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冀中南多样化种植模式的适水效应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冀中南作物种植结构,本研究以河北省典型地下水漏斗区邢台市为例,基于作物需水SIMETAW模型系统量化1965—2018年冬小麦、春棉花、春玉米、夏谷子、夏大豆和春绿豆等1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育期需水量与灌溉需水量,针对当地不同降水年型和水资源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生育期、生长发育特点和前后茬作物的农学特性等构建11种不同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需水及降水耦合度等参数。结果表明:1)各作物年均生育期需水量表现为春棉花(515.2mm)>冬小麦(466.6mm)>春玉米(424.9mm)>春油葵(420.0mm)>春甘薯(362.1mm)>春马铃薯(354.2mm)>夏大豆(313.9mm)>夏玉米(298.7mm)>春绿豆(288.1mm)>夏谷子(217.5mm)。2)各作物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表现为冬播作物>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冬小麦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最大,为329.2mm;夏谷子最低,为82.8mm。3)传统麦玉一年两熟制周年需水量最大(753.4~780.3mm),相比之下,多样化轮作模式的生育期需水量可显著降低15%~34%,生育期灌溉需水量明显降低9%~32%。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和春甘薯-冬小麦-夏谷子等两年三熟制在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下的生育期需水量、灌溉需水量和周年需水量均较低。春绿豆-夏谷子一年两熟模式的年均生育期需水量最低,为504.4mm,年均生育期灌溉需水量为286.8mm。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减缓河北省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趋势,发展适水种植模式是节水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作物需水量 灌溉需水量 适水种植模式 种植模式需水 邢台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梨树"绕压刻"促分枝方法
《河北果树 》 2021
摘要:刻芽是当前梨树密植省力化栽培中引发幼树中心干快速获得大量分枝的主要手段,"逢芽必刻"是当前的主要刻芽方式。生产中发现,如中心干上刻芽伤口较多,及刻芽后管理不善,极容易造成伤口失水开裂,中心干上当年促发的枝条较短或极短,不利于幼树快速成形。试验发现,采用"绕压刻"的促分枝方法,充分利用了锯条深浅相间的锯齿,在"绕压"的技术特征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耐盐植物对滨海盐土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21
摘要:为探讨耐盐植物种植对滨海盐土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滨海盐土环境下,以种植耐盐植物费菜(Sedum aizoon L.)、田菁(Sesbania cannabina(Retz.)Poir.)、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样地和未种植植物的裸地土壤(CK)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对土壤化学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裸地比较,种植植物样地土壤电导率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20.26%~57.21%和23.42%~37.80%;而有机质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分别升高了39.16%~53.01%和106.48%~259.92%.种植植物样地土壤中PLFA种类明显增加,微生物群落也有所改变,3个植物样地土壤中总PFLAs含量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AM真菌、真核生物、真菌PFLA含量显著升高,分别升高21.53%~103.32%、4.96%~63.37%、82.91%~222.72%、50.00%~160.25%、32.05%~268.59%、19.39%~454.77%;真菌/细菌(F/B)PFLA含量也显著升高1.00~6.50倍,而革兰氏阳性菌PFLA含量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PFLA含量却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48.06%~57.78%和59.77%~68.68%.此外,种植植物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也明显提高.研究表明,种植费菜和蒲公英可以降低滨海盐土土壤电导率,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同时其促进多种微生物的繁殖,可有效改善滨海盐土的微生态环境.
