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524条记录
逐步降温对'鸭梨'果心褐变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梨’贮藏期果心褐变是困扰当前梨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解析其发生机制对于将来开发保鲜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鸭梨’为材料,探究了直接冷藏(直冷)和逐步降温(逐降) 2种方式对贮藏期果实品质和果心褐变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冷相比,逐降处理促使‘鸭梨’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高峰提前,提高了乙烯生成速率;逐降处理‘鸭梨’果心在贮藏第60天时发生褐变,而直冷处理则在贮藏第85天时果心褐变。逐降处理‘鸭梨’果心褐变初期,总酚含量显著低于直冷处理,而PPO活性则相反。贮藏第60天时,逐降处理‘鸭梨’果心中Pb PAL1和Pb PAL2表达量显著高于直冷处理‘鸭梨’果心,并且它们的表达模式与果心褐变指数密切相关;与PbPALs相似,逐降处理‘鸭梨’果心PbPPO1、PbPPO4、PbPPO5和PbPPO6表达量在褐变初期均显著高于直冷处理,但只有PbPPO1和PbPPO5表达模式与果心褐变指数和PPO活性显著正相关,表明PbPPO1和PbPPO5是参与‘鸭梨’贮藏期果心褐变的关键基因。综上,逐降处理通过提高PbPAL1、PbPAL2、PbPPO1和PbPPO5等基因表达,促使PPO和酚类物质主导的酶促褐变反应发生,进而加剧果心衰老性褐变。因此,建议生产中在采用逐步降温贮藏‘鸭梨’时,应充分考虑采收期和果实采收品质。

关键词: ‘鸭梨’ 逐步降温 果心褐变 苯丙氨酸解氨酶 多酚氧化酶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大鼠乳腺炎模型的建立

动物医学进展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牛乳房炎的致病机制,以及为后续药物预防与治疗的深入研究,建立由临床奶汁中分离纯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大鼠乳腺炎模型.试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共6组,每组6只,试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2×105、2×106、2×107、2×108、2×109 CFU/mL共5个细菌含量浓度,制备好的细菌悬液经大鼠第4对乳头导管注菌,每侧100μL.研究表明,从患乳房炎的奶牛乳汁中分离纯化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表现及乳腺组织眼观变化,随着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多,组织病变逐渐加重,且M5组死亡2只;病理组织切片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1、M2组炎症较轻,腺泡腔只出现少量炎性细胞浸润,M3、M4组腺泡间隙出现明显的渗出液,腺泡腔内明显可见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浸润,M5组组织破坏严重,腺泡腔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细菌计数结果与注菌浓度成正比;血常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数量都在M3组开始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组织中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都随注菌数量增多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IL-1β、TNF-α在M3组开始出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IL-6含量在M2组出现极显著增高;TLR2及p-p65蛋白表达,分别在M3组和M4组开始出现极显著升高.成功建立大鼠乳腺炎模型,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乳腺炎的最佳含菌量为2×108 CFU/mL.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鼠 乳腺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番茄灰霉病菌多抗性分子检测及精准减量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现代农村科技 2022

摘要:本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及河北省财政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针对番茄灰霉病菌缺乏精准高效的抗药性检测技术,无法及时进行早期预警,最终导致生产上"用药多、防效差、农残高、污染重"等重大问题,历时15年,首创了灰霉病菌多抗性高通量检测技术,明确了河北省设施番茄灰霉病菌多抗性类型及群体分布,筛选获得克抗单剂及增效组合,集成创新了番茄灰霉病精准减量绿色防控技术1套,授权发明专利3件,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3篇.

