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永兴岛岛礁植物害虫普查及风险评估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监控永兴岛危险性害虫发生与危害,本研究对永兴岛可调查的所有陆地区域野生盐生植物、园林绿化植物、耐盐果蔬和绿色固沙植物害虫进行系统性普查及风险评估。普查结果表明:8种野生盐生植物上害虫(螨)19种,其中5种外来入侵害虫和11种世界危险性害虫普遍严重发生与危害;57种园林绿化植物上害虫(螨)33种,其中9种外来入侵害虫和17种世界危险性害虫普遍严重发生与危害;31种耐盐果蔬害虫(螨)36种,其中7种外来入侵害虫和20种世界危险性害虫普遍严重发生与危害;22种绿色固沙植物害虫(螨)15种,其中5种外来入侵害虫和5种世界危险性害虫普遍严重发生与危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综合风险值(R)均为2.09,在永兴岛均属于高度危险有害生物,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波氏白背盾蚧(Diaspis boisduvalii)、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 neobrevipes)、烟粉虱(Bemisia tabaci)、棕榈蓟马(Thrips palmi)、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ibitae)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的R值分别为1.99、1.97、1.93、1.87、1.87、1.87、1.82和1.79,在永兴岛均属于中度危险有害生物。上述结果为永兴岛岛礁植物害虫发生与危害情况首次报道,为有效监控永兴岛生物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支撑。

关键词: 永兴岛 害虫普查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胡椒PnPAL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2021 CSCD

摘要:【目的】胡椒瘟病是影响胡椒产量的第一大病害,胡椒苯丙氨酸解氨酶(PnPAL)基因是胡椒抗瘟病的关键基因。探明胡椒PnPAL基因家族的基本特征、进化关系及表达模式,以便于其功能研究。【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查找、鉴定得到14条胡椒PnPAL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PnPAL1~PnPAL14,并对这14条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蛋白质基本信息分析显示,该家族理论等电点在5.76~9.77,分子量在7.374 41~83.431 07kDa。有7条胡椒的PnPAL基因含有8个motif和PLN02457保守结构域,该7条胡椒PnPAL家族成员被进一步鉴定为胡椒PnPAL家族成员。胡椒PnPAL家族成员含有诸多胁迫响应元件,特别是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等与抵抗病原入侵的顺式作用元件。胡椒的PnPAL基因位于系统发生树基部位置,表明胡椒的PnPAL基因较为古老,与胡椒的系统地位相似。表达模式分析显示,PnPAL10在受病原诱导后基本呈上调趋势,表明PnPAL10可能是胡椒抗瘟病的关键基因。【结论】对胡椒PnPAL基因家族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证明其在抗瘟病中的潜在作用,筛选到关键家族成员PnPAL3。

关键词: 胡椒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生物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产地与入侵地椰子织蛾遗传分化特征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椰子织蛾来源于印度和斯里兰卡,已成功入侵我国华南地区4个省,对我国棕榈植物及城市园林景观造成严重威胁.利用COⅠ、COⅡ和COⅢ3个基因片段对原产地(印度)和入侵地(中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共12个地区的107份椰子织蛾样品的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产地与入侵地种群的核苷酸组成存在34个变异位点,38%为嘌呤转换,62%为嘧啶转换;入侵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种群均为同一种基因型.系统发育树表明椰子织蛾存在两个遗传支系,即原产地支系与入侵地支系,遗传距离为1.3%,说明椰子织蛾种群已产生遗传分化.

关键词: 椰子织蛾 线粒体DNA 遗传分化 变异位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乡土树种混交林土壤有效氮季节动态特征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橡胶树与乡土树种混交林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橡胶树人工林土壤可持续管理提供依据.以橡胶树纯林为对照,采用土壤化学分析技术,分别于春季的3月、夏季的6月、秋季的9月和冬季的12月,挖取0~20 cm、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和研究分析火力楠、米老排与橡胶树混交模式下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季节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橡胶树纯林、橡胶树火力楠混交林、橡胶树米老排混交林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存在季节变化特征.橡胶树与乡土树种混交模式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然后再降低的趋势,且不同混交模式下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0~20 cm、20~40 cm中总有效氮均主要由硝态氮组成(>60%),且不随土层深度改变而改变.雨热同季的6、9月,是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表现最为活跃期.在橡胶树混交模式年内生长季节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141),可根据土壤中的硝态氮量预测铵态氮量.气温和降水量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根据橡胶树人工混交林土壤中有效氮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针对性制定优化土壤质量抚育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措施、改善营林综合效益.

