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假臭草从枝病植原体鉴定与多样性分析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多样性,并确定其分类地位,对于利用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对假臭草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集了海南省8个地区的假臭草丛枝病样品,采用PCR以及巢式PCR方法扩增了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16S rDNA序列片段,进一步选用AfaⅠ、Alu Ⅰ、EcoR Ⅰ、HaeⅢ、HpaⅡ、HhaⅠ、HinfⅠ、Kpn Ⅰ、Sau3A Ⅰ、Taq Ⅰ和Xsp Ⅰ等11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巢式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RFLP),并对16S rDNA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多样性和生物学地位.结果发现:假臭草丛枝病的病原确为植原体;8个地区的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酶切图谱基本一致,与已知植原体的相似度为0.26~0.97;8个地区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的序列同源性均在99.4%以上,应为同种植原体;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与16S rRNAⅡ-A组的花生丛枝病(PnWB)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1%,说明假臭草丛枝病植原体在分类学地位上应归属于植原体16S rRNAⅡ-A组.
关键词: 假臭草 丛枝病 植原体 16S rDNA RFLP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块根采后腐烂及贮藏方法研究进展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木薯是非洲和部分南美洲国家的主要食物能量来源,用途广泛。由于其采后迅速发生腐烂质变而极大影响了木薯块根进一步推广运用。随着木薯生物技术研究发展,块根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不断地获得重大突破,笔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块根采后腐烂的机理及采后贮藏方法,总结木薯块根采后腐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研发快速、有效的处理技术,包括短波紫外线处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4份木薯种质的苗期耐旱性评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比较水分胁迫下14份木薯种质苗期的耐旱性强弱。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得出了14份木薯种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Pr)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株高、茎径等6个指标对应的耐旱系数变幅分别为0.14~4.00、0.12~3.28、0.55~1.76、0.33~1.70、0.68~1.09、0.62~1.05;按6个指标与综合主成分F值的相关系数排序,6个指标从大到小依次为POD活性、Pr含量、株高、Pro含量、茎径、MDA含量,其中,POD活性、Pr含量与F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与Pr含量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经综合比较,推荐将POD活性和Pr含量作为木薯幼苗耐旱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关键词: 木薯 苗期 耐旱系数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甜蛋白马宾灵(Mabinlin Ⅱ)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宾灵(Mabinlin Ⅱ)是中国所特有的植物马槟榔种子中的甜味蛋白,将其作为新型甜味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给重组马宾灵的基因工程应用提供可靠的蛋白质检测与鉴定的抗体,通过离子交换法从马槟榔(Capparis masaikai Lévl)种子中分离纯化马宾灵,将其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集免疫后血清经抗原亲和纯化制备马宾灵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制备的马宾灵多克隆抗体经ELISA检测效价比达到1:256000,Western-blot检测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特异性。本研究制备的马宾灵多克隆抗体可用于马宾灵在不同生物反应器中表达的检测,为马宾灵的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灵敏可靠的免疫学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苦茶多糖的分离和含量测定
《热带作物学报 》 2012 CSCD
摘要:用石油醚和95%乙醇分别浸提山苦茶叶,以去除其中脂溶性成分和单糖、低聚糖、苷类等杂质,再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山苦茶多糖,最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去除茶多糖中的蛋白质。以葡萄糖为标准,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山苦茶多糖含量。考察了乙醇浓度对山苦茶多糖沉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evag试剂法和蛋白酶酶解法相结合去除蛋白质效果较好。采用80%乙醇浓度沉淀山苦茶多糖效果最佳,测定波长为604 nm,山苦茶中多糖含量为1.012%,方法回收率96.7%,RSD为2.45%,多糖提取液4 h内显色稳定。该试验方法测定茶多糖准确快速,显色稳定且精密度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棕无壳种种子催芽育苗方法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无壳种油棕在薄壳种油棕育种中起重要作用,但无壳种油棕种子因无种壳保护,易失水干燥及易受病菌虫侵害,催芽难度极大。为解决无壳油棕种子催芽难问题,设计了1种方法:将无壳种子置于底部贴有滤纸的培养皿,皿内加入一层水,然后将培养皿置于38~40℃的恒温箱内;每周对种子进行1~2次0.5%~1%次氯酸钠溶液漂洗;种子萌芽后立即转移到沙床继续生长。结果表明,催芽2个月后,萌发率达73%以上,明显优于培养基培养法和沙床直接催芽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油棕无壳种种子萌发难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