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太湖五里湖水域背角无齿蚌中汞的残留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建立淡水环境下持久性污染物"背角无齿蚌观察"体系的又一尝试,利用NIC汞分析仪(MA-2000型)对采自太湖污染最严重水域——五里湖代表样点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及用于对照的底泥中重金属汞的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汞在背角无齿蚌和底泥样本中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05mg.kg-1干重和0.135mg.kg-1干重;浓度范围分别为0.000~0.011mg.kg-1干重和0.063~0.227mg.kg-1干重。蚌样和底泥样本中汞的残留浓度均明显低于国家相关的食品卫生(GB2762—1994)、限量标准(NY5073—2001),或农用淤泥(GB4284—1984)、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标准。另外,底泥样本中汞的地积累指数(Igeo)仅为-1.96。两类样本中汞的残留状况一致反映出目前太湖五里湖水域汞的污染程度很低。近年来五里湖全湖水域的清淤工程应该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同样点汞浓度的地理差异仅在底泥样本中达到显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饵料饲养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粗灰分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褐牙鲆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15和70.47,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摄食小杂鱼组褐牙鲆中检测到11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食人工饲料组中检测到11种SFA、7种MUFA和9种PUFA。摄食小杂鱼组的∑ω3PUFA[(30.39±2.29)%]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34.40±3.32)%](P<0.05),其中小杂鱼组的EPA+DHA的总量为(29.27±2.33)%,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33.47±3.36)%(P<0.05);摄食小杂鱼组的∑ω6PUFA为(6.01±0.31)%,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5.06±0.37)%(P<0.05)。综合来看,两组褐牙鲆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摄食小杂鱼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营养较好,而摄食人工饲料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较好,两者各有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育银鲫类志贺邻单胞菌的鉴定
《淡水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API 20E系列生化鉴定、生理生化特征、电镜观察和16S rDNA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方法,对从濒死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肝脏中分离到的1株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YCS07-01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菌株主要生化特性为氧化酶阳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分解肌醇;不发酵蔗糖、甘露醇、鼠李糖等;β-半乳糖苷酶、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阳性。负染电镜观察,菌株为两端钝圆直杆状,无芽胞,无荚膜,有4根鞭毛,大小为0.8~1.0μm×3.0μm。在以该菌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FJ375179)和GenBank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YCS07-01与类志贺邻单胞菌ATCC14029T(登录号X74688)的同源性为99%,并聚为一个分支。综合培养特征、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系统发育分析等将该菌鉴定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us shigelloide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羧苄青霉素和万古霉素耐药;对头孢唑啉、四环素和氨曲南中度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左氟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等高度敏感。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 gibelio♀×Cyprinus carpio♂) 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us shigelloides) 16S rDNA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重金属对长江口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的毒性作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纹缟虾虎鱼广泛分布于长江口水域,它摄食底栖生物,同时又被大型鱼类所食,在长江口水域食物链中处于重要地位。研究了Cu2+、Pb2+、Zn2+3种重金属离子对长江口纹缟虾虎鱼从受精卵到出膜期、器官形成初期到出膜期、眼点形成期到出膜期等3个早期发育阶段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畸形率的影响,同时对早期仔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对胚胎及初孵仔鱼毒性大小依次为Cu2+>Zn2+>Pb2+。纹缟虾虎鱼胚胎在3种重金属影响下出现身体弯曲、萎缩和残缺,未能形成体节,心包囊肿等症状,还会出现较少见的胚体分叉、增生现象。纹缟虾虎鱼初孵仔鱼出现胸腔膨大、身体畸形等现象。仔鱼受重金属影响后,短期内表现出运动加剧,而后逐渐活力下降,个别仔鱼出现头部或者身体中部弯曲症状。Cu2+、Zn2+、Pb2+对早期仔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10、0.136和0.167 mg/L。研究结果可评估环境中重金属对纹缟虾虎鱼早期发育各个阶段的影响,亦为长江口水质监测与净化、纹缟虾虎鱼的资源增值以及中华鲟幼鱼栖息地饵料资源的保障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野鲤细菌人工染色体基因组文库构建
《中国水产科学 》 2009 CSCD
摘要:为了开展鲤基因组研究,深入研究遗传连锁图谱遗传标记的定位及数量性状的定位和克隆,并最终为分子育种提供服务,本实验构建了鲤的BAC基因组文库。通过采集黑龙江野鲤(Cyprinuscaxpiohaematopterus)全血细胞制备琼脂糖凝胶包埋块的方法获得了高分子量(HMW)DNA。通过BamHⅠ部分酶切和PFGE电泳分离选择获得100~300kb的DNA片段,用电洗脱和透析的方法对产物进行浓缩和纯化。纯化的HMWDNA连接到大小为7.2kb的克隆载体pEZBAC上。为了评估构建的文库的质量使用一系列引物对文库进行了验证。本研究首次构建黑龙江野鲤的BAC文库,该库含有46656个克隆,插入片...
