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亚麻立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根据亚麻立枯病病原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等特点,亚麻立枯病病原菌为Rhizoctonia solani kuehn,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供试的1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效果试验表明,对亚麻立枯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效果的杀菌剂有立枯净、多菌灵、代森锰锌,其抑菌率分别为96.3%、92.5%、88.8%,其次,甲基托布津抑菌率为83.8%,甲霜灵,抑菌率为77.5%。

关键词: 亚麻立枯病 病原菌 药剂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抗白粉病RAPD标记的引物筛选与反应体系的建立

中国麻业科学 2009

摘要:本研究对亚麻RAPD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利用240个随机引物,以亚麻抗病品系9801-1和感病品种DIANE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构建的DNA混合池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经过三轮的筛选,结果只有OPP02引物能在亲本和抗感混合池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命名为0PP02792。

关键词: 亚麻 白粉病 RAPD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保生物菌床在动物养殖中的应用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摘要:将一定比例的微生物菌群混合在由农林副产品组成的垫料中,动物养殖在垫料上,其粪便排放到垫料后,经微生物菌群迅速发酵、分解,从而达到畜禽粪便的低排放、高环保、无公害的养殖目的。

关键词: 环保 养殖业 微生物菌群 生物菌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自交系品质性状的近红外光谱测定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利用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仪,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所玉米室选育的71份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品质成份测定,其中2005年的14份和2006年的57份。结果表明:玉米籽粒的3种成份在不同材料中差异显著,粗脂肪的变异系数较大,2005和2006年分别为7.09和7.46;粗淀粉的变异系数较小,为0.51和0.68;蛋白质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03和4.51。自交系的粗脂肪平均含量分别为3.81%和3.62%,粗淀粉平均含量为72.44%和71.96%,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2.15%和11.54%。同时针对近红外技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近红外分析 品质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法将Bt(cryⅠA)基因导入大豆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建含有Bt(cryⅠ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Bt,以大豆子叶节为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Bt基因导入大豆品种黑农37中,获得转基因植株。并进行大豆的再生和遗传转化系统优化的研究,以获得较高的转化率。结果表明:在6-BA浓度为1.7mg·L-1时,丛生芽分化率最高。确定该品种大豆在丛生芽分化阶段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5mg·L-1。获得转化质粒pCAMBIA3300-Bt的转基因植株,其中T1代PCR阳性植株19株。采用real-timePCR的方法对T1代抗性植株进行Bt基因的转录水平的分析,初步证明Bt基因已整合到受体大豆的基因组内。

关键词: 大豆 Bt基因 遗传转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影响及相关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9 CSCD

摘要: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在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下,发展迅猛。低温冷害是限制生产的关键气象因素之一。综述了低温对玉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电导率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在不同生长阶段,低温对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提高玉米抗寒机制研究。

关键词: 玉米 低温冷害 生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奶牛卵丘细胞和共培养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奶牛卵母细胞进行体外受精,研究了卵丘细胞和共培养细胞对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卵丘细胞有助于卵母细胞的体外受精,能够显著提高体外受精的卵裂率(70.7%)和囊胚率(22.8%),而在B2胚胎培养液中添加Vero作为共培养细胞能显著提高体外受精后胚胎的囊胚率(22.7%)。

关键词: 奶牛 卵母细胞 体外成熟 体外受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效基因型大豆在生长关键时期根系形态变化的研究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不同磷效基因型大豆:磷高效品种(HP134、HP119)、磷低效品种(LP113、LP102),采用盆栽控制磷供应量(低磷和高磷),探讨其生长关键时期(花期、结荚期、鼓粒期)的根系形态变化,以期从根系形态学特点为筛选磷高效利用基因型大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在低磷处理下,磷高效品种的根系适应性强,根系通过增加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根直径、总根毛数来增强对土壤中磷素的吸收,但HP119和HP134两者适应低磷的根部表现又有所不同;磷低效品种根系适应性较差,其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总根毛数在不同处理下相差很大,多数都呈显著甚至极显著差异,且各项数值在低磷处理下远低于高磷处理。由此可见,在大豆生长关键时期可以利用根系形态变化来较好的区分筛选不同磷效基因型。

关键词: 大豆 磷效应 根系 形态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2009

摘要:本文综述了黑龙江省玉米螟发生的规律,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治建议,为本地区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玉米螟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产耐密品种黑农50为材料,在相同密度下,探讨5种不同栽培模式对大豆同化物积累和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要获得高经济产量,大豆结荚期至鼓粒期必须要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45cm垄上双行"栽培模式叶面积峰值高,持续时间长,群体光合能力较强,"110cm垄上4行"栽培模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Cond)都为各处理中最高,蒸腾速率(Tr)也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且两者净同化率较高,总的干物质积累量大,均显著高于"30cm垄上单行",因而二者产量都表现较好。研究还表明产量与地上部干重、气孔导度、叶面积指数、根干重、胞间CO2浓度相关性较大。综合比较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性状,认为大豆的"45cm垄上双行"和"110cm垄上4行"是较为理想的高产栽培模式。

关键词: 大豆 栽培模式 同化物积累 光合生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