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观察

淡水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连续观察法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人工授精的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观察,详细记录了暗纹东方鲀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经人工催产所获得的暗纹东方鲀受精卵为圆形,鹅黄色且透明,平均卵径为1.118~1.274 mm,受精卵在水温21℃±0.5℃下,受精3h10min后开始第1次卵裂,受精后40 h30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后131 h 15 min开始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全长(2.550±0.675)mm,肌节26~28对,卵黄囊大而侧扁,长径为(1.014±0.075)mm,短径为(0.904±0.095)mm。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33个时期。

关键词: 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 受精卵 胚胎发育 孵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养殖区沉积物中溴氰菊酯检测方法研究

海洋环境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海水养殖区沉积物特点,研究建立了其中溴氰菊酯提取、浓缩、净化方法,对溴氰菊酯及其杂质进行分离,用配有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的气相色谱仪测定。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和费用低等特点。通过对不同养殖区中沉积物进行加标试验测定,方法回收率为79.1%~99.3%,精密度3.6~7.1%。

关键词: 海水养殖区 沉积物 溴氰菊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摄食率与温度、壳长和饵料浓度的关系

渔业科学进展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等边金藻3011为饵料,采用室内流水法,在12、20和24℃3个温度和不同的壳长、饵料浓度下,测定并计算了温度、壳长和饵料浓度与菲律宾蛤仔摄食率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摄食率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符合幂函数方程。摄食率可以用温度、壳长和饵料浓度的自然对数方程表示,其模型为:IR=21.2LnT+20.06LnL+7.10LnC-97.95,经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其相关系数呈非常显著水平。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摄食率 温度 壳长 饵料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综合征病毒卵黄抗体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力和抗病毒能力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免疫活性物质可以调动或激活虾类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增强动物的抗病毒能力。实验通过连续投喂的方法,用3个水平(1%、0.5%、0.1%)的Ig-Guard(shrimp)制成的试验饲料,同时以基础饲料为空白对照饲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20 d,分别测定了第5,10,15,20天血淋巴的酚氧化酶(PO)、溶菌酶(UL)、酸性磷酸酶(ACP)及肌肉匀浆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活性,并对血清及肌肉匀浆液中蛋白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免疫组的PO、UL、ACP、S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20d后,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投喂感染。攻毒后第7天各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7.95%、23.08%、35.90%。实验结果说明,Ig-Guard(shrimp)能有效提高对虾免疫因子的活性,对于提高抗WSSV感染能力也有一定作用。将对虾免疫因子活性和累计死亡率协同分析,摄食低浓度Ig-Guard(shrimp)组较之高浓度组的酶活力高,其累计死亡率低,建议适当地投喂低浓度Ig-Guard(shrimp)更为合理。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卵黄抗体 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生殖周期中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的ELISA检测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柱层析、蛋白免疫印迹和电泳等方法对哲罗鲑(Hucho taimen)的卵黄脂磷蛋白进行研究,并以其鼠抗和兔抗血清为抗体建立了夹心酶联免疫反应(ELISA)对生殖周期中哲罗鲑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哲罗鲑卵黄脂磷蛋白分子量在460 ku,并且由3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37.8 ku、84.2 ku和10.8 ku。蛋白免疫印迹表明,卵黄脂磷蛋白抗血清与雄鱼血清无特异性反应,而与雌鱼血清有特异的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灵敏度为7.8 ng/mL,批内变异系数为4.06%,批间变异系数为4.58%,工作范围为30~2 000 ng/mL,在该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和重复性。生殖周期中哲罗鲑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由每年6月份产孵后的最低值573.4 ng/mL升高到12月份的最高值1 918.2 ng/mL,卵黄积累持续期为6个月,整个生殖周期中血清卵黄蛋白原浓度只出现一个高峰期,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性成熟哲罗鲑的生殖周期为1年。

关键词: 哲罗鲑 卵黄脂磷蛋白 卵黄蛋白原 ELISA 生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病原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表型与分子鉴定

