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青海省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531条记录
施钾和秸秆还田对栗钙土区土壤养分及小麦产量的长期效应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3~2006青海省栗钙土区施钾与小麦秸秆还田对耕层(0~20 cm)土壤钾素与其它养分指标以及小麦产量的长期影响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施钾或秸秆还田处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和全钾含量均高于长期不施钾处理(NP),其中钾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NPK+St)三种类型钾含量均与NP处理差异显著;施钾或秸秆还田可提高速效钾和缓效钾在全钾中的比例,同时降低矿物钾的比例;与原始土壤相比,钾肥投入处理(NPK与NPK+St)的速效钾及NPK+St处理的缓效钾含量均高于原始土,其它处理三种类型钾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原始土壤;不同处理土壤钾素年均消耗K2O在175.5 kg/hm2以上,四个处理中只有NPK+St处理土壤钾素表观有盈余,其钾素平衡系数为1.55;相比只施氮磷肥,长期施钾或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铵态氮、有效硫、钙、镁以及全磷的含量而提高有机质、有效磷、铜、铁、锰、锌以及全氮的含量,影响程度不一;定位14年间小麦产量基本不受施钾与秸秆还田措施的影响,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施钾 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小麦产量 长期效应

孟达自然保护区野生果树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北大核心

摘要:在介绍保护区自然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发现,保护区内有野生果树110种,隶属14科、28属,树种垂直分不明显,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并提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的建议。

关键词: 野生果树 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七种农药对茴香薄翅野螟防效研究

植物保护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喷雾法防治油菜田茴香薄翅野螟,结果表明: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种农药对茴香薄翅野螟的防效随着施药次数增加而增加;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和25%杀虫双水剂的防效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防效逐渐下降;48%毒死蜱乳油在不同施药次数下防效变化幅度较小,平均防效在95.85%左右;上述7种农药喷施1次后,以48%毒死蜱乳油和40%灭多威可溶性粉剂的防效最好,分别达96.03%和94.82%。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和48%毒死蜱乳油喷施2次和3次时的防效都在95.70%左右。

关键词: 农药 茴香薄翅野螟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放牧对祁连山高寒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祁连山北支冷龙岭东段南麓的甘柴滩夏季牧场集体长期混合(藏系绵羊、牦牛)放牧的高寒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地为对象,采用平板涂抹分离法和氯仿熏蒸法对不同放牧压力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和土壤微生物碳、微生物氮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放牧压力梯度下,金露梅灌丛和丛间草地土壤微生物以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和真菌较少,垂直分布明显;随着放牧压力梯度的增加,金露梅灌丛和丛间草地,0~25cm土层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数量呈降低趋势,其降低程度与放牧压力梯度呈直线正相关。与无放牧金露梅灌丛相比0~25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最大降幅分别为49.64%、37.76%和46.64%;金露梅灌丛土壤微生物碳量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变化为0.85%~0.43%,微生物氮占土壤全氮的0.90%~1.11%,微生物量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较低;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线形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和土壤水分呈显著线形正相关。

关键词: 金露梅灌丛 放牧 土壤微生物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长调节剂对唐菖蒲继代培养中芽形成的影响

北方园艺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唐菖蒲继代培养中芽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对继代芽的增殖有较大的影响。在MS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分裂素(6-BA或KT)时,在0.5~2.0 mg/L的浓度范围内均能促进芽的增殖,其中6-BA(或KT)单独使用时最佳浓度为1.0 mg/L,6-BA对芽的增殖效果明显优于KT;生长素(NAA或IBA)单独使用能促进芽的生长,其适宜浓度为0.1 mg/L;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配合使用有利于不定芽的增殖,其最佳培养基组合为6-BA 1.0+NAA 0.1。

关键词: 唐菖蒲 继代培养 芽增殖 生长调节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蛋白质含量的地域性差异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马铃薯参试品种在西北地区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6个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32%,陇薯3号最高(2.69%),青97-1-38最低(2.05%);7个地点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32%,甘肃定西最高(2.68%),青海海南州最低(1.86%)。鄂95P3-3和青97-1-38这两个品种的回归系数<1,是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关键词: 马铃薯 蛋白质含量 生态环境 稳定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5个甘蓝型油菜(17个春性品种(系)和15个半冬性品种(系)以及3个春性品系与半冬性品系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30对SSR标记共扩增出90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2.8%,平均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3个,片段大小介于100~1 000 bp间。②利用由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98处将35份材料分为5类,第I类包括17个材料,这17个材料除22号YYC-2为半冬性外,其余的均为春性材料;第Ⅱ类包括12个材料,其中18、19、20为春性和半冬性品系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系,其他的均为半冬性材料;第Ⅲ类包括3个半冬性材料,分别为华双3号、浙油758和华双2号;第IV类包括一个春性材料Wester;第V类包括两个半冬性材料中双9号和中双10号。从上述聚类结果看出总体上春性和春性材料聚在一起,半冬性和半冬性材料聚在一起,表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比较大。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油菜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土壤碳库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原生高寒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油菜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有机碳密度分组法,研究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SOC)及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3种土壤0~40 cm土体内,SOC含量依次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油菜地,分别为113.13、111.61和93.54 t/hm2;LFOC含量依次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油菜地,分别为10.36、8.93和5.83 t/hm2。人工草地与高寒草甸相比,0~40 cm土壤SOC含量间差异不明显,但LFOC高16.01%;耕作20年的农田中,SOC和LFOC分别较高寒草甸低16.19%、34.71%。[结论]人工草地土壤中总SOC和LFOC则略高于高寒草甸,明显高于农田,人工草地和高寒草甸的植物-土壤系统的总固碳量明显高于农田。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高寒草甸 土壤有机碳 轻组有机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耕播期对杂草控制及土壤残留农药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目的为了控制农田杂草,加速土壤残留农药降解,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于残效农药长期使用的地区,可以采用连续2~3年秋收浅耕、翌年春播时早浅耕晚播种或直接晚耕播种三种措施,来研究杂草的控制效果。通过取样测量作物幼根长和鲜重,分析这三种措施对土壤残留农药的削减程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氟乐灵在油菜田长期使用时,土壤残留农药抑制下茬青稞幼根生长,幼根较对照株缩短3.0~3.1cm/株,鲜重量减少0.19~0.20g/株;甲磺隆在青稞田长期使用时,下茬油菜幼根较对照株缩短1.9~2.0cm/株,鲜重量减少0.13~0.14g/株;秋收后及时浅耕可将落入地表的杂草种子全耙入0~10cm耕层内;翌年春播早浅耕可诱发土壤表层的杂草种子提前萌发出苗,10d后耕种,能防除40%左右的杂草株数;较正常播种期推迟10d后直接晚耕播种,可防除30%左右杂草株数;苗期或后期拔(捋)出残余杂草种子时,除草效果理想,对下茬作物幼苗生长发育及产量无任何不良影响。结论在长残效农药长期使用地区进行2~3年秋收浅耕及不同耕播期加人工锄草,能有效控制农田杂草的危害,不污染农田土壤和生活环境,且加速对土壤残留农药的降解。

关键词: 不同耕播期 杂草 控制 土壤残留农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0个杜仲无性系嫁接成活率与接芽萌发枝高生长量的比较试验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杜仲优良无性系,采用嵌芽接方法对40个杜仲优良无性系进行了无性繁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40个杜仲无性系利用嵌芽接,其成活率有差异;嫁接后40个无性系间接芽萌发枝高生长量均有差异;砧木的粗细对嫁接后接芽萌发枝的高生长量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杜仲 无性系 无性繁殖 嵌芽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