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国外燕麦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CSCD

摘要:燕麦是 1种营养保健价值很高的粮饲兼用型禾谷类作物。最近 10多年来 ,国外在燕麦目的基因的分离、遗传转化、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 ,以及应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差异分析和品种鉴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本文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关键词: 燕麦 遗传转化 分子标记 遗传图谱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3个绒山羊品种RAPD的初步研究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CSCD

摘要:利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技术 ,研究了内蒙古地区 3个绒山羊品种的 DN A多态性 ,由此推导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关系。在所使用的 12种随机引物中 ,有 8种随机引物扩增出多态谱带 ,共检测到 32个RAPD标记 ,其中有 2 1个发生变异。用 Nei的片段公享度公式计算了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用 U PGMA聚类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内蒙古白绒山羊的 3个类群彼此亲缘关系较近 ,分化不明显 ;内蒙古白绒山羊与罕山白绒山羊聚为一个大类 ,辽宁绒山羊和乌珠穆沁白绒山羊聚为一个大类 ,说明内蒙古白绒山羊与罕山白绒山羊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与辽宁绒山羊的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白绒山羊 遗传距离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葡萄糖氧化酶基因抗晚疫病马铃薯的培育(英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葡萄糖氧化酶催化分子氧氧化b -D葡萄糖产生葡萄糖酸和H2 O2 。产生H2 O2 和其它活性氧物质是植物对病原体侵入的防御反应。实验证明H2 O2 水平升高不仅可诱发细胞过敏坏死反应 ,而且还能激活抗病基因表达如植物抗毒素及诱导病原相关蛋白 (PR)等基因的表达。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来自黑麴霉(Aspergillusniger)的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入 2个马铃薯重要栽培品种大西洋 (Atlantic)和夏普蒂 (Shepody)中获得 2 3个转基因株系 ,其中 75 %为Kan抗性植株。在 2 3个转基因株系中有 16个株系可用PCR扩增出目的基因。进一步用核酸斑点杂交选出 13个杂交阳性株系。转基因植物总DNA的Southernblot分析表明 ,GO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四倍体基因组中 ,转基因大西洋植株中目的基因为 2~ 4个拷贝 ,而夏普蒂转基因植株中为 1个拷贝。将转基因植株离体叶片接种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Phytophthoroinfestans的复合生理小种 1,3,4孢子。结果表明 ,和未转基因对照相比转基因植株病斑出现时间晚 ,病斑扩展速度慢 ,发病程度轻 ,感病叶片少。总体上表现出较明显抗病性。转基因大西洋中抗性株系多于夏普蒂。转基因马铃薯植株体内H2 O2 含量测定表明 ,转基因马铃薯植株的根系和叶片在KI-淀粉培养基上数天后变为蓝色 ,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的根系?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马铃薯晚疫病 核酸斑点杂交 抗真菌基因工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羊流产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自行分离、传代培养的内蒙古地区山羊流产衣原体按常规方法分离纯化 ,提取衣原体基因组DNA作为模板 ,按照国外发表的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 (MOMP)基因两端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方法扩增出一 1 17Kb的DNA片段。利用引物上预先设计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 ,将扩增片段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连接到 pUC19质粒相应位点上 ,转化大肠杆菌DH5α ,筛选重组子。经PCR检测和内切酶分析鉴定含MOMP基因的重组子质粒。对克隆片段进行全序列分析 ,结果证明得到MOMP全编码序列的基因克隆。本株衣原体MOMP编码区由 1170个核苷酸组成。序列比较发现本株衣原体的MOMP基因与国外的羊流产衣原体S2 6/3株的MOMP基因完全相同 ,与B577株的MOMP基因仅有一个核苷酸的同义变异。

关键词: 羊流产衣原体 主要外膜蛋白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椴树科树种抑虫机制的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CSCD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在不同立地条件下 ,光肩星天牛 ( Anolophora glabripennis)在椴树上卵的孵化率不尽相同 ,它与椴树韧皮部厚度、刻槽大小、卵的位置及生长速度没有直接的关系。椴树枝干的内含物直接影响着天牛幼虫的发育和存活

关键词: 椴树 光肩星天牛 抑虫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Ⅳ.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的种间杂种优势

