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IMC_(10200)株ALV-J实验诱发禽骨髓性白血病的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分离自肉种鸡群亚临床感染的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IMC10 2 0 0 株进行了实验感染诱发禽骨髓性白血病的病理学研究。IMC10 2 0 0 株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尿囊腔接种 11日龄肉鸡胚和SPF蛋鸡胚 ,孵出后跟踪观察。 9周龄时随机抽检感染鸡 ,感染肉鸡特异引物PCR检测全部为阳性 ;组织病理学观察感染鸡无明显病变。至 2 1周龄时感染肉鸡出现第一例典型骨髓性白血病病例 ;感染SPF蛋鸡未见明显J亚群禽白血病相关病变。
关键词: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IMC10200株 实验性 骨髓性白血病


玉米秸处理方法与替换干草水平对绵羊瘤胃发酵与采食量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十二指肠近端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在1 1M饲喂水平下,研究不同处理的玉米秸对生长肥育羊瘤胃发酵和采食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玉米秸替换干草的水平,对瘤胃pH值无显著影响(P>0 05)。与未处理组(C组)比较,兴牧宝处理组(XT)组NH3 N浓度较低,而氨化处理组(AT组)的较高(P<0 05)。XT组和AT组的微生物蛋白(MCP)产量均明显高于C组(P<0 05),分别提高了33 67%和25 68%。随着玉米秸替换干草水平的增加,NH3 N浓度、MCP的合成及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均显著降低(P<0 05)。XT组的丙酸浓度高于C组和AT组(P<0 05)。XT组、AT组采食量分别提高了4 90%和3 75%。玉米秸替换干草的适宜比例为30%~60%(占日粮干物质比例的21%~42%)。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半干旱地区采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样,利用干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并分析其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K_2SO_4浸提碳含量。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最高的土壤其大团聚体占的比例也最高;未筛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以灌溉耕地最高、油菜-土豆轮作旱地最低,分别为336和189mg·kg-1。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为153~324mg·kg-1。灌溉耕地土壤>5mm团聚体最高,草地土壤<0.25mm团聚体最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在大团聚体(>2mm)中的含量相对都高于小团聚体。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极显著相关,与K2SO4浸提碳不相关。与微生物量碳相反,K_2SO_4浸提碳含量在<1mm的团聚体中相对较高。


杂交向日葵高油恢复系选育方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CSCD
摘要:我们在多年的向日葵育种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泛且深入的研究,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就如何选育高质量、高油份的向日葵恢复系提出可行性方法。市场上的国外高油“三系”向日葵杂交种是1种不容忽视的育种资源,我们可通过选育二环系的方法得到所需携有目的基因的恢复系;利用现有恢复系与国外向日葵杂交种的杂交途径把高油目的基因导入现有恢复系中,进而创造出新的高油恢复系;通过品系间杂交,对其后代进行系统选育来创造高油恢复系;把高油份、高品质的优良无恢复性的自交系,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将其改造成高油恢复系;轮回选择在向日葵育种中也是1种卓有成效的方法,我们通过全姊妹家系轮回选择的手段来最大限度地集合目的基因,最终得到优良恢复系。


马铃薯晚疫病菌在内蒙古和甘肃的交配型分布及对几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 2 0 0 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马铃薯主产区采集马铃薯晚疫病菌并进行了交配型和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为 :采自内蒙古的 14 3株菌中有 14 0株是典型A1交配型、3株是可自育的A1交配型 ;采自甘肃的 4 1株菌中有 4 0株是典型A1交配型、1株为可自育的A1交配型 ;二省都未发现A2交配型。表明内蒙古和甘肃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以A1交配型占绝对优势。对甲霜灵 (metalaxyl)的敏感性测定显示 :内蒙古菌株中有 5 0 .8%表现高度抗性、4 2 .5 %表现中度抗性、只有 6 .7%表现敏感 ,说明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的晚疫病菌普遍对甲霜灵具有了抗性 ;甘肃的菌株中 ,2 6 8%表现高度抗性、2 9.3%表现中度抗性、4 3.9%表现敏感 ;同时发现甲霜灵可刺激某些抗性菌株的生长。试验还测定了 35株菌对烯酰吗啉 (dimethomorph)和腈嘧菌脂 (azoxystrobin)的敏感性 :其中对烯酰吗啉表现敏感的占 94 %、中度敏感的占 6 % ;对腈嘧菌脂敏感的占 71.4 % ,中度敏感的占 2 8.6 % ;未发现对二种药剂高抗或不敏感菌株 ,且烯酰吗啉和腈嘧菌脂与甲霜灵均无交互抗性。