关键词: 黑龙江野鲤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 基因组文库 超级池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两种寄主鱼上的寄生效果及其对寄主鱼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实验,分析了幼虫在寄主鱼上的寄生周期和脱落数量与寄主种类、寄主鱼单尾体重的相关关系。以未寄生幼虫的罗非鱼为空白对照,测定分析了罗非鱼在幼虫寄生前、脱落后主要血浆生化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黄颡鱼、罗非鱼平均每千克体重脱落稚贝的数量分别为(26 435±6 430)只、(26 327±3 091)只,两种寄主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脱落的稚贝数量随着寄主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并呈显著线性相关。在水温(24±1)℃条件下,黄颡鱼组、罗非鱼组的稚贝脱落高峰分别出现在寄生后的第8 d、第7 d,罗非鱼组表现为明显的"早脱落"现象。罗非鱼在寄生前后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糖(Glu)、总胆固醇(T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均未出现显著变化,而血浆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下降(P=0.001,0.020)。未寄生组罗非鱼的7项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实验结果将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相关营养因子的探讨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基因组微卫星重复单元类型与其多态性关系
《水生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声波粉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基因组后建立随机基因组文库,对其测序后获得了1996个克隆序列,经Seqm anⅡ(DNAstar)拼装后获得独立克隆数目为1900个,每个序列长度从400—700bp不等。利用重复序列分析软件对这些序列中含有微卫星重复序列的序列进行分析,共找到136个包含完整侧翼序列的重复序列。利用引物设计软件从以上重复序列中设计出34对引物,合成引物后,通过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获得了各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目。34对引物中,除4个没有扩增出产物外,其他都有较好的扩增结果,可以分辨出多态性信息情况,并据此分析了不同微卫星重复序列类型与其对应的位点多态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碱基重复类型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而三碱基和四碱基以及复合型重复类型的平均多态性不高;两碱基重复序列类型各拷贝类别间的多态性信息没有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对两碱基的重复拷贝数目与多态性信息(等位基因数目)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以考察拷贝数多少与等位基因数目之间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重复拷贝数目和等位基因数目呈一定相关(相关系数0.121),但相关性不显著(P=0.62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摄食转全鱼基因鲤的小鼠亚急性毒性分析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投喂实验、血液学指标分析、脏器与体质量百分比分析及组织病理检查4个方面,对摄食转基因鱼肉饲料的小鼠进行亚急性毒性研究。结果显示,摄食转全鱼基因鲤鱼肉饲料的小鼠(实验组)在实验期间(90d),其外观、摄食和活动均正常;与摄食非转基因鱼肉饲料的小鼠(对照组)相比,二者在血清生化和血液生理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只在尿素氮质量分数和白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细胞数量上与摄食非鱼肉饲料的小鼠(空白组)存在一定差异。在肝脏和肾脏两脏器占体质量的百分比的研究中发现,3组实验小鼠均无明显差异;最后,实验组小鼠两脏器经组织切片检查,亦未发现有任何病变发生。结果初步证明摄食转全鱼基因鲤对哺乳动物小鼠是安全的,这为今后转全鱼基因鲤的批准上市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鉴别人工合成虾青素养殖的三文鱼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虾青素手性异构体分离和检测的HPLC方法。条件:采用手性固定相色谱柱;PirkleL-亮胺酸(4.6mm×25cm,5μm);流动相:正己烷-四氢呋喃-异丙醇-三乙胺(77:17:3:3,V/V);紫外检测波长:474nm;流速:0.75ml/min。本法可应用于快速鉴别养殖三文鱼是否使用了人工合成虾青素,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为野生三文鱼。
关键词: 虾青素 手性异构体 三文鱼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