关键词: 绿色防控技术 植物保护研究 多抗性 番茄灰霉病 群体分布 灰霉病菌 分子检测 高通量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小麦粉对高脂血症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黑小麦粉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及肝肾功能的影响,为高脂血症的合理饮食奠定基础.方法:50只大鼠按体重随机被分为5组,每组10只.对正常对照组大鼠饲喂标准饲料,其余4组大鼠饲喂高脂饲料诱导血脂异常.高脂血症大鼠分为模型对照组、黑小麦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连续饲养6周,检测大鼠血脂、体重等,观察肝脏、肾脏病理切片.结果:1)黑小麦不同剂量组大鼠体重增加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并且高剂量组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2)黑小麦各组大鼠的血脂水平显著降低,且TC和LDL低于模型对照;不同剂量组间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3)病理检测表明,与模型对照相比,黑小麦各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较低,肾组织病变减轻.结论:黑小麦粉能减轻大鼠体重,改善大鼠脂代谢紊乱,减轻高脂血症对肝脏、肾脏损伤.

关键词: 黑小麦 高脂血症 脂代谢 体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缺氮胁迫对谷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缺氮胁迫对谷子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冀谷45,为试验材料,采用苗期水培法,以全氮营养液培养(15 mol/L N)为对照(CK),测定缺氮(0 mol/L N,N0)胁迫下幼苗生物量、根系性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缺氮胁迫下,幼苗已展开的真叶出现叶尖干枯症状;与CK相比,缺氮胁迫谷子幼苗的地上部鲜、干重和苗高均显著下降;但幼苗地下部鲜重、地下部干重、根冠比、总根长、根投影面积、根表面积和平均直径等根系性状指数均显著提高;缺氮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和b含量分别比CK减少32.3%和34.5%,说明缺氮显著抑制幼苗叶片叶绿素的合成.2)缺氮胁迫幼苗叶片的SOD、POD、C AT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比CK降低24.9%、43.1%、33.9%和7.0%;MDA和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比CK提高46.2%和92.5%.3)相关性分析表明,缺氮胁迫下,可溶性总糖含量与幼苗地下部干、鲜重均呈正相关,POD活性与SO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69),POD与CAT活性呈正相关(R2=0.020),CAT与SOD活性呈正相关(R2=0.425).一方面,谷子幼苗在缺氮胁迫下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分别比CK减少73.6%和34.6%,显著抑制幼苗叶片的生物量积累;幼苗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均显著下降,抑制叶片叶绿素的合成;谷子幼苗根系的总根长、根总投影面积、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比CK均显著增加,缺氮胁迫促进了幼苗根系的伸长生长.另一方面,缺氮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片MDA含量显著增加,活性氧累积,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谷子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

关键词: 谷子;缺氮;幼苗生长发育;逆境胁迫;氧化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树综合管理的几个注意事项

河北果树 2022

摘要:1土肥水方面建园之初就要建设好灌排设施。地下水位高的地区要注意雨季及时排水,防止出现涝害或土壤次生盐渍化,有条件的地区要建设好节水灌溉系统,既能解决灌溉过量问题,又能提高用水效率。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土壤成分各有不同,但在栽培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土壤培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肥力,常用的培肥措施有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不仅能为果树提供全面营养,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肥管理模式对小麦氮素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冬小麦水肥管理模式,在2013-2016三个小麦生长季,通过裂区试验,以春季5个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作为主区[M0:不灌溉+趁墒追肥模式;M1:拔节水+拔节肥模式;M2:拔节和扬花或灌浆初灌溉2水+拔节肥模式;M3:返青—拔节水(+追肥)+孕穗或扬花水+灌浆水的3水模式;M4:起身水(+1/2追肥)+拔节水(+1/2追肥)+扬花或灌浆初浇水+灌浆水的4水模式],以2个当地主推冬小麦品种作为裂区(衡观35和衡4399),比较分析了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生物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花后氮素转运效率、氮素贡献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在起身到拔节期平均以M.模式最高,从扬花期开始平均以M.模式最低,成熟期M1、M2、M3和M4模式分别较M.模式高15.9%、27.6%、40.0%和39.5%.随春季灌溉量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现增加趋势,与M.模式相比,M1、M2、M3和M4模式的产量分别提高28.5%、36.7%、44.7%和45.7%,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21.2%、36.3%、48.2%和48.1%,氮素利用效率以M2模式最高.M1、M2、M3和M4模式的营养器官氮素花后向籽粒的转运总量较M.模式分别高26.7%、15.2%、30.1%和20.2%,但氮素转运效率及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随灌溉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衡4399三年较衡观35平均增产3.4%,差异显著;两个品种间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及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衡4399的氮素转运效率和贡献率分别较衡观35高5.1和12.2个百分点.在水肥利用效率较高的M2模式下,衡4399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较衡观35分别提高1.1%和5.6%.因此,在缺水的华北低平原区采用M2模式,选用产量潜力大、水氮利用效率高、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效率高的衡4399,对保证小麦产量和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 水肥管理模式 冬小麦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素贡献率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引领市域农业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市科技合作"为例