海洋与湖沼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江苏连云港某养殖场养殖死亡的泥鳅肝脏、血液及腹水中分离出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泥鳅具有很强的致病性。采用表观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等生物学性状检验;用PCR方法同时扩增其16SrRNA和gyrB基因,分析了16SrRNA和gyrB两种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通过基因序列分析,比较了两种基因在相似细菌的检测和鉴定能力;基于16SrRNA和gyrB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表明分离菌(LD081008B-1)所扩增的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霍乱弧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且gyrB基因用于细菌种间鉴定更具优越性;16SrR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46bp(GenBank登录号:GQ205447),gyrB基因序列长度为1207bp(GenBank登录号:GQ205452);根据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特征,判定病原菌为弧菌属(VibrioPacini1854)的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均具有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明胶酶及DNA酶活性,在含7%家兔脱纤血液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呈β型溶血。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显示,除对供试49种抗菌药物中的杆菌肽耐药外,对其它48种药物敏感或高度敏感。

关键词: 泥鳅 霍乱弧菌 生物学特性 16SrRNA基因 gyrB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海洋渔业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关键词: 东海北部 夏秋季 沙海蜇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德国镜鲤微卫星标记与形态性状的相关分析及亲本的选育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形态差异较大的2个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 L. mirror)群体的189尾个体进行研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对15个微卫星位点与德国镜鲤的体重、体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头长和头高的关系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微卫星引物MFW1与体重和体长显著相关,与体高极显著相关;引物MFW9与头长显著相关;引物MFW11与尾柄长和头高显著相关;引物MFW29与体长、体高和头高极显著相关,与尾柄高显著相关。利用引物MFW1检出10尾含有座位208/208的个体;利用引物MFW9检出25尾含有座位90/90的个体;利用引物MFW11检出3尾含有座位202/188的个体;利用引物MFW29检出10尾含有座位172/162的个体。将上述个体利用SPSS13.0对其进行差异性分析,选育出33尾优良个体,利用PopGene3.2对其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最终选出13尾性状优良且遗传距离较大的亲鱼,其中5尾为保种群体,8尾为北林群体,对其培育并建立选育系。

关键词: 德国镜鲤 微卫星标记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溴联苯醚胁迫下鲫鱼肝脏微粒体CYP3A1和GST的响应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鲫鱼Carassiusauratus Linn.为试验鱼类,研究了其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2,2’,4,4’-四溴联苯醚(PBDE-47)和十溴联苯醚(PBDE-209)后鱼肝微粒体中CYP3A1和GST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鲫鱼在0.10~5.00mg·L-1的PBDE-47和5.00~50.0mg·L-1的PBDE-209中暴露15d后,除0.10mg·L-1PBDE-47、5.00mg·L-1和10.0mg·L-1PBDE-209试验组外,其余各试验组的鱼肝微粒体中CYP3A1被诱导,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CYP3A1的活性随着作用时间的延续而上升,到试验第15天时达到最高,但上升速率最快的阶段为试验的第0-5天。而GST酶则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经过15d试验,除0.10mg·L-1PBDE-47和5.00mg·L-1PBDE-209以外的各试验组鲫鱼肝脏微粒体中的GST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2.74%~85.35%,表明PBDEs已对鱼体肝脏GST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研究表明,鱼类肝脏微粒体中CYP3A1和GST酶可作为污染生物标志物来评价PBDEs的早期污染毒理效应。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 鲫鱼 肝脏 微粒体 CYP3A1 GS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液熏罗非鱼片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PCR-DGGE分析

食品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弄清液熏罗非鱼片加工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的源头,以进一步防控产品的微生物污染提供依据。应用基于细菌16SrDNA的PCR-DGGE(PCR-denaturing gradientgel electrophoresis,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液熏罗非鱼片主要加工关键环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取样品中的细菌总DNA,对细菌的16SrDNA的V6~V8区段进行PCR扩增后,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对DGGE图谱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对主要条带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10个条带所代表的优势种很可能来源于以下几个属:巨型球菌属(Macrococus)、微球菌属(Micrococus)、肠道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突柄杆菌属(Prosthecobacter)、布特菌属(Buttiauxella),其中肠道细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和弧菌属细菌都具有使产品腐败的潜能。本研究表明:液熏罗非鱼片中呈现微生物多样性,PCR-DGGE技术可用于研究液熏罗非鱼片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变化,且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关键词: 液熏罗非鱼片 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微生物群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