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97.33±6.74)g的松浦镜鲤27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4个试验组喂食在植物蛋白质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1.5%谷氨酰胺(Gln)、α-酮戊二酸(AKG)、鸟氨酸-α-酮戊二酸(OKG)和谷氨酸(Glu)的饲料,同时以喂食鱼粉(FM)和植物蛋白质(PM)饲料作为对照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各组间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以及中肠和后肠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OKG组和Gln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和PM组(P<0.05);Glu组和AKG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FM组和OKG组(P<0.05)。各试验组间中肠和后肠皱襞高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AKG组中肠肌层厚度显著高于FM组(P<0.05)。综上,Gln及其前体物可以显著改善前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
关键词: 松浦镜鲤 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前体物 消化酶 肠道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应激制剂对运输团头鲂血清生化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在运输中添加维生素C,谷氨酰胺和抗应激复合物对团头鲂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团头鲂运输后高死亡率的原因以及维生素C、谷氨酰胺和抗应激复合物对运输应激的缓解作用。在运输团头鲂0、4、8、12h后,分别采集团头鲂血液和肝脏样品,测定了血清皮质醇、三碘甲腺原氨酸、补体3、补体4、肝脏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总抗氧化能力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经过4h后,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C组血清皮质醇和肝脏丙二醛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应激复合物组血清补体3和补体4含量显著升高(P<0.05);维生素C组、谷氨酰胺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显著升高(P<0.05)。经过8h,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C组、谷氨酰胺组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C组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血清补体3含量分别显著升高(P<0.05);谷氨酰胺组血清补体4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维生素C组和谷氨酰胺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C组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维生素C组、谷氨酰胺组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在12h,与对照组相比,维生素C组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维生素C组、谷氨酰胺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维生素C组、谷氨酰胺组和抗应激复合物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抗应激制剂应用于长途运输有助于维持团头鲂血清生化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稳定,对团头鲂运输应激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不同抗应激制剂的作用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维生素C>谷氨酰胺>抗应激复合物。
关键词: 团头鲂 维生素C 谷氨酰胺 抗应激复合物 运输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专利的中国南极磷虾产业技术布局分析与展望
《情报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全球海洋渔业资源普遍衰退,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对在中国申请的南极磷虾相关专利进行了检索与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总体趋势、专利类型、IPC类别、申请人国别与地域、申请人关注重点领域等。现阶段已经实现专利技术布局的主体有15个,涉及专利32件。中国南极磷虾产业专利技术研发布局的特征为处于技术发展期、布局已稍显落后、国外申请人布局势头明显等,提出开展南极磷虾高效优质捕捞技术研发、技术研发交流与合作、专利技术评价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等建议,实现规避产业开发专利壁垒风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饲频率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以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4.42±0.06 g)为对象,探讨了投饲频率对幼鱼生长、消化酶活力和氨氮排泄的影响。实验采用等量投饲法,共设置4个投饲频率(2次·d-1、3次·d-1、4次·d-1和6次·d-1,分别记为F2、F3、F4和F6组),投饲实验为期42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增加,实验鱼的增重率升高,饵料系数下降。其中,F6组增重率最高,为461.33%,但与F3组(409.67%)和F4组(443.33%)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相应地,F3、F4与F6组实验鱼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而F3、F4与F6组之间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F2组和F6组肥满度较低,且显著低于F3组和F4组(P<0.05);此外,实验鱼脏体比和肝体比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略有下降,但各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肝脏淀粉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升高,胰蛋白酶活性的差异则不显著;提高投饲频率还可降低鱼的氨氮排泄率,其中F6组的耗氧率也显著低于其它组。结果显示,适当增加投饲频率可提高俄罗斯鲟的消化酶活力,降低蛋白被用于能量代谢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幼鱼的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结合本实验的结果和生产实际情况,建议人工养殖鲟鱼幼鱼的投饲频率大于等于4次·d-1为宜。