麦类作物学报 2001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 6个普通小麦品系与 14个从国外引进的斯卑尔脱小麦杂交 ,研究了种间杂种优势表现 ,并探讨了扩大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遗传基础和构建种间杂种优势群的途径。连续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种存在较强的杂种优势。就平均优势而言 ,单株产量、单穗产量和千粒重优势最大 ,分别为111.39%、6 2 .77%、45 .72 % ,单株穗数、株高和主穗粒数优势次之 ,分别为 2 4.13%、2 0 .18%和 12 .76 % ,主穗小穗数和主穗长优势较小 ,分别为 4.0 8%和 0 .6 7%。研究还发现 ,种间杂种抽穗期比母本普通小麦晚 0~ 6 d,但较父本斯卑尔脱小麦提前 2 0 d左右 ,表明早熟性呈部分显性遗传 ;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和湿面筋含量的杂种优势比普通小麦分别提高了 8.5 5 %、12 .13%和 9.91% ,一些组合沉淀值表现超亲优势。说明利用普通小麦与斯卑尔脱小麦种间杂交既可以扩大小麦亲本间的遗传差异 ,又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杂种优势潜力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斯卑尔脱小麦 种间杂种 杂种优势 籽粒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巴盟小麦根病种类、数量及分布

华北农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7~ 1999年 ,通过巴盟 5个旗 (县 )、2 0个乡、社的调查和 160 1份采集标样的室内病原菌分离、鉴定 ,结果表明 :巴盟地区小麦根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全蚀病菌 ,其分离频率最高为59 4 % ;次要病原菌有黄色镰刀菌 ,禾谷镰刀菌 ,麦根腐德氏霉 ,丝核菌 ,交链孢菌等 7种病原菌。全蚀病在 5个旗 (县 )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发生数量约占根病的 80 %~ 90 %。

关键词: 小麦根病 病原种类 发生数量 分布情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体外法研究粗饲料的产气曲线及5种养分的发酵系数

畜牧兽医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自行设计的体外发酵产气装置 ,采用Jerson等[10 ] 提出的多相组合数学模型 ,获得了 9种粗饲料的产气规律曲线 ,发酵最终底物中VFA的摩尔比例及产生量 ;发酵底物中 5种养分纤维素、半纤维素、粗蛋白、淀粉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分别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效率 (养分发酵系数 )为 8 9、0 9、0 9、8 5、3 3、1 2、2 4、0 9、0 5、6 1、2 7、1 2、7 0、2 6、1 2mmol/ g ,且预测误差分别为 :乙酸 <14%、丙酸≤ 10 %、丁酸≤ 8%。与同类研究结果比较 ,误差范围较小 ,表明求得的养分发酵系数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求得的粗饲料产气曲线十分理想 (R2 >0 99) ,且决定某饲料最终产气效果的主要参数是a1值的大小。

关键词: 产气量 体外法 VFA 数学模型

基因频率随机过程模型的形成与发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CSCD

摘要:基因频率变化规律是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核心 ,也是理解生物进化的关键。近 1个世纪以来 ,许多遗传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许多遗传学著作中 ,常常提到基因频率的 Hardy- Weinberg平衡定理 ,并把此定理作为群体遗传学的核心 ,不适当地夸大了这个定理的作用。而真正对群体遗传学的基本理论 ,特别是群体遗传学数学理论有开拓性贡献的遗传学家 ,当属 R.A.Fisher,S.Wright,J.B.S.Haldane,T.Dobzhansky,A.Kolm ogorov,G.Malecot和M.Kimura等人。本文简要总结他们的主要工作 ,他们对基因频率随机波动规律及其意义的数学论述

关键词: 基因频率 群体遗传学 随机过程模型 Wright-Fisher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锌对绵羊消化代谢及免疫机能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蛋氨酸锌对绵羊进行消化代谢和免疫机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1)饲喂蛋氨酸锌 (Zn Met)有降低绵羊瘤胃液 pH值的趋势 ;氧化锌组和蛋氨酸锌组的瘤胃液中NH3-N浓度都比对照组高 ,而ZnMet组的NH3-N水平比ZnO组有所降低 ,但较平稳。ZnMet具有一定的过瘤胃性能。(2 )ZnMet组绵羊布氏杆菌试管凝集反应抗体滴度明显高于ZnO组和对照组 (P <0 0 5) ;ZnMet能够明显提高绵羊血清γ -球蛋白含量、淋巴细胞ANAE染色阳性率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可见 ,蛋氨酸锌对绵羊瘤胃 pH值 ,NH3-N浓度和机体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蛋氨酸锌 绵羊 瘤胃发酵 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