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主要养殖罗非鱼亲缘关系的COI序列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主要养殖的尼罗、奥利亚、莫桑比克、杂交种尼奥(尼罗×奥利亚)、奥尼(奥利亚×尼罗)和红罗非鱼(莫桑比克×尼罗)的线粒体COI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探讨罗非鱼种间亲缘关系和种类鉴别标记。6种罗非鱼中大部分个体均获得长586~708 bp的基因序列。其碱基组成GC含量为47.7%。序列分析表明,莫桑比克罗非鱼2个个体分为2个单倍型,单倍型之间的碱基差异为1个碱基,其余几种罗非鱼均只有1个单倍型。其中,尼罗和尼奥、奥利亚和奥尼的单倍型序列相同,但种间核苷酸序列差异达4.3%~7.7%。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这6个(杂)种分为3个组:尼罗-尼奥,红罗-莫桑比克和奥利亚-奥尼罗非鱼组,其中前2组亲缘关系较近,与后1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COI可作为罗非鱼种类判别和亲缘关系分析的重要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瓯江口夏、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生态学杂志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07年6和9月瓯江口水域两个航次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并探索水团等因素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6种(不含18种浮游幼体和仔鱼),隶属于7门8纲20目41科,其中桡足类是最主要的优势类群;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主要由亚热带种构成;就盐度适应而言,浮游动物种类数以外海种居多,而近海种在浮游动物总丰度中占有明显优势;秋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显著高于夏季;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89)明显高于夏季(2.23),这与秋季物种数较高有关;夏季水团交汇处的大门岛邻近水域多样性指数最高,秋季该水域多样性指数呈现从河口到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匙吻鲟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内注射PHA和秋水仙素,肾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染色体标本。对其肾细胞染色体数目统计分析表明,匙吻鲟染色体组由120条染色体所组成。以测得的核型参数和按Levan,et al.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具有2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16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2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染色体臂数(NF)为196,核型公式为44 m+32sm+44st,t。再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系统测定匙吻鲟体细胞的DNA含量,与鸡血细胞标准对照相比为2.69±0.19,以鸡红细胞DNA含量2.3 pg/N测算,则匙吻鲟体细胞DNA含量为6.18 pg/N。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鲟鱼类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判定匙吻鲟为四倍体物种。鲟形目鱼类全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细胞水平的进化比较特殊,以染色体加倍的方式进行。染色体加倍及分化,可能是造成鲟形目鱼类种类较多及多倍体类型(4n、8n、12n等)丰富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型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层的研究
《化工新型材料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苯甲酸钠作为海洋污损生物的防污剂,以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硅树脂作为海洋防附着涂料的基料,并对聚二甲基硅氧烷海洋防附着涂料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添加NaB的PDMS防附着涂层的微观形貌以及测得聚二甲基硅氧烷在加入苯甲酸钠后涂层表面的静态水接触角未发生太大变化,得出结论苯甲酸钠在涂层表面未形成团聚而影响涂层的低表面能特性。采用标准曲线法,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根据标准曲线,推算出苯甲酸钠的累计释放量,发现含苯甲酸钠的防附着涂层没有发生"暴释"的现象。采用GB5370-85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将防污网片浸泡在浅海中,逐月观察网片上海洋污损生物附着种类、附着量及繁殖程度,同时与空白网片作比较。观察到涂有防附着涂层的网片被附着面积比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的降低,防污性能相当优异;而且在涂有防污涂层的网片上,几乎没有藤壶等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河口及上海地区鱼类新记录种——长身鳜(英文)