农业科技管理 2022

摘要:文章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市科技合作"为例,系统总结了"院市科技合作"的主要做法,从促进优势产业再升级、推动新兴产业扩规模、打造特色产业新优势、调整传统产业生新机等方面阐述了"院市科技合作"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分析了省级农业科研院所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错位"、农业产后技术供给不足、农业从业者科技接受能力低等,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省级农业科研院所支撑引领市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推进农业产业振兴提供参考.

关键词: 省级农业科研院所 院市科技合作 区域农业产业 成果转化 高质量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突变体生物学特性及抗性风险量化评估

植物病理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致病疫霉对缬菌胺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产生抗性的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田间菌株对缬菌胺的敏感性;通过比较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前后对缬菌胺的敏感性来确定其抗性稳定性;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抗性突变体及其亲本敏感菌株的适合度和竞争力;通过量化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评估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结果表明:在2018年从内蒙、河北、贵州、四川、黑龙江等五省(自治区)采集分离的153个菌株和2019年从河北、内蒙采集分离的40个菌株中低抗菌株分别占31.4%和35.0%,敏感菌株分别占68.6%和65.0%,抗性指数均为0.34,抗性倍数分别为1.5和2.1,未发现中抗和高抗菌株;8个抗性突变体在无药条件下继代培养10代后,少数抗性突变体的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6个抗性突变体的适合度均显著低于其亲本敏感菌株;4个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的孢子囊不同比率混合物分别在离体叶片上继代培养1、3、7代的抗性频率显著低于初始抗性频率或与初始抗性频率无显著差异;致病疫霉对缬菌胺7个基本抗性因素的风险值之和为9,推测致病疫霉对缬菌胺的基本抗性风险为低至中等。建议加强致病疫霉菌群体对缬菌胺的抗性监测,将缬菌胺与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交替或混合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

关键词: 致病疫霉 缬菌胺 生物学特性 基本抗性风险 量化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除草剂水稻耐药性及后代筛选方法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抗除草剂水稻与常规水稻对咪唑啉酮类除草剂的耐药性差异以及探索一种针对抗除草剂水稻育种过程中快速筛选杂交后代抗性材料的方法。通过配制不同浓度的咪唑乙烟酸溶液对抗除草剂水稻品种滨稻K1及常规水稻品种垦育60的根与叶片喷施后,测量计算其生长率及浸种后计算种子出苗率。结果表明,常规水稻的根和叶片的生长率及出苗率随着咪唑乙烟酸溶液浓度的提高迅速降低,并在较低浓度下停止生长和出苗;抗除草剂水稻的根和叶片的生长率及出苗率随着咪唑乙烟酸溶液浓度的提高先缓慢均匀降低,达到较高浓度后快速下降直至停止生长和出苗。分析数据得出抗除草剂水稻的种子、根和叶片对除草剂的耐药能力分别是常规水稻的20、90、15.7倍,抗除草剂水稻种子、根和叶对除草剂的耐力极限浓度分别为1.000%、0.900%、1.100%,2种水稻的不同部位间的耐药能力均为叶片>种子>根;利用0.03%咪唑乙烟酸溶液浸种72 h,或用0.07%咪唑乙烟酸溶液在水稻3叶1心期进行叶面喷施,可快速杀死全部不具有除草剂抗性的后代材料。

关键词: 水稻 抗除草剂 后代筛选 耐药性 咪唑乙烟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