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氟离子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在水温17±1℃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探讨了氟离子(F-)对西伯利亚鲟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0~600 mg/L氟暴露会导致胚胎孵化延迟,氟暴露组半数孵化时间(MHT)比对照组推迟9~22 h。氟暴露同时导致胚胎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出膜仔鱼活力减弱、存活时间缩短、畸形率显著升高(P<0.05),出现卵黄囊畸形、脊椎畸形、眼部充血等畸形症状。试验得出F-致西伯利亚鲟胚胎144 h半致死浓度(LC50)为447.61 mg/L,孵化安全浓度(SC)为4.48 mg/L,导致仔鱼畸形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536 mg/L。氟对西伯利亚鲟胚胎的安全质量浓度低于我国部分高氟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及人为氟污染水域中氟含量,提示天然水体中氟可能会对鱼类胚胎产生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鱼 胚胎发育 延迟 安全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厚壳贻贝对重金属的生物积累及释放规律研究

台湾海峡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实验生态方法研究了厚壳贻贝对8种常见的重金属生物积累和释放情况,得出了厚壳贻贝对重金属的生物富集系数、生物半衰期及生物富集曲线.结果表明:到积累实验结束时,厚壳贻贝对Pb、Zn、Cd、Cr、Ni、As和Hg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是45.01、79.65、71.67、15.21、7.91、2.45和44.65.以积累实验结束时的生物富集系数为基准,厚壳贻贝对这几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为Zn>Cd>Pb>Hg>Ni>Cr>As.到释放实验结束时,厚壳贻贝对Cu、Pb、Zn、Cd、Cr、Ni、As和Hg的生物半衰期分别是43.6、29.1、38.1、31.0、26.5、35.6、127.6、36.1d.以释放实验结束时的生物半衰期为基准,厚壳贻贝对这几种重金属的释放速度呈Cr>Pb>Cd>Hg>Ni>Zn>Cu>As,而且厚壳贻贝是Hg、Pb、Zn和Cd的净积累者.因此,厚壳贻贝是比较理想的重金属Hg、Pb、Zn和Cd污染的指示生物.

关键词: 重金属 生物富集系数 生物半衰期 生物富集曲线 厚壳贻贝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源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后代的微卫星分析

水产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紫外线遗传灭活的长牡蛎精子激活栉孔扇贝卵子,6-DMAP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获得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早期胚胎。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在11对栉孔扇贝和10对长牡蛎微卫星引物中共筛选出3对引物,可以同时在长牡蛎和栉孔扇贝基因组中获得稳定性,多态性较好的特异性扩增条带,其中2对引物为栉孔扇贝引物。利用筛选出的3对通用微卫星引物对雌核发育后代进行检验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雌核发育个体基因完全来自于母本,后代中没有父本基因的表达;部分雌核发育后代在3个座位上发生了纯合,部分个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基因重组,3个座位上的重组率分别为40%、55%和35%。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证实,利用遗传失活的长牡蛎精子诱导栉孔扇贝雌核发育是可行的,只进行一次第二极体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只能获得部分后代个体的基因纯合,但后代与母本具有较高的遗传同质性。

关键词: 栉孔扇贝 异源精子 雌核发育 微卫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及其主要种类

生态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黄海的两次大面调查,选取生物量占总生物量90%的生物种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黄海生态系统以及3个生态区(冷水团海域、近岸水域和黄海南部水域)春秋两季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的功能群组成及其主要种类。结果表明,黄海生态系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包括6个功能群。按生物量排序为: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鱼食性功能群、虾食性功能群、广食性功能群和虾/鱼食性功能群,各功能群营养级范围分别为3.22~3.35、3.30~3.46、4.04~4.50、3.80~4.00、3.38~3.79和4.01。黄海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群为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和底栖动物食性功能群,占总生物量的79.6%;主要种类包括13种:小黄鱼、鳀、细巧仿对虾、银鲳、细点圆趾蟹、带鱼、黑鳃梅童、黄鲫、龙头鱼、双斑蟳、细纹狮子鱼、三疣梭子蟹和凤鲚,约占总生物量的70.6%。从不同季节看,春季黄海不同生态区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接近,而秋季差别较大,这主要与生物繁殖和索饵群体组成及摄食习性相关。从不同生态区看,黄海冷水团海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以浮游生物食性功能群为主,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其高营养层次的营养级接近。黄海近岸水域和黄海南部水域高营养层次生物群落功能群组成受季节的影响较大,秋季的营养级均高于春季的营养级。这表明黄海冷水团海域较近岸水域和南部水域稳定,是黄海的一个典型的生态区域。

关键词: 功能群 主要种类 高营养层次 生物群落 黄海生态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良DEAE-纤维素法制备龙须菜琼胶糖研究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龙须菜琼胶为原料,分别采用KMnO4-H2C2O4法漂白、乙醇处理和DEAE-纤维素纯化等工艺制备生化级琼胶糖,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对琼胶糖的理化指标和电泳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漂白实验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MnO4浓度0.10%、pH6.0、漂白时间5min、H2C2O4浓度0.30%,漂白后琼胶白度(HW值)为82.98、凝胶强度为1083g/cm2;乙醇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40(g/ml)、乙醇体积分数60%、处理时间6h,处理后琼胶透明度(透光率)为50.2%。制备的琼胶糖灰分含量为0.25%、凝胶强度为1127g/cm2、硫酸基含量为0.24%;结晶紫电泳、电内渗测定和基因组DNA电泳实验表明,改良DEAE-纤维素法制备的琼胶糖具有优异的电泳性能,适用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凝胶电泳研究。

