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香蕉对砷镉铅的富集转运特征及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土壤重金属安全阈值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本研究通过盆栽模拟实验研究香蕉对砷(As)、镉(Cd)、铅(Pb)3种重金属的富集转运特点,进一步通过建立香蕉茎叶与土壤As、Cd、Pb总量和有效态含量的关系,推导香蕉种植系统的土壤As、Cd、Pb的安全阈值。结果显示,Cd、Pb对香蕉生物量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香蕉各组织对As的富集规律为:根>叶>茎;而对Cd、Pb的富集规律表现为:根>茎>叶。根茎向叶转运As的能力强于转运Cd和Pb。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香蕉茎叶中重金属与土壤重金属总量和有效态含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共12个,根据GB 13078—2017《饲料卫生标准》中对原料As、Cd、Pb的限量规定推导出香蕉土壤中As、Cd、Pb总量安全阈值分别为102.40、0.46、15.39 mg/kg,有效态含量安全阈值分别为4.77、0.10、5.27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波瑶山鸡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基因变异与繁殖性状的关联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VIPR-1和VIPR-2基因与荔波瑶山鸡繁殖性状的关联性,找出可作为荔波瑶山鸡繁殖性状的重要标记。【方法】采用PCR测序法对VIP基因编码区及部分内含子区、VIPR-1和VIPR-2基因部分序列区域进行变异检测,并与繁殖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在瑶山鸡群体中,VIP基因检测到1个内含子变异位点,VIPR-1基因检测到1个编码区变异位点,1个插入/缺失变异以及14个内含子区域SNP位点,VIPR-2基因检测到1个编码区变异位点以及2个内含子变异位点。VIPR-1基因的6个多态位点(基因位置39 109、39 114、39 227、68 817、69 061、97 123)和VIPR-2基因的3个多态位点(基因位置3739、3184、49 246)与300日龄产蛋量、就巢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以上多态位点可作为荔波瑶山鸡繁殖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指标的辅助选择标记。
关键词: VIP基因 VIPR基因 遗传变异 荔波瑶山鸡 繁殖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化肥减施技术下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的全年干茶叶产量分别为3524.1、3644.4、3835.7 kg/hm2,显著高于CF(3127.3 kg/hm2),T1、T2、T3、CF的这一指标显著高于CK(2172.6 kg/hm2);各季度T1的酚氨比最低,秋季CF、T1、T2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春、夏季CF、T2、T3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T1、T2、T3新梢年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高于CF,T3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的年纯收入显著高于CK(3.69万元/hm2);相较于CF,T1、T2、T3每年分别节本增效1.48、1.39、1.52万元/hm2。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T1、T3化肥减施增效较好,T3更好。建议调整茶树专用肥氮、磷、钾元素配比,增加茶树专用肥的有机肥及其有机质含量;T3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喀斯特山地2种白及的种植方式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探明白及喀斯特山区种植的最优模式,为白及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白及为材料,分别种植于喀斯特山地林下和大田,比较2种种植方式对白及生长和光合性状影响。【结果】林下种植的白及茎长、株高、块茎分叉平均总长、块茎分叉平均总宽、块茎分叉平均总厚、全株重等农艺性状分别比大田种植的高110.87%、53.91%、22.62%、27.69%、39.28%、38.49%,且差异显著(P<0.05);林下种植的白及叶绿素含量比大田种植的高5.99%,差异不显著;林下种植的白及叶片净光合速率较大田种植提高31.90%,大田种植的白及叶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等光合指标较林下种植分别提高33.07%、1.95%和53.62%;经相关性分析,林下种植的光强对白及农艺性状和光合性状等影响不显著,温度与叶绿素、气孔导度呈显著相关,与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呈极显著相关;压强、湿度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极显著相关,大田种植的光强与白及叶绿素呈极显著负相关,温度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压强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湿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喀斯特山地林下种植白及较大田种植更利于其生长。
关键词: 白及 林下种植 大田种植 农艺性状 光合性状 喀斯特山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安顺市茶园主要害虫种类及其无公害防治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明确安顺市茶园茶树主要害虫的发生状况,为制定绿色无公害害虫防治策略及促进安顺市生态茶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定点调查法、访谈法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对安顺市主要茶园害虫种类、发生程度及无公害防治进行系统调查.[结果]安顺市茶园主要害虫有假眼小绿叶蝉、茶小绿叶蝉、茶棍蓟马、茶黄蓟马、茶蚜、白粉虱、黑刺粉虱、长白盾蚧、茶牡蛎盾蚧、茶角蜡蚧、茶尺蠖、茶毛虫、茶小蓑蛾、稻绿蝽、中华稻蝗、茶天牛、拟毛黄鳃金龟、侧多食跗线螨、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卵形短须螨、神泽氏叶螨、油葫芦、东方蝼蛄和小地老虎等25种,以蚧类、叶蝉类、蓟马类和螨类发生最多且最普遍;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白粉虱、长白盾蚧、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和东方蝼蛄的发生危害达严重危害程度(+++级).[结论]安顺市茶园害虫发生普遍且部分害虫危害较重,要结合安顺市茶园害虫发生与防控现状,提出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农药防治于一体的绿色防控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花粉形态观察和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检测油梨花粉生活力的方法,本研究以‘哈斯’‘富尔特’‘桂研10号’为材料,采用形态观测法、联苯胺染色法和蓝墨水染色法对油梨的花粉生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显微镜下观察,油梨花粉粒均呈现圆形,颜色呈黄色或淡黄色。采用形态观测法发现油梨的花粉生活力在78.32%~86.44%之间,联苯胺染色法测定油梨的花粉生活力在62.76%~72.08%之间,以上两种方法均测得‘哈斯’的花粉生活力较高。采用蓝墨水染色法测不同油梨品种花粉生活力均低于20%,不适用于油梨花粉生活力的测定。