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间关系的研究——以马铃薯晚疫病为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5种方法对5个马铃薯品种与2个毒力不同的晚疫病菌菌系间寄生适合度的测定,对寄生适合度测定方法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法(AUDPC)和病斑总面积增长曲线下面积法(AULAGC)间的相互转换公式为:F(AUDPC)=(Sck/S)×F(AULAGC)(其中Sck和S分别表示感病对照组合中每小区叶片总面积和某组合中该品种每小区叶片总面积)。百分率-r值法(I-r)与复合适合度指数法(CFI)之间的相互转换公式为:F(CFI)=exp((F(I-r)-1)×r×lp)(r表示感病对照组合的寄生适合度值,lp为一个潜育期天数)。在所用5种方法中,病害发展曲线下面积法、百分率-r值法和复合适合度指数法比较适合马铃薯晚疫病菌寄生适合度的测定。


瘤胃微生物体外降解不同来源肽的速度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体外分别研究了 36 ,72 ,14 4 ,2 16 ,32 4 ,4 5 0mg·L-16个水平的大豆肽、玉米肽和瘤胃液肽在瘤胃微生物培养液中的降解速度。结果表明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 ,3种来源肽处理的培养液中肽的含量均极显著降低 (P <0 0 1) ;对不同的肽源来说 ,瘤胃液肽降解得最快 ,培养后单位时间肽浓度最低 ,大豆肽降解速度次之 ,玉米肽降解得最慢 ,培养后单位时间肽浓度最高 (P <0 0 5或P <0 0 1) ;培养后单位时间内由玉米肽降解产生的游离氨基酸氮 (FAAN)数量最少 ,大豆肽次之 ,由瘤胃液肽降解产生的FAAN数量最多。结果表明 :肽的来源不同 ,其降解速度有异 ,瘤胃液肽和大豆肽降解速度较快 ,玉米肽较慢 ;培养液中FAAN含量过高可能限制了肽的降解。


不同来源肽消失规律的体外法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体外瘤胃微生物批次培养研究了大豆肽、玉米肽和瘤胃液肽的消失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三种肽的消失量与消失率均显著增加(P<0 01,P<0 05),而消失速率却显著降低(P<0 01);当培养液中肽含量增加时,三种肽的消失量随之增加(P<0 01,P<0 05),消失速率也显著提高(P<0 01,P<0 05),而消失率却显著下降(P<0 05)。对于不同肽源来说,瘤胃液肽的消失量和消失率以及消失速率显著高于大豆肽(P<0 05)和玉米肽(P<0 01);大豆肽的消失量和消失率以及消失速率显著高于玉米肽(P<0 05),并且在培养中后期彼此差异逐渐变小(P>0 05)。肽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其消失规律也有异。


猪日粮中一些原料纤维品质评价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分别以仔猪、生长猪和肥育猪的粪便作为菌源,以猪日粮常用原料中大麦、麸皮、菜籽粕、苜蓿草粉、甜菜渣和砻糠的中性洗涤纤维作为发酵底物,使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不同来源的纤维品质。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的纤维其品质具有很大的差别。在纤维性饲料中苜蓿草粉和甜菜渣的纤维发酵率较高,砻糠纤维的发酵率最低。(2)每种纤维在6h、12h的发酵率相近,在24h有一个显著的升高。(3)仔猪在6h和12h对纤维的发酵率与生长猪和肥育猪相近,在24h对纤维的发酵率高于生长猪和肥育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