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过程中遗传构成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PD和GISH技术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胚后发育4个重要时期(担轮幼虫期、D形幼虫期、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的遗传构成进行了检测。在RAPD检测中,50条随机引物在亲贝中共扩增出35条栉孔扇贝的特异条带和28条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其中栉孔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担轮幼虫期21条、D形幼虫期19条、壳顶幼虫期23条和眼点幼虫期23条;而虾夷扇贝特异条带在杂交子代4个时期出现的条数分别为:17、16、1和1。GISH结果表明,杂交扇贝在担轮幼虫期和D形幼虫期均继承了来自父母本遗传物质,而在壳顶幼虫期和眼点幼虫期未检测到来自父本的遗传物质。结果表明,杂交子代遗传结构在进入壳顶幼虫期时发生重大改变,大部分父本遗传物质从杂交贝基因组中丧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PLC-APCI(+)MS/MS内标法测定水产品中的3种硝基咪唑类药物残留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3种硝基咪唑类残留量的HPLC-APCI(+)MS/MS测定方法。以氘代二甲硝唑(DMZ-D3)作为内标,以乙酸乙酯提取水产品中残留的硝基咪唑类药物,采用HPLC-MS/MS多反应监测(MRM)正离子模式测定,可一次对水产品中的MTZ、DMZ和RNZ进行定性和定量。该法简便快捷,适合大批量样品处理。方法简化了样品前处理过程,省去固相萃取步骤,具有操作简便和有机试剂消耗量少等优点。DMZ、MTZ和RNZ的检出低限均为0.5μg/kg,DMZ、MTZ和RNZ的定量下限均为1.0μg/kg。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大气压化学源(APCI) 内标法 甲硝唑 二甲硝唑 洛硝哒唑 残留 水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多茬养殖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珠三角地区1年3茬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技术,包括养殖时间安排、池塘设施、水质要求、清塘消毒和水体培肥、投放虾苗、池塘养殖、越冬管理和收获等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三门湾日本蟳群体线粒体16Sr RNA基因序列多态性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浙江三门野生日本蟳20个个体的mtDNA 16SrRNA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得到495 bp的核苷酸序列片段。测序结果经比对校正后,获得三群体16SrRNA基因一致序列,片断长为495 bp,其中变异位点15个,简约位点11个,总变异为3.03%。在测得的495 bp目的DNA片段中,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35.2%、17.9%、35.3%和11.6%,其A+T含量(70.5%)远高于G+C含量(29.5%)。在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7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642,核苷酸多样性为0.448%。根据Kimura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2%~2.68%。16SrRNA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梭子蟹属的远洋梭子蟹和青蟹属的拟穴青蟹亲缘关系较近,与蟳属的日本蟳亲缘关系较远,与形态和RAPD研究结果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仔稚鱼发育的异速生长
《生态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是中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对象之一,目前已经实现了苗种的全人工繁殖,为了改善西伯利亚鲟苗种培育技术,采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显微拍照并对仔稚鱼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研究了全人工繁殖西伯利亚鲟仔稚鱼(0~53日龄)发育的异速生长及器官优先发育在早期生存和环境适应性上的意义。结果表明:在9、28、37日龄时分别出现3个全长生长拐点。因此,全长的生长可以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0.83、0.79、2.68和1.71mm.d-1,其中第3个阶段的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他阶段;体质量的增长可以用Gaussion方程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0.99;全长(FL)与体质量(BW)的关系为BW=0.2×10-5(FL)2.72,为负异速生长;在早期发育过程中,仔鱼的许多关键器官的大小均存在异速生长现象,眼径在3~4日龄时,最先达到生长拐点,这意味着眼部是优先发育的,使其在出膜后就能有效地躲避敌害;口宽在17~18日龄时出现拐点,此时随着感觉器官和各鳍的不断完善,主动摄食能力不断加强;胸鳍、背鳍、臀鳍的长度也分别在16~17、13~14、21~22日龄时出现生长拐点,标志着其游泳能力已比较完善,可以有效地躲避敌害和获得食物,为其早期的生存提供了保障。在育苗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生长和发育的阶段性和优先性,适时地和针对性地创造必要的生长发育条件,保证其重要器官得到优先发育,提高早期的成活率。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仔鱼 稚鱼 体长生长 体质量生长 器官发育 环境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烷化衍生/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研究
《分析测试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贻贝为实验样品,采用正己烷-乙酸乙酯(体积比1:1)为萃取溶剂,超声提取,硫酸、活性硅胶柱净化去除脂质及蛋白干扰物质,以双(三甲基硅烷基)三氟乙酰胺-三甲基氯硅烷(BSTFA-TMCS,体积比99:1)为衍生试剂对羟基多氯联苯进行硅烷化衍生,确定了最佳衍生参数,并研究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分析条件。研究得出,硅烷化衍生最佳衍生温度为60℃,最佳衍生时间为40min;阴性空白贻贝样品在1、2、4μg/kg的添加水平下,3-OH-PCB101、4-OH-PCB112、4-OH-PCB106的平均回收率为72%~84%,RSD为0.4%~10.6%,检出限为1.0μg/kg。该方法可用于水产品中羟基多氯联苯的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发育期克氏原螯虾卵巢和肝胰腺中孕酮和雌二醇含量变化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不同发育期的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和性腺指数进行了测定,并采用甲醇抽提的方法,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了克氏原螯虾不同发育期的卵巢和肝胰腺中孕酮和雌二醇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卵巢发育,发育初期肝胰腺指数随着发育的进行逐步增加,到初级卵黄发声期到达最大值后随之下降。卵巢中孕酮和雌二醇含量随着卵巢发育的程度而逐步提高,在初级卵黄发生期到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肝胰腺中有着相似的趋势,但是峰值出现稍晚,在次级卵黄发生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鲚不同生长阶段鱼体肌肉组成的比较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太湖五里湖的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完成年龄鉴定、肌肉营养成分的测定和营养品质的比较。结果表明:湖鲚肌肉(鲜样)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常规经济鱼类。各年龄段湖鲚肌肉中均含18种氨基酸,1龄、2龄、3龄的氨基酸总量占干物质重量百分比分别是(73.32±0.12)%,(74.96±0.14)%,(75.82±0.17)%,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总氨基酸百分比为(39.74±1.37)%,(40.42±2.71)%,(39.79±1.49)%,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77.17,76.26,76.91,其评价标准满足FAO/WHO的要求,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占干物质重量百分比分别是(28.49±0.06)%,(28.97±0.07)%,(29.31±0.07)%;脂肪酸中EPA和DHA含量均很高,矿物元素比值合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分析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5年渔业资源监测船的生产调查资料和现场取样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广东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组成及其月变化等。结果表明:硇洲岛周围水域虾拖网副渔获种类多,主要为沿岸性底栖种类,组成结构存在明显的月变化,其中蟹类和鱼类是影响副渔获组成结构和月变化的优势类群;副渔获海上抛弃率很低,兼捕现象严重是现阶段虾拖网的主要问题,副渔获与目标虾类的平均重量比为6.8∶1,平均产值比为2.5∶1。为了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和促进虾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鱼、虾、蟹等的生活习性和行动差异开发适宜广东沿海虾拖网的选择性捕捞技术,减少副渔获的兼捕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