关键词: 橡胶树 铵态氮 硝态氮 相关性 乡土树种 混交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在海南性状表达差异性分析

玉米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9份玉米标准品种为试验材料,参照《指南》的赋值,通过符合系数分析玉米DUS测试标准品种在海南性状表达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标准品种、不同性状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的差异程度不同。黄C、黄早四两个品种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的差异较大;U8112、丹340、吉833、掖107、早49、掖单4号6个品种在海南的表现与《指南》赋值基本一致,U8112和掖107不宜作为抽丝期性状的标准品种。雄穗最低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叶片宽度两个性状在海南的表达结果与《指南》赋值的差异较大;散粉期、抽丝期、雄穗一级侧枝数目、雄穗侧枝长度、植株高度(自交系)、果穗长度(自交系)、果穗直径(自交系)、果穗穗行数(自交系)8个性状在海南的表达结果与《指南》赋值基本相符。掖478不宜作为散粉期性状的标准品种,铁7922不宜作为植株高度性状的标准品种。

关键词: 玉米 标准品种 DUS测试 符合系数 差异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果实脱落特性参数与果柄分离力的相关性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南反季节龙眼采前落果普遍发生,严重制约了反季节龙眼产业的发展。而果柄分离力可以反映果实离层活动的状况,成为果实脱落进程的重要指标,但未见在龙眼上使用的报道。本研究以DS2-1000 gf和DS2-5000 gf型推拉力仪检测果柄分离力,并分析果实脱落过程中各项生理特性参数,旨在弄清龙眼果实脱落过程中果柄分离力与果实碳水化合物、呼吸速率和离层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关系。数据表明反季节龙眼果实脱落过程中,果柄分离力的变化范围为0~3000 gf,且果柄分离力低于1000 gf会导致果实呈现脱落趋势;落果率与果柄分离力呈现显著负相关性(r=–0.984,P=0.000);果实总糖和淀粉含量与果柄分离力呈现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2(P=0.005)和0.952(P=0.003);果柄呼吸耗氧速率与果柄分离力呈负相关性(r=–0.807,P=0.099);果柄离层纤维素酶和β-甘露聚糖酶活性也与果柄分离力呈显著分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P=0.019)和–0.954(P=0.002)。结果表明反季节龙眼果实脱落进程可用果柄分离力的变化体现,果实脱落进程伴随着果柄分离力的不断降低,与果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增加呈线性关系;脱落的发生与碳水化合物含量关系密切,而高的果实呼吸消耗,可能加快果实脱落进程。

关键词: 龙眼 果柄分离力 果实 脱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成龄树经预割诱导后次生乳管分化的比较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巴西橡胶树树干中次生乳管列的多少与胶乳产量密切正相关,而割胶伤害能诱导次生乳管分化.分析不同魏克汉种质成龄树在预割伤害后树皮次生乳管的分化,不仅为不同种质鉴定和评价提供依据,也为成龄大树割胶后次生乳管分化能力提供预测.采用碘-溴染色方法和石蜡切片技术,对不同种质材料新分化的次生乳管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选取的110份魏克汉种质预割后新分化的次生乳管列数不同,具有明显的种质特征.根据分化次生乳管列数的多少,将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级别由低到高分为1、2、3、4级.在110份种质中,对应1级32份、2级49份、3级24份和4级5份的种质,所占比例分别为29.09%、44.55%、21.82%和4.55%,可见,分化能力强的种质占比较低,大部分种质为2级乳管分化.国外直接引种和国内自主选育的种质在预割诱导分化能力上也存在差异.在110份种质中,国外引种58份种质中对应分化能力1、2、3、4级的种质占比分别为29.31%、44.83%、22.41%以及3.45%;国内选育的52份种质中对应1、2、3、4级的种质占比分别为28.85%、44.23%、21.15%和5.77%;可见,国内选育种质受预割诱导乳管分化的能力优于国外引种的种质,尤其是4级分化能力的种质比例明显高于国外引种的种质.不同系列来源的种质乳管分化能力也存在差异,其中,国外PB、RRIM和RRIC系列和国内的大岭、海垦和大丰系列表现出较强的乳管分化能力.比较分析2个杂交组合后代的乳管分化情况发现,PB86×PR107的4份子代中次生乳管有3份为3级,1份为4级,后代表现出较强的乳管分化能力;而RRIM600×PR107的6份子代中1级2份,2级2份,3级2份,可见其后代乳管分化能力略差.PB86和PR107后代的乳管分化表现出较强的双超亲现象,可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通过预割判断乳管分化能力不仅为魏克汉种质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也为橡胶树高产育种以及早熟、晚熟品种的早期预测提供有效指标.

