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黄壤微生物量磷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时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动态变化与周转特性,探究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对土壤磷转化与供应能力的影响。【方法】依托贵阳黄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有机肥(M)、1/2有机肥+1/2氮磷化肥(0.5MNP)、全量有机肥+全量氮磷钾化肥(MNPK)6个处理,在玉米播种前、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收获后分别采集0—20 cm土层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磷含量、有效磷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并计算微生物量磷周转期和周转量。【结果】与NK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磷(MBP)和微生物含磷量(MPC)分别显著提高了123.9%—446.2%和85.0%—268.2%,均以MNPK处理增幅最大。施磷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M和0.5MNP处理MBP含量较NPK处理显著提高了26.7%—32.7%;NK处理MBP和MPC含量均在开花期最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MBP含量在玉米生长期均较高,MPC含量则随生育时期变化呈"双峰"曲线,苗期和开花期最高;与CK相比,NK处理MBP周转期缩短了405 d,MBP周转量提高了50.9%。与NK处理相比,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MBP周转量提高了19.2%—156.4%,MBP周转期延长了248—391 d,说明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不同程度增加MBP库容并降低其周转速率;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各处理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吸磷量分别是NK处理的3.63—7.27倍和1.77—1.97倍;各处理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NK处理>M、MNPK处理>CK、NPK、0.5MNP处理,NK处理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10.2%—21.0%;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是MBP及其周转量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是MBP周转期最重要的影响因子。【结论】MBP可反映黄壤磷素的供应水平,MBP含量及其周转对于提高黄壤潜在供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可提高土壤MBP周转库容,增强土壤磷素转化和供给能力,提高玉米植株吸磷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雷帕霉素对稀有鮈鲫卵子发生的影响
《贵州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鱼类生殖生理学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稀有鮈鲫为试验动物,采用mTOR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处理3月龄雌性个体至4月龄,正常饲养至5月龄,以同时注射等量不含雷帕霉素的稀释剂和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测定不同阶段性腺指数(GSI)和卵巢发育情况,Real-time PCR检测卵子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3、4、5月龄对照组和3月龄处理组卵巢具有Ⅳ时相卵母细胞,4月龄处理组只具有Ⅰ、Ⅱ时相卵母细胞,5月龄处理组卵巢中观察到Ⅲ时相卵母细胞;处理组GSI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中foxl2、fshr、cyp11a1、cyp19a1a和bmp15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figlα在处理组中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雷帕霉素处理导致稀有鮈鲫卵母细胞发育停滞在Ⅱ时相,推测mTOR通路可能通过调节类固醇发生和TGFβ信号通路促进卵母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个紫苏品种的抗旱生理学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合贵州地区种植的紫苏抗旱品种,本研究测定贵州本地的5个紫苏品种在不同的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重,5个紫苏品种的生长受到抑制,植株直径和株高都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指标变化:M311和M46表现为不断增加,M39和M84为先增后减,M99为先小幅度减少后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指标变化:M99和M46表现为不断增加,M311、M39和M84为先增后减;游离脯氨酸含量指标变化:M46呈现为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余品种为先增后减;SOD活性指标变化:M39表现为先降后升再降,其余品种为先升后降;POD活性指标变化:M99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M39为不断升高,其余品种先升后降;丙二醛含量指标变化:M39表现为先减后增,其余品种先增后减。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发现,5个贵州本地紫苏品种的耐旱性能从高到低排序为M39>M46>M311>M99>M84。本试验通过探究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紫苏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出5个品种中最适合贵州地区种植的抗旱品种为M39,对贵州进一步选育高抗旱紫苏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凤梨草莓与黄毛草莓种间杂种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黄毛草莓和凤梨草莓的2个种间杂种PF(具黄毛草莓浓郁的蜜桃香气)和NF(无蜜桃香气)完熟期果实香气成分的代谢谱,为黄毛草莓蜜桃香气特征成分鉴定及野生草莓优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 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technology,GC-MS),对供试材料的香气成分进行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模型第一主成分的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和log2FC(Fold Change,FC),结合T-test的P值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PF相对于NF,设置阈值VIP>1.0, log2FC>1.0或log2FC<-1.0且P value<0.05,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CAS号(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Registry Number)在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网站查阅。