关键词: 俄罗斯鲟 投饲频率 增重率 饵料系数 体成分 消化酶活力 氨氮排泄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数量和优势种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009年11、2010年4月和8月台湾海峡中部近海海域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该海域水文情况,研究台湾海峡中部近海虾类在春、夏和秋季的资源密度、平面分布和优势种。结果表明:虾类资源重量密度表现为秋季(135.45 kg/km2)>春季(96.77 kg/km2)>夏季(88.02 kg/km2),尾数密度表现为夏季(34.55×103 ind/km2)>秋季(33.65×103 ind/km2)>春季(18.95×103 ind/km2)。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该海域虾类春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哈氏仿对虾的IRI值分别为6 733.05和10 552.82,周氏新对虾IRI值分别为10 536.11和5 981.94,夏季优势种为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IRI=6 242.29)、哈氏仿对虾(IRI=4 236.10)和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IRI=1 999.67)。通过贡献率β值,调查海域虾类总密度变化与主要优势种虾类密度变化密切相关,春季优势种周氏新对虾对总重量和尾数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1.11和0.84,秋季哈氏仿对虾的贡献率β值分别为0.74和0.78,各季节虾类总密度主要与优势种密度的平面分布规律一致。这是因为该海域虾类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水团对总密度分布的影响不明显。调查海域夏秋季资源密度高于附近瓯江口海域资源密度。主要的经济种类为哈氏仿对虾、鹰爪虾和中华管鞭虾,因此台湾海峡中部虾类渔场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麻醉标志方法对3种鱼类增殖放流存活率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使用增殖放流中常用的挂牌标志法、荧光标志法、剪鳍标志法对卵形鲳鲹、紫红笛鲷和黑鲷3种鱼,在10 mg/L和20 mg/L浓度的丁香酚溶液下分别进行标志。通过在模拟鱼类自然生活环境下观察鱼的行为,统计存活率和脱标情况来确定两个麻醉浓度和3种标志方法对3种鱼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L丁香酚对鱼苗的影响比20mg/L丁香酚小。对比存活率和标志成功率可知,卵形鲳鲹鱼苗适合在10 mg/L丁香酚下进行荧光标志,紫红笛鲷鱼苗和黑鲷鱼苗适合在10 mg/L丁香酚下进行剪鳍标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过早开始投饲料的危害及改进方法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笔者于2011年4月看到某杂志刊登了一篇介绍养虾良方的文章,该文是泰国农业大学某教授介绍的所谓的投饲料方法,该文有这样一段论述:"在泰国,50%的虾农都用以下方法投饲料:以喂10万尾虾苗为例(放苗密度6万~8万尾/亩)。投苗第一天的投喂量为2.5千克,在第2~7天在原来的基础上每天增加投喂100克,第8~14天增加投喂200克,第15~30天增加投喂300克,这样一个月10万尾虾苗要吃掉159.7千克饲料。"以上论述表明,如果一个10亩虾塘,每亩放1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渔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与多样性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9年3~6月和2012年3~5月在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笑荚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39°42'S~ 46°42'S;79°30'W ~ 97°30'W)的渔获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种类组成的月份和昼夜差异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发现鱼类13科20种和未定种鱼类1种,其中鲭科4种、乌鲂科3种、头足类3种,均隶属于柔鱼科.从数量分布来看,2009和2012年均是以智利竹荚鱼比例最高,分别为92.55%和92.38%;其次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分别为4.99%和0.15%;在头足类中,茎柔鱼(Dosidicusgigas)数量比例最高,分别为1.17%和1.12%.从出现频次来看,智利竹荚鱼、日本鲭、日本乌鲂(Bramajaponica)、茎柔鱼出现频次较高,其它种类出现频次很低;约88%的种类幼鱼比例低于10%.2012年白天渔获种类有13种,低于夜间的17种;智利竹荚鱼白天的数量比例比夜晚要高约11%,日本乌鲂、灯笼鱼科、茎柔鱼等种类则是夜间的数量比例和出现频次高于白天.2009年智利竹荚鱼渔场拖网渔获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2.2 ~3.7,2012年为2.1~3.0;Pielous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3~6月均很低,Shannon-weaver指数(H')在2009和2012年各个月份均低于0.8,反映了该渔业渔获物群落多样性较低.综合来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荚鱼渔场渔获的种类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较为单一,该作业对当地海域幼鱼资源的影响很低.
关键词: 东南太平洋 智利竹荚鱼渔场 种类组成 数量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磷酸酶抑制比色法快速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毒素
《现代食品科技 》 2014 EI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腹泻性贝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的致腹泻性组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及其衍生物鳍藻毒素(dinophysistoxins,DTXs)能抑制蛋白磷酸酶活性的特点,建立了快速测定贝类中DSP的磷酸酶抑制比色分析方法。采用对硝基苯磷酸二钠(p-nitrophenyl phosphate disodium,p-NPP)为底物,其与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反应生成的黄色水解产物在碱性条件下于405 nm波长处有强烈的吸收峰,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抑制剂的浓度。酶抑制法继承了小鼠生物法能建立剂量-效应关系的优势,直接反映毒素的相对毒性大小,测定的是DSP毒素致腹泻性成分的总量,以OA浓度计。本研究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并考察了基质浓度的影响。方法的筛选检出限为80μg/kg。采用该方法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在90.43%~118.52%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85%~13.93%。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可作为快速筛查工具用于贝毒的日常监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盐度海水氮磷营养盐保存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12种不同方法保存盐度为32的高盐度海水水样中的4种氮磷营养盐(NH3-N、NO2-N、NO3-N、PO4-P),使用FIAstar5000营养盐流动注射分析仪对4种营养盐在9 d保存期内参数值的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存方法间存在差异,每种营养盐的最佳保存条件不同。9 d试验期内,水样中NH3-N的变化趋势较大,NH3-N和PO4-P的含量呈减小趋势,NO2-N、NO3-N的含量略微上升。水样中加氯仿对氮营养盐(NH3-N、NO2-N、NO3-N)的保存效果较好,加甲醛对磷营养盐(PO4-P)的保存效果较好。综合考虑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出了4种营养盐9 d内最适保存条件:常温下加5‰氯仿,NH3-N的保存效果能稳定在80%以上;在-20℃加1‰氯仿时,NO3-N的保存效果最好,9 d内稳定性都在95%以上;在-20℃或4℃下加5‰或1‰氯仿,NO2-N在9 d内都能稳定在95%以上;4℃下加5‰甲醛时,PO4-P的保存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