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9290条记录
蝴蝶兰杂交后代观赏性状遗传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蝴蝶兰观赏性状遗传现象,以2个蝴蝶兰品种P7和P19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对亲本及其F1代的9个观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的冠幅、花梗长、花序长、花朵纵径、唇瓣颜色5个数量性状与其双亲比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其平均值均较中亲值有所下降,分别相当于中亲值的98.00%,82.73%,96.97%,99.69%和92.45%,但都有超亲个体存在;而在分枝数、单枝花朵数、总花朵数、花朵横径、花瓣颜色5个性状的遗传上表现出较强的超亲优势,尤其是在总花朵数和花色上,正反杂交组合的总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127.87%和113.00%;在花色上,花瓣和唇瓣的颜色正反交后代的颜色呈梯度分布,正反交均出现双亲没有的花色类型;杂交后代的9个数量性状变化幅度较大,有利于针对不同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的后代个体;在花色遗传上,紫红色花亲本的花色遗传能力更强,这些性状的分离特征和遗传表现将为蝴蝶兰育种亲本的选配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蝴蝶兰(Phalaenopsis) F1群体 观赏性状 遗传表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杆菌介导转化莱茵衣藻体系的优化

微生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莱茵衣藻快速简便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模式生物莱茵衣藻为受体材料,从转化方法和转化子快速鉴定两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方法]比较了固体培养基共培养转化方法和液体培养基共培养转化方法对根癌农杆菌LBA 4404介导的莱茵衣藻CC425转化效率的影响;研究并比较了(1)首先经过TE裂解再进行PCR(两步法)和(2)不经TE裂解直接进行PCR(一步法)的两种转化子鉴定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和扩增效率.[结果]农杆菌LBA 4404和莱茵衣藻CC425液体培养基共培养5 d后的转化效果最好,转化率达43.33±1.67个转化子/106个藻细胞.PCR最佳反应条件为:使用高保真DNA聚合酶Taq 1进行扩增;参加PCR反应的细胞密度为5×l03-5xl06个/mL;TE裂解缓冲液沸水浴20 min(两步直接PCR方法),或者预变性15 min(一步直接PCR方法).两步法直接PCR的扩增效率优于一步法,但后者反应步骤更简洁.[结论]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农杆菌液体介导莱茵衣藻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可快速获得遗传转化子,减少转化工作量.

关键词: 莱茵衣藻 农杆菌介导 液体共培养 PCR鉴定方法 转化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复混肥在热带地区双季稻上化肥减施的应用效果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热带地区典型酸性水稻土为载体,通过设置不施肥处理(CK)、常规化肥(T)、有机无机复混肥(OF)、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10%(10%OF)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减施20%(20%OF)等不同试验处理,研究化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减量施用对海南省双季稻的产量、养分积累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有机无机复混肥及其减量施用对热带地区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较CK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OF处理较常规化肥能显著增加晚稻有效穗数,涨幅为29.79%。同时OF处理较常规化肥处理能显著提高早稻氮、磷累积量,增加幅度分别为19.31%和27.94%,20%OF处理能显著提高早稻氮、磷、钾肥农学效率;不同有机无机复混肥处理较常规化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水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热带水稻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十三五"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成效与标志性成果

植物保护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实施以来,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构架和资源分布情况,全面启动了3大领域12项任务49个项目,涉及18个交叉学科领域的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6个各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4支课题层面研究团队,汇聚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80%的一流科学家,形成了"上中下游无缝对接、政产学研推一体化"的专业研发团队,对推动我国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养分资源再利用与污染控制等相关学科发展起到了凝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人才、优化结构布局、促进交叉融合、推动成果转化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化学农药减施增效中基础理论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领域的部分实施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以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横向了解专项进展和实施成效,促进不同板块、不同项目、不同课题间研发团队的纵向交流、横向沟通,形成合力。