因此,形态观测法是一种较适合快速判断花粉生活力的方法,为油梨的授粉、花粉贮藏、杂交育种等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油梨 花粉生活力 形态测定法 联苯胺染色法 蓝墨水染色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小花蝽-蚕豆-蚕豆蚜载体植物系统对茶叶害虫的控制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载体植物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防治手段,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应用价值。蚕豆蚜Aphis fabae偏好豆科植物,对茶树安全,且作为猎物可满足南方小花蝽Orius strigicollis生长和繁殖的需要。因此本研究以蚕豆蚜作为替代猎物、蚕豆Viciafaba作为载体植物及南方小花蝽作为天敌昆虫构建"南方小花蝽-蚕豆-蚕豆蚜"载体植物系统来防治茶叶害虫。为探究该载体系统是否可有效控制茶叶害虫,本研究事先在室内比较了该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茶蚜Toxopteraaurnantii的防治效果;之后在田间调查中发现茶树上主要有茶蚜、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及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共3种害虫混合发生,且它们均可被南方小花蝽捕食,因此在田间试验中本研究同时评价了载体植物系统及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这3种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在室内试验中,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相比,在前3次调查中茶蚜种群数量显著降低,且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其中载体植物系统对茶蚜的控制效果最高可达92.16%,而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对茶蚜的防治效果仅为72.25%,表明该载体植物系统有应用于田间防治茶叶害虫的潜力。在田间试验中,载体植物的布局(条状、块状及点状)对载体植物系统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影响;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均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最高防效均在90%左右,但对茶蚜及茶棍蓟马则无明显的控制作用,表明载体植物系统与直接释放南方小花蝽均可用于茶叶害虫的防治,但在应用时需考虑到多种害虫同时发生对防治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南方小花蝽 蚕豆蚜 载体植物系统 茶蚜 小贯小绿叶蝉 茶棍蓟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贵州红玉杧坐果后果实和叶片矿质元素的动态变化及相关性
《经济林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了解坐果后贵州红玉杧果实和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为红玉杧的施肥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贵州种植的5年生红玉杧为试材,在果实发育期分别采集果实、第一蓬叶和第二蓬叶样品,测定并分析各部位大量矿质元素N、P、K、Ca、Mg和微量矿质元素Fe、Mn、Cu、Zn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采样期内红玉杧果实、第一蓬叶、第二蓬叶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最高的是K、N、Ca,分别为15.64、13.52、14.75 g/kg。红玉杧果实中各矿质元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是Ca、Mn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第一蓬叶和第二蓬叶中除Mg元素外,其他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其中,N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P含量呈上升趋势,K、Ca、Zn含量呈"降—升"的变化趋势,Fe、Mn、Cu含量呈"升—降—升—降"的变化趋势。Mg含量在第一蓬叶中呈"升—降"的变化趋势,在第二蓬叶中呈"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除Fe含量与N、P、K、Ca、Mg、Mn、Zn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外,其他各矿质元素含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第一蓬叶中N含量与Mg含量,P含量与Ca、Cu含量,K含量与Cu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Fe含量与Z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第二蓬叶中P含量与Ca、Cu含量,Mg含量与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果实在生长发育期对K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坐果后要注意增施钾肥。果实中矿质元素的吸收受叶片中矿质元素的影响,叶片中P、Cu的吸收会影响果实中N、P、K、Mn、Zn的吸收,叶片中Ca的吸收会影响果实中Fe、Mn、Cu、Zn的吸收,但是叶片中Zn的吸收会促进果实中P、K、Ca、Mg、Mn、Cu的吸收。因此,为了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在果实发育期间,应确保各矿质元素平衡,可以适当施用锌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梨果实品质的差异分析与评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不同品种(系)油梨果实品质差异,以富尔特、桂研10号、GYL-1、GYL-2、GYL-3为试验材料,测定其单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可食率、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固酸比、维生素C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共12个品质指标,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客观、准确地分析油梨果实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品种(系)油梨果实品质性状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4.39%~40.68%之间,以粗脂肪含量的变异程度最大,含水量变异程度最小.②通过隶属函数值分析,不同油梨品种果实品质优劣依次表现为GYL-2>富尔特>桂研10号>GYL-1>GYL-4.③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00%,决定第1主成分的主要为可滴定酸含量、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决定第2主成分的主要为粗脂肪含量、维生素C含量、固酸比和可食率;果形指数和果实纵径对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最大;第4主成分主要反映指标维生素C含量;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分值,不同品种(系)排名为GYL-2>富尔特>桂研10号>GYL-1>GYL-4.④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油梨品种(系)被分成3类,其中GYL-2、富尔特、桂研10号的果实品质优于GYL-1和GYL-4.综上,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即品种GYL-2果实品质最好,富尔特次之,GYL-4最差.研究结果揭示了5个油梨品种(系)果实品质的差异,建立了一套适合油梨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为贵州油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