例的改变对瘤胃发酵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向瘤胃灌注乙酸 :丙酸 :丁酸的摩尔比例分别为 75∶1 5∶1 0 ,65∶2 5∶1 0 ,55∶35∶1 0和 45∶45∶1 0溶液 ,并在连续灌注的作用下 ,以期达到最终改变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例的目的。研究表明 :(1 )随着灌注液中丙酸浓度的提高 ,最终瘤胃液中丙酸的比例增加 ,乙酸的比例逐渐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 0 5) ,丁酸的摩尔比例无论与对照组 ,还是各处理间均无差异 ;(2 )向瘤胃灌注的VFA溶液提供高于维持能量水平 30 %以上的能量 ,使瘤胃中总的VFA浓度、VFA产生速率、丙酸的产生速率及VFA的总产量均显著增加 (P <0 0 1 ) ;但是对基础混合日粮的干物质 (DM)、有机物 (OM)、中洗纤维 (NDF)、酸洗纤维 (ADF)、半纤维素 (HCF)等养分的消化率不构成显著影响 ;(3)当灌注溶液中丙酸所占摩尔比例增加到 35 % ,粪氮和尿氮的排出量显著减少 (P <0 0 5) ,从而提高日粮氮的沉积能力。进一步研究表明 ,当灌注液中丙酸的摩尔比例进一步提高至 45 %时 ,血糖浓度及胰岛素的浓度才显著增加 (P <0 0 5) ;但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比值对于不同的处理或对照组 ,基本保持稳定
间接法评定绵羊瘤胃丙酸产生、吸收和流通规律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非同位素标记丙酸的启动—连续灌注的方法 ,采用非标记酸灌注条件下计算丙酸基本产生量的原理 ,研究了绵羊瘤胃碳水化合物产生丙酸的基本速率和通过灌注提高丙酸产生速率后 ,丙酸在瘤胃的消失率 ,离开瘤胃的流通速率 ;丙酸在瓣胃和真胃及小肠的吸收及其它有关液相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 :当试验绵羊饲喂粗精比为 5 4∶46的日粮并满足维持饲养水平时 ,测得的丙酸基本产生速率为 2 2 4mmol/h ,瘤胃丙酸库容量为 5 1 94mmol,仅占丙酸日产量的 9 6 % ;还确定了瘤胃灌注丙酸后获得稳态的条件是 :瘤胃液相 pH的变异系数CV <0 5 % ,丙酸浓度的变异系数 <6 % ,标记物Co浓度的变异系数 <5 % ;丙酸在瘤胃的吸收速率与其在瘤胃的产生速率成正比 (P <0 0 1) ,当丙酸的产生速率从 37 14提高至 145 0 7mmol/h时 ,瘤胃吸收的丙酸占丙酸产生量的 2 /3以上 ,而随液体离开瘤胃的丙酸不足丙酸产生量的 1/3。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离开瘤胃的丙酸在瓣胃和真胃有96 %以上被吸收 ,有 3%~ 4%进入十二指肠 ;同时还获得了一系列通过瘤胃丙酸产生速率 (PROD丙酸 ,mmol/h)预测其它液相特性指标的关系方程
内蒙古3个绒山羊品种RAPD的初步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CSCD
摘要:利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 ,研究了内蒙古地区 3个绒山羊品种的 DN A多态性 ,由此推导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关系。在所使用的 12种随机引物中 ,有 8种随机引物扩增出多态谱带 ,共检测到 32个RAPD标记 ,其中有 2 1个发生变异。用 Nei的片段公享度公式计算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用 U PGMA聚类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 3个类群彼此亲缘关系较近 ,分化不明显 ;内蒙古白绒山羊与罕山白绒山羊聚为一个大类 ,辽宁绒山羊和乌珠穆沁白绒山羊聚为一个大类 ,说明内蒙古白绒山羊与罕山白绒山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的亲缘关系较近。


表达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抗晚疫病马铃薯的培育(英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糖氧化酶催化分子氧氧化b -D葡萄糖产生葡萄糖酸和H2 O2 。产生H2 O2 和其它活性氧物质是植物对病原体侵入的防御反应。实验证明H2 O2 水平升高不仅可诱发细胞过敏坏死反应 ,而且还能激活抗病基因表达如植物抗毒素及诱导病原相关蛋白 (PR)等基因的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来自黑麴霉(Aspergillusniger)的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 2个马铃薯重要栽培品种大西洋 (Atlantic)和夏普蒂 (Shepody)中获得 2 3个转基因株系 ,其中 75 %为Kan抗性植株。在 2 3个转基因株系中有 16个株系可用PCR扩增出目的基因。进一步用核酸斑点杂交选出 13个杂交阳性株系。转基因植物总DNA的Southernblot分析表明 ,GO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四倍体基因组中 ,转基因大西洋植株中目的基因为 2~ 4个拷贝 ,而夏普蒂转基因植株中为 1个拷贝。将转基因植株离体叶片接种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Phytophthoroinfestans的复合生理小种 1,3,4孢子。结果表明 ,和未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病斑出现时间晚 ,病斑扩展速度慢 ,发病程度轻 ,感病叶片少。总体上表现出较明显抗病性。转基因大西洋中抗性株系多于夏普蒂。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体内H2 O2 含量测定表明 ,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根系和叶片在KI-淀粉培养基上数天后变为蓝色 ,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的根系?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马铃薯晚疫病 核酸斑点杂交 抗真菌基因工程


羊流产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自行分离、传代培养的内蒙古地区山羊流产衣原体按常规方法分离纯化 ,提取衣原体基因组DNA作为模板 ,按照国外发表的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两端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方法扩增出一 1 17Kb的DNA片段。利用引物上预先设计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将扩增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连接到 pUC19质粒相应位点上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筛选重组子。经PCR检测和内切酶分析鉴定含MOMP基因的重组子质粒。对克隆片段进行全序列分析 ,结果证明得到MOMP全编码序列的基因克隆。本株衣原体MOMP编码区由 1170个核苷酸组成。序列比较发现本株衣原体的MOMP基因与国外的羊流产衣原体S2 6/3株的MOMP基因完全相同 ,与B577株的MOMP基因仅有一个核苷酸的同义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