关键词: 化学农药 减施增效 实施成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炭化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体系氨挥发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氨挥发是稻田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之一。作为改良土壤和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优良农艺措施,秸秆炭化还田对氨挥发减排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设置不施氮肥(ON)、单施化肥(CT)、施用生物炭(BI)、生物炭+化肥(CBI)、添加秸秆(ST)、秸秆+化肥(CST)6个处理,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体系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炭化还田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排放通量和累积氨挥发量;与CT相比,CBI处理的累积氨挥发量减少了4.1%。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炭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可通过吸附降低田面水中铵态氮(NH+4-N)的浓度。秸秆炭化还田是控制热带水稻种植系统氨挥发、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水稻秸秆 生物炭 热带土壤-水稻系统 氨挥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高良姜片品质特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热风干燥温度对高良姜片品质特性的影响,以高良姜为原料,分别对60、70、80、90℃条件下干燥获得的高良姜片的干燥时间、色泽、总酚、总黄酮和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高良姜片的干燥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减小,60℃时干燥时间为29 h,90℃时缩短为11 h;高良姜片L*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值和b*值则整体呈下降趋势;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随干燥温度升高呈现波动趋势,在80℃时,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最高,分别为(5.70±0.06)mg/g和(37.71±0.44)mg/g;从不同温度干燥的高良姜片中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包括醇类、醚类、酮类、萜烯类和酯类,其中特征成分1,8-桉叶素相对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逐渐降低,70℃时最高为21.15%,90℃时最低为17.46%。研究结果表明,兼顾高良姜的干燥效率和品质因素,80℃是较为适宜的热风干燥温度,这可为高良姜片干燥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高良姜片 热风干燥 挥发性成分 品质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下红茴砂在中国潜在适生区的最大熵生态位模型预测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茴砂是姜科茴香砂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仅在海南地区有自然分布,是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濒危植物。为了解红茴砂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以期对红茴砂的保育提供科学指导,将45条红茴砂分布位点数据与20个环境因子相结合,运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模拟了当前气候和未来2050年RCP2.6和RCP8.5两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红茴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分析影响红茴砂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茴砂适生区总范围在18°~32°N、27°~122°E,面积约为1.24×106 km2,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影响红茴砂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最冷月份最低温、海拔和最热季度均温,累计贡献率达87%;在未来2050年RCP2.6和RCP8.5两种不同气候情景下,红茴砂适生区域丧失面积均达到95%以上,潜在分布区缩小到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和台湾这5个省区,新增区域主要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中南部,同时潜在总适生区和高适生区的质心有向西北方迁移的趋势。

关键词: 红茴砂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中国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种植系统N2O排放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秸秆还田对热带地区稻田N2O排放的影响,以不同管理措施下耕作4 a的稻田土壤为基础,通过盆栽试验观察种植水稻后N2O排放动态变化。试验设置了不施氮对照(CK)、常规施氮(CT)、单施秸秆(ST)和常规施氮+秸秆(CTST)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N2O排放通量在-0.23~6.64 mg/(m2·h),主要集中在水稻生育前中期,CTST处理相比于CT处理显著降低了分蘖肥期田面水无机氮浓度(P<0.05),同时减少了N2O排峰的维持时间;各处理全生育期N2O累积排放量为0.13~2.85 g/m2,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ST处理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CTST处理相比于CT处理可减排49.11%(P<0.05)。因此,施用氮肥是N2O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秸秆还田可显著减少热带土壤-水稻种植系统N2O排放。

关键词: 秸秆还田 N2O排放 热带地区 水稻种植系统 田面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杧果Whirly基因鉴定及其在病菌侵染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hirly家族是一类植物特异的转录因子,无论在细胞核还是在细胞器内都有着广泛而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该研究以杧果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杧果Whirly家族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杧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Cg)和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ngiferaeindicae,Xcm)侵染过程中杧果Whirly家族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从杧果基因组中鉴定了3个Whirly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MiWHY1、MiWHY2和MiWHY3.(2)杧果Whirly蛋白均为不稳定亲水碱性蛋白;系统发育树显示,杧果Whirly基因与木薯、毛果杨、番茄Whirly基因亲缘关系最近,杧果与木薯、毛果杨、番茄Whirly家族共有1个高度保守的基序Motif1;杧果Whirly家族均含有Whirly超家族保守域,主要结构元件为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保守结构域的四聚体结构与马铃薯Whirly蛋白四聚体结构具有高度相似性.(3)qRT-PCR结果显示,Cg侵染过程中,杧果Whirly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Xcm侵染12 h时,MiWHY1和MiWHY3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初步确定杧果Whirly基因表达响应胶孢炭疽菌和细菌性黑斑病菌的侵染.研究认为,杧果中有3个Whirly基因家族成员,病菌侵染过程中可激发其表达活性,为后续研究杧果Whirly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和机制奠定基础.

关键词: 杧果 Whirly基因家族 全基因组鉴定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非生物胁迫条件下10个玉米ZmDOF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玉米转录因子Dof(DNA-binding with one zinc finger)锌指蛋白在玉米生长发育及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途径中的作用与生物学功能。利用qRT-PCR技术系统研究了10个ZmDOF基因在玉米不同组织中以及应答不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响应表达模式。进化树以及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这10个ZmDOF基因分布在3个不同的亚家族。qRT-PCR分析结果显示,这10个基因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7个基因主要在雄花中表达,2个基因主要在授粉15 d后的小穗中表达,1个基因主要在根中表达,表明这10个基因可能参与这些组织的生长发育进程。在盐或干旱胁迫处理下,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预示着这些基因参与玉米幼苗应答盐或干旱胁迫响应信号途径。在铵态氮缺乏胁迫下,ZmDOF3的表达上调了5倍以上。在硝态氮缺乏胁迫下,ZmDOF23和ZmDOF46的表达量下降了90%以上,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参与调控玉米幼苗氮代谢平衡或者信号转导途径。

关键词: 玉米 DOF转录因子 非生物胁迫 进化树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