【结果】从检测到的383种总代谢物中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其中58种上调,9种下调,上调幅度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为内酯类物质,log2FC排在前3名的依次是(Z)-7-癸烯-5-酸(5.60)、丁位十一内酯(5.33)、δ-癸内酯(5.30),下调幅度较大的差异代谢物为酯类物质,-log2FC排在前3名的依次是肉桂酸乙酯、亚硫酸(-7.19),2-乙基己基异己酯(-6.65)和3-羟基丁酸乙酯(-4.14)。从相对含量来看,酯类在PF(37.69%)中大幅低于NF(57.20%),内酯类在PF(20.91%)中大幅高于NF(6.12%),酮类在PF(15.30%)中略高于NF(9.12%),醇类、醛类、酸类、烯烃类和其他代谢物在PF和NF中的含量相当,NF中相对含量最大的酯是丁酸乙酯(17.92%),PF中相对含量最大的内酯是δ-癸内酯(12.53%),PF相对含量最大的酮与NF相同,均为2-庚酮。【结论】肉桂酸乙酯、丁酸乙酯和3-羟基丁酸乙酯等酯类可能是NF的关键香气成分,(Z)-7-癸烯-5-酸、丁位十一内酯和δ-癸内酯等内酯类可能是形成PF蜜桃香气的关键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蛋白补饲过瘤胃赖氨酸对山羊生长性能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低蛋白补饲过瘤胃赖氨酸(RPLys)对山羊生长性能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18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处理Ⅰ组、处理Ⅱ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为12%,不含RPLys;处理Ⅰ组CP为10%,补饲0.5%的RPLys;处理Ⅱ组CP为10%,补饲1%的RPLys。结果显示:(1)各组山羊的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 0.05);2个处理组的CP和粗脂肪(EE)消化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且处理Ⅱ组高于处理Ⅰ组(P> 0.05)。(2)各组山羊的血液生化和抗氧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 0.05)。由此可知,在低蛋白时补饲RPLys可提高山羊饲粮养分消化率,未对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能力产生不良影响。综合来看,RPLys的添加水平为1%时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多酚对油梨果实保鲜效果的评价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茶多酚对油梨采后贮藏期间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以国内油梨品种桂研10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茶多酚对油梨贮藏期间营养品质和抗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2.0%茶多酚处理可有效延长油梨的保鲜期,贮藏12 d后,2.0%茶多酚处理油梨腐烂率为14.86%,比CK低81.90%;贮藏20 d后,2.0%茶多酚处理的油梨失重率为10.46%,硬度为2.9 kg/c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45%,维生素C含量42.88 mg/100 g,可溶性蛋白含量6.52 mg/g,保持油梨果实硬度和重量,控制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的下降,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腐烂率,有效延长了保鲜时间,同时保持了良好的营养品质.综上所述,2.0%茶多酚处理对油梨的保鲜效果最好,是一种安全、高效、低成本油梨保鲜药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间作绿肥根茬还田的氮肥减施效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玉米与间作豆科绿肥根茬还田生产方式在河西绿洲灌区的氮肥减施效应。【方法】玉米间作豆科绿肥,绿肥(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地上部乂割做饲草根部还田,定位试验位于甘肃河西绿洲,始于2011年,至本试验取样时已进行了10年。试验共设8个处理,包括无绿肥根茬还田条件下后茬玉米不施肥对照,施常规量氮肥(N 375 kg/hm2),只有针叶豌豆、毛叶苕子根部还田,以及根部还田配合常规氮肥量的80%、90%。于2020年玉米收获后测产,并测定了玉米秸秆和籽粒氮、磷、钾养分含量,同时分析了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含量及土壤氮库(全氮、有机氮、无机氮、颗粒态有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结果】与常规施氮肥相比,根茬单独还田降低了玉米产量;绿肥根茬配施80%、90%常规量氮肥处理之间的玉米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变化,其中针叶豌豆配合80%常规量氮肥还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7.6%;玉米地上部氮磷钾累积量略有增加,而籽粒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增加了31.7%~56.4%、37.8%~60.0%、61.7%~96.8%;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显著增加,以针叶豌豆根茬配施80%常规量氮肥处理的增加幅度最高,增加值分别为43.6%、34.5%、107.9%、35.8个百分点(P<0.05)。采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对土壤综合肥力进行评价,以针叶豌豆根茬还田配施80%常规量氮肥处理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为显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较常规施氮肥处理提升23.0%。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和聚合增强树分析表明,施肥处理主要通过调节土壤氮贮量影响玉米产量,土壤全氮、无机氮对产量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36.5%、26.8%。【结论】绿肥根茬连续还田条件下,减少后茬玉米氮肥常规用量的20%可维持甚至提高玉米产量,大幅提升玉米的氮磷钾吸收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根茬还田配合适量氮肥可以通过提升土壤氮库贮量提高土壤综合肥力。在河西走廊,玉米产量和环境效益俱佳的栽培管理方式是针叶豌豆根茬还田配合80%的常规氮肥用量,毛叶苕子根茬还田配合80%~90%的常规氮肥用量。
关键词: 玉米绿肥间作 根茬还田 氮肥减施 玉米产量 土壤综合肥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蔬菜的营养品质分析比较
《作物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有机栽培与常规栽培蔬菜的营养品质差异,以大白菜、生菜和黄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盆栽分析对比2种栽培方式下蔬菜营养物质(蛋白质、可溶性糖、总氨基酸)、维生素原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风味物质(单宁、苹果酸、酒石酸)、矿质元素(Fe、Zn、Mn)以及硝酸盐与农药残留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有机栽培蔬菜的蛋白质、可溶性糖、氨基酸、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类黄酮、苹果酸、Fe和Zn等有益营养物质的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栽培蔬菜,相反,有机栽培蔬菜的单宁、Mn及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常规栽培蔬菜,且3种常规栽培蔬菜中均检测到农药残留,其中大白菜和生菜的农药残留大大超过限量标准。由此可见,采用有机栽培方式种植的蔬菜不仅有益营养物质显著优于常规栽培蔬菜,而且其有害物明显低于常规栽培蔬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