关键词: 琼胶糖 DEAE-纤维素 DNA凝胶电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池养条件下似刺鳊鮈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动物学杂志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人工培育的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仔鱼、稚鱼和幼鱼的生长与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70日龄间,似刺鳊鮈全长平均日增长率为3.55%,体重平均日增长率为11.26%,头长/全长值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变小。全长(L,mm)与体重(M,mg)的关系式为M=0.0012L2-0.0564L+0.6504;体重(M,mg)与日龄(D,d)的关系式为M=0.0043e0.0936D;全长(L,mm)和日龄(D,d)的关系式为L=0.0154D2-0.0128D+8.1965。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20日龄晚期仔鱼全天均有很高的摄食发生率,小高峰出现在8:00时;40日龄稚鱼则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日摄食率2.3376%。20日龄仔鱼和40日龄稚鱼饱食后分别经6h、5h整个消化道排空。在水温25℃及饥饿空胃状态下,10日龄仔鱼只经3d即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5d全部死亡;20日龄仔鱼经6d开始出现死亡个体,经9d全部死亡;40日龄稚鱼经7d才开始出现死亡个体,10d后全部个体均死亡。

关键词: 似刺鳊鮈 生长特性 摄食节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基因唐鱼中的表达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成功构建斑马鱼肌球蛋白轻链2启动子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可遗传品系的基础上,作者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用RT-PCR技术对外源基因在唐鱼体内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在F3代唐鱼体内的表达最早出现在受精后19 d,多数个体的表达集中在25~30日龄,最晚的表达个体出现在35日龄;红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主要分布于肌肉、心脏、肝脏、脾、鳃、鳔、肠和性腺,在肌肉、肝脏、鳃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较其它组织高,而在表皮和鳍条中没有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虽然红色荧光蛋白在转基因唐鱼后代出现表达迟缓、表达特异性改变的现象,但在外源基因后代中的遗传和表达在总体上还是稳定的,有望培育出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品系。

关键词: 转基因鱼 唐鱼 红色荧光蛋白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不同家系生长性能比较及优良亲本选择

水产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牙鲆生长慢的问题,实验室建立了63个牙鲆家系生长性能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对日龄80~230d的不同家系鱼苗的体长和体重进行了测量,发现家系之间存在明显的生长差异,生长最快家系平均体重是最慢家系的3.08倍,最大体长是最小体长的1.47倍。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分布在0.138~0.478。利用多元方差分析(MANOVA)对家系因子进行分析表明,牙鲆家系生长日龄对家系体长和体重未达显著影响(P>0.05);利用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分析和多重比较法(SNK)对63个家系的生长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后表明,所有家系可分为生长快速、生长较快、生长一般、生长较慢和生长最慢5个组,5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筛选出19、36、51、21、69、61、64和81号8个生长快速家系。利用多重比较法对RS♂×JS♀、RS♂×RS♀、RS♂×YS♀、JS♂×RS♀、JS♂×JS♀、YS♂×RS♀、YS♂×JS♀7个杂交组合产生的后代生长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JS♂×RS♀杂交产生的家系生长最快(P<0.05),不同群体间与群体内杂交产生家系在生长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利用半同胞家系进行后裔性状测定和分析,对牙鲆3个群体中14个父本和12个母本的生长遗传性状进行鉴定,发现JS29、JS12和RS413个父本及RS75、RS28、RS86、JS21和JS225个母本产生的家系生长较快(P<0.05)。利用生长最快家系和生长最慢家系的体长和体重数据,建立了体长和体重关系式,决定系数R2>0.5、a值相近、b<3,表明家系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密切相关,家系生长环境较稳定,两家系都处于异速生长阶段。

关键词: 牙鲆 家系 生长性能 后裔测定 亲本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大黄鱼一个繁育群体亲本亲缘关系剖析

动物学研究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利用23个微卫星标记对103尾大黄鱼繁育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和亲缘关系重建分析,并构建繁育体系指导大黄鱼配组。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103尾亲鱼在23个座位共获得等位基因数134个,平均5.82个,总平均观察杂合度0.5993,表明该繁育群体尚保持一定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似然率和组合优化法统计模型重建的同胞关系不尽相同,但结果均证实了这些繁育亲本亲缘关系十分相近。配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配组方案一致性高达85%,最终选择组合优化法的分组方案指导大黄鱼配组繁育。

关键词: 大黄鱼 微卫星标记 亲缘关系 近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北部近海夏季虾类组成及其数量分布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7年7月和2008年6月东海北部近海(123°~124°30′E、30°~32°N)桁杆拖虾定点调查资料,对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夏季该水域共出现虾类18种,隶属于7科11属。其中6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7 485)、葛氏长臂虾(IRI=2 121)、脊腹褐虾(IRI=819.1)和戴氏赤虾(IRI=765.5),7月份的优势种有鹰爪虾(IRI=5 637)、葛氏长臂虾(IRI=451.1)、须赤虾(IRI=3 184)和戴氏赤虾(IRI=868.7)。夏季东海北部近海虾类资源群体重量密度分布主要呈现中部较少而东西两端分布较多的态势,不同优势种类的分布特征不同,鹰爪虾分布于整个调查海域,底温为12.1~21℃,底盐为31.1~34.6;脊腹褐虾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底温为12.1~18℃,底盐为31~32。

关键词: 东海北部近海 虾类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