关键词: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预割;次生乳管分化;早期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猎物及密度对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猎物及密度下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与拉戈钝绥螨Amblyseius largoensis(Muma)的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为其协同应用控制橡胶树害螨提供依据。在室温27±1℃、湿度75%±5%、光周期12 L:12 D条件下,以六点始叶螨Eotetranvchus sexmaculatus(Riley)、比哈小爪螨Oligonychus biharen(Hirst)和东方真叶螨Eutetranychus orientalis(klein)为集团外猎物,观察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对集团内和集团外猎物的捕食选择行为,以及不同集团外猎物密度下两种捕食螨对同种和异种捕食螨的捕食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对异种个体及集团外不同猎物的捕食偏好性及捕食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巴氏新小绥螨偏好取食集团外猎物,异种捕食螨拉戈钝绥螨残存率达到80.00%以上;拉戈钝绥螨偏好取食集团外猎物六点始叶螨和比哈小爪螨,而当东方真叶螨存在时,其更偏好取食异种捕食螨巴氏新小绥螨(残存率为26.67%);发生集团内捕食时,拉戈钝绥螨为集团内捕食者,而巴氏新小绥螨为集团内猎物。集团外猎物密度可显著影响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相残作用,尤以猎物六点始叶螨对巴氏新小绥螨和东方真叶螨对拉戈钝绥螨影响最为明显,其充足时比无猎物时捕食量分别下降了68.85%和62.90%。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的集团内捕食分别以比哈小爪螨和六点始叶螨的影响最大,猎物充足时比无猎物时捕食量下降了80.00%和69.44%,但拉戈钝绥螨在以东方真叶螨为猎物时集团内捕食受猎物密度影响较小,猎物充足时取食量与猎物不足时接近,比无猎物时捕食量只下降20.83%。集团外猎物六点始叶螨、比哈小爪螨存在时,巴氏新小绥螨和拉戈钝绥螨表现为偏好选择集团外猎物,密度增加对两种植绥螨的同类相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但东方真叶螨充足与否,拉戈钝绥螨对巴氏新小绥螨的集团内捕食作用影响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巴氏新小绥螨 拉戈钝绥螨 捕食偏好性 捕食量 猎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薯粉及制品中高灵敏度AFB1快速检测方法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原理,建立高灵敏度的直接竞争法检测木薯粉及其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为木薯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对AFB1抗原结构改造、免疫和细胞融合等过程获得抗原抗体,建立高灵敏度检测方法,并进行木薯粉及其制品样本的实例验证。【结果】制备的AFB1抗原和抗体,其抗体亚型均为IgG1,灵敏度最高的3F2细胞株产生的抗体对黄曲霉毒素G1、G2和B2交叉反应率分别为21.4%、1.9%和8.8%,且对其他毒素类无交叉反应,建立的ELISA线性区间为0.02~0.48μg/kg,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047μg/kg,标准方程为y=-3.074x-4.3066(R2=0.9978)。以35%甲醇水溶液作为标准品稀释液,木薯食品原料用70%甲醇水溶液加0.2 g NaCl作为提取液,含油脂的木薯糕点用70%甲醇水溶液作为提取液,所有样本均为10倍稀释,检测限0.2~4.8μg/kg,样品添加回收率81.5%~120.0%,变异系数均小于8.5%。应用验证试验表明,自建ELISA试剂盒对96份样本检出19份阳性样本,购买试剂盒检出7份阳性,大于2.0μg/kg的样本检测结果完全符合,自建ELISA试剂盒方法灵敏度优于购买的ELISA试剂盒。【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直接竞争ELISA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可广泛应用于木薯粉及其制品样本中AFB1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1 快速检测 酶联免疫分析 木薯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SPS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 SPS)是调控蔗糖合成途径的关键酶之一,SPS受SPS基因家族编码。本研究基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3个香蕉SPS基因,分布在4、6、9号染色体上,命名为MaSPS1~MaSPS3基因,其蛋白氨基酸数目在1 043~1 061 aa之间,分子量介于116.36~118.89 kD之间,理论等电点在5.86~6.33之间,均为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都不存在信号肽,蛋白二级结构都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组成。Ma SPS1和MaSPS2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而MaSPS3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都不存在跨膜结构区。3个MaSPS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数量分别为13~14和12~13。3个MaSPS蛋白均有10个相同基序,且都具有糖基转移酶结构域、蔗糖合成酶结构域和蔗糖-6-磷酸磷酸水解酶等3个保守区域。进化树分析发现MaSPS1和Ma SPS3聚类到A亚家族,MaSPS2被聚类到C亚家族。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MaSPS基因的功能及调控香蕉果实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糖代谢奠定基础。

关键词: 香蕉 蔗糖磷酸合成酶 基因家族 系统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