《动物学研究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年5月在崇明岛西端潮间带水域进行鱼类调查时,发现一尾长江河口及上海地区的鱼类新记录种——长身鳜,隶属鲈形目鮨科。主要特征如下:体较细长,近似圆筒形;头长,稍平扁。吻尖。口裂大,下颌明显突出;上颌达眼下方。前鳃盖骨后缘有10枚细锯齿,腹缘有向前倾斜的鳃盖骨棘2枚。鳃盖后端有1枚扁平棘,其上端有较小的短棘1枚。体黄褐色,头背和体侧具不规则的黑点和黑斑。近数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水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其资源量急剧减少,已被我国列入濒危动物红皮书。目前,关于长身鳜的资源状况研究十分薄弱,尤其是其繁殖习性、食性和发育等生物学特征研究还未见报道。因此,亟待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烤扇贝蒸煮工艺的细菌学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软烤扇贝不同工艺及条件对样品理化和细菌特性的影响,并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其样品的细菌菌相,对加工辅料、加工用水和包装材料的化学、细菌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及条件为一次蒸处理6m in,其样品水分含量较高,为74.25%±2.36%,pH、菌落总数、耐热菌落总数较低,分别为6.58±0.05、(2.37±0.80)×103、(1.70±0.30)×102cfu/g。山梨糖醇及其他混合辅料的菌落总数分别为(1.48±1.11)×103、(3.03±1.46)×102cfu/g。加工用水和包装材料所带菌数低。经过不同工艺及条件处理后的样品细菌种类均为革兰氏阳性,菌相也比较单一,主要包括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微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与电极参数对灭藻效果的影响
《高电压技术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的日益严重,现有的灭藻方法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水处理要求,为此,研究了放电等离子体反应器中电介质位置与数目(结构参数)、放电电极直径、材料以及数目(电极参数)对灭活铜绿微囊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电极放电系统中,无论双电介质位于高低压电极何处,系统均不能提高铜绿微囊藻灭活率,且双电介质系统放电不稳定;电极直径大小与藻灭活率高低不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合适值;多电极放电系统中,放电处理40min后放置培养到第5天时,藻的灭活率为93.4%,而单电极系统的为87.31%;随着放电电极数目的增加,藻的灭活率从3根的88.52%提高到6根的93.40%,但电极材料的不同对藻灭活程度的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等离子体反应器 铜绿微囊藻 结构参数 电极参数 放电电极 灭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用PP/PA复合单丝和普通PP单丝结构与性能的比较研究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渔具设计与材料的合理选配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广角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等方法的比较,研究了渔用聚丙烯聚酰胺(PP/PA)复合单丝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与普通PP单丝相比,渔用PP/PA复合单丝的断裂强度和结节强度比普通PP单丝分别提高了39.00%和26.48%,而断裂伸长率降低了12.74%;PP/PA复合单丝的结晶度和取向度比普通PP单丝分别增加了13.49%和1.36%;PP/PA复合单丝微晶尺寸稍大于普通PP单丝,而晶胞参数变化很小;SEM照片显示复合单丝的相容性良好。结果分析表明,由于结晶度、取向度的增大,导致了渔用PP/PA复合单丝强度的提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皮胶原蛋白的提取条件优化及性质
《食品科学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热水提取罗非鱼鱼皮胶原蛋白工艺,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4℃条件下用0.213mol/L盐酸浸泡鱼皮21min(料液比1:20,m/V),蒸馏水浸泡(料液比1:7,m/V),42℃水浴提取12.6h,最终得到的胶原蛋白含量达293.018mg/g,产品甘氨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含量丰富。SDS-PAGE实验结果表明胶原蛋白中含有α1、α2和β链,是典型的Ⅰ型胶原蛋白,凝胶强度为682g,特性黏度为1.461dl/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赤潮微藻基因组DNA快速制备方法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声波法、煮沸法和微波法3种方法分别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环状异帽藻和角毛藻进行细胞破碎及快速制备基因组DNA的研究。通过细胞计数和DNA浓度测定的手段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以选择适合不同藻种的细胞破碎方法。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环状异帽藻用超声波法破碎效果较好;角毛藻用微波法较好。对用该三种方法制备的基因组DNA做了PCR扩增,电泳检测表明,与CTAB法扩增效果一样。本文建立的微藻DNA快速制备方法有望应用在赤潮藻类的快速分子鉴定方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