关键词: 滨海盐土 耐盐植物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PLF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SiPRR37基因对光温、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特点及其有利等位变异鉴定
《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谷子品种延谷11号克隆生物钟基因SiPRR37,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4种不同光温组合条件的昼夜表达模式分析以及对NaCl、ABA、PEG、低温、Fe 5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特点分析,揭示SiPRR37参与谷子光温互作调控以及应对非生物胁迫的作用机制;并对160份谷子材料重测序检测SiPRR37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行单倍型分析,探究该基因对谷子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SiPRR37基因蛋白质编码区(sequence coding for amino acids in protein,CDS)全长2247 bp,编码748个氨基酸,含有REC和CCT 2个结构域,基于PRR37蛋白的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谷子与糜子、高粱、玉米亲缘关系最近;启动子预测分析发现,SiPRR37启动子区存在光、温、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茉莉酸甲酯、干旱和盐胁迫等多种应答元件.SiPRR37相对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根、穗颈、穗、顶叶、次顶叶、茎秆;4个光温组合条件SiPRR37均只在光照期出现1个表达峰,无论高温(27℃)还是低温(22℃),短日照相比长日照表达峰均要提前,无论长日照还是短日照,低温(22℃)相比高温(27℃)表达峰均要提前;NaCl、低温(15℃)胁迫能够抑制SiPRR37表达,PEG模拟干旱胁迫和Fe胁迫能够诱导SiPRR37基因表达,SiPRR37参与了ABA信号传导过程.位于SiPRR37 CDS区的10个SNP将160份谷子材料分为19个单倍型,其中3个单倍型(Hap_7、Hap_10、Hap_19)是改善穗部性状的有利单倍型.谷子SiPRR37基因表达具有昼夜节律性,同时受光周期和温度调控,并且参与了谷子对盐胁迫、低温胁迫、干旱胁迫和铁胁迫的应答反应,同时SiPRR37与抽穗期和多个穗部性状相关,在开展谷子高产分子辅助选育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关键词: 谷子 SiPRR37 光温组合 非生物胁迫 表达分析 单倍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藜麦规模化发展现状及建议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 2021
摘要:藜麦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中高海拔山区的藜科藜属植物。藜麦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不仅含人体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所需的矿物质、氨基酸、食物、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且蛋白质含量非常高[1]。除此之外,藜麦低脂、低升糖,不含谷蛋白,是非常优质的营养来源及保健食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研究,藜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种能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粮食[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5个抗病基因KASP分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园艺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KASP)是一种基于单核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的新型基因分型技术,建立高效、经济的番茄抗病基因的KASP分型技术对促进抗病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设计了抗番茄黄花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病基因Ty-1和抗根结线虫(root-knot nematode,RKN)基因Mi-1的KASP引物,结合已报道的抗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病基因Tm-22、抗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病基因Sw-5和抗镰刀菌颈腐根腐(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FCRR)病基因Frl的KASP引物,进行了番茄抗病基因KASP分型检测技术研究。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番茄抗病种质,对影响KASP的反应体积、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及反应循环数等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最优番茄抗病基因的KASP分型检测技术体系。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的KASP体系与Ty-1、Mi-1、Tm-22、Sw-5和Frl基因的PCR分子标记检测结果相一致。所用的KASP反应体系不但能节省试剂,且具有高准确性和强稳定性的优点,因此其可以广泛应用于番茄抗病基因的鉴定、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定位等研究,为番茄种质资源分子标记辅助的抗病性鉴定、抗原的快速筛选及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番茄 种质资源 KASP技术 基因分型 Ty-1 Mi-1 Tm-22 Sw-5 Fr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耐盐抗旱优质高产棉花新品种'衡棉1670'的选育研究
《农学学报 》 2021
摘要:抗逆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的培育及应用是当前棉花生产节水提质增效的关键。‘衡棉1670’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中早熟陆地棉品种资源材料‘衡棉210’为母本,以‘衡棉4号’为父本杂交,后代多年南繁北育,经旱棚盐池鉴定选择,在枯黄萎病混生重病地、不防治棉铃虫的高压胁迫下,经过多年连续定向选择育成。其突出表现为抗枯黄萎病、丰产优质、耐盐抗旱节水,适宜在河北省及黄河流域同类生态春播棉区推广种植,2019年8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冀审棉2019001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针期灌溉对花生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花生花针期灌溉的具体时间和合理制定花生灌溉制度。在防雨旱棚条件下,设置花生花针期不同时间灌溉处理,即分别在播种后20,25,30,35,40,45,50 d进行灌溉,测定花生主茎高、侧枝长、叶面积等农艺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特征及产量的表现。结果表明:花生花针期灌溉时间的先后显著影响花生的生长发育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随着花针期灌水时间的推后,受土壤水分胁迫的影响,花生主茎较矮,侧枝较短,干物质积累量较少;但灌溉复水后,主茎、侧枝迅速生长,干物质积累迅速增长。收获时,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在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平均为59.06 cm、62.72 cm、6.34个,但播种后30 d灌溉处理主茎最高,侧枝最长,植株干质量和果干质量最高。播种后30 d灌溉处理的产量(6 415.25 kg/hm2)、百果质量(298.59 g)、百仁质量(112.41 g)均最高,其他处理比其低4.59%~22.87%,10.55%~22.59%,4.92%~16.84%。初花期灌溉可以保证开花盛期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从而使花生花量集中,单株结果数多,荚果整齐饱满,百果质量和百仁质量高,产量增加。花生花针期灌溉的最佳灌溉时间是开花初期,最好不要早于开花前7 d,不要晚于开花后7 d,即播种后30 d左右,提前或延迟灌溉,均会造成开花盛期土壤含水量的亏缺,影响最终产量的形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