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放养密度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重6.31 kg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5、50、75、100 kg/m24种网箱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各组的生长表现出显著差异,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和增重率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而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生长离散没有加剧。特定生长率和利润率与放养密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盈亏平衡点为90 kg/m2。
关键词: 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 网箱养殖 密度 生长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单种培养和共同培养体系中,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鱼腥藻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温度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鱼腥藻在温度为15℃时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25℃、30℃、35℃时的1.24倍、1.14倍和1.12倍;而普通小球藻在30℃时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最大,分别是15℃、25℃、35℃条件下的4.25倍、2.03倍和1.20倍。在4个试验温度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根据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可推断,在4个温度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在竞争中不稳定共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生态制剂对糙海参生长、消化酶活性及水质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受精后24 h孵化出的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耳状幼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水体不同微生态制剂对糙海参苗期生长、存活、消化道消化酶活性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影响。实验设5个处理组,每隔5 d分别向4个试验组育苗池泼洒乳酸菌(浓度为1×108cfu·mL-1)15g(G1)、芽孢杆菌(总菌数为5×109·g-1)10 g(G2)、光合细菌(浓度为1×1011cfu·mL-1)50 mL(G3)和复合菌(G4,包含光合细菌30 mL、乳酸菌10 g和芽孢杆菌3 g),对照组(C)不添加微生态制剂。实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糙海参出苗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G1的体重明显大于其余试验组(P<0.05),G3和G4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成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4、G3、G2、C、G1,其中G2和C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微生态制剂的添加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糙海参苗体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G3和G4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G1和G4的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苗池水质的氨氮、亚硝酸盐和COD值分别在实验第10天、20天和30天显著低于对照组,微生态制剂对糙海参苗期养殖池的总磷(TP)影响不大(P>0.05)。研究结果表明,糙海参育苗池中泼洒微生态制剂可以促进幼体的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有改善育苗水体水质的作用。
关键词: 糙海参 微生态制剂 体重 存活率 消化酶活性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沿岸海域近江牡蛎体中氯丹含量及其时空分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在陆域使用的氯丹对沿岸海域的污染状况,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作为指示生物,用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其软组织中氯丹含量。结果表明,2008—2012年在华南沿岸海域采集的115份牡蛎(以湿质量计)样本中有17份检出氯丹,其含量为2.1~9.3μg·kg-1,明显低于加拿大食品安全限量和我国畜肉中安全限量,远低于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牡蛎样本中氯丹平均含量为0.69μg·kg-1,与亚太地区沿海双壳贝类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牡蛎样本中氯丹含量的站位间差别较大,区域平均值(μg·kg-1)由高到低依次为粤西(1.17)>粤东(0.77)>海南岛(0.63)>珠江口(0.41)>广西(未检出),年平均值(μg·kg-1)在2008年明显较高(1.61),2009—2012年从0.71逐渐下降至0.26。牡蛎中氯丹含量时空变化表明,牡蛎栖息环境中氯丹污染物的来源不完全固定,污染强度不稳定。牡蛎样本中反式氯丹/顺式氯丹比值为0~1.58,平均比值为0.58,有别于工业品氯丹(比值为1.26),说明牡蛎体中氯丹已发生异构体转化或生物降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鲻胚后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与鳍的变化特征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形成时间及各鳍的变化特点,为优化其种苗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对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与鳍条的形成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和记录。【结果】鲻的体表色素发育需要依次经过6个阶段,初孵仔鱼就已经具有色素细胞,鱼体表面色素随着仔鱼发育进一步变化,至30日龄色素发育完全。在鲻的早期发育过程中,各鳍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第二背鳍→腹鳍→第一背鳍。鲻鳍的发育需要经过10个阶段,3日龄仔鱼便可观察到胸鳍芽,19日龄时尾鳍开始发育,21日龄时第二背鳍和臀鳍逐步发育,且臀鳍发育速度稍快于第二背鳍,腹鳍芽出现,26日龄时第一背鳍开始隆起,至38日龄鳍条发育完全。【结论】鲻胚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体表色素分布和鳍条发育与其形态发育及行为相适应,可作为早期发育的指示性标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位素稀释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虾中丙酸睾酮残留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4
摘要:目的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快速检测鱼虾等水产品中丙酸睾酮残留。方法向捣碎匀浆后的样品中加入内标诺龙-D3混匀后,叔丁基甲醚超声提取,-80℃冷冻30 min后12000 r/min离心净化。以Eclipse Plus C18为色谱分离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选择反应离子监测。结果丙酸睾酮在0.5~100 n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9;方法定量限为0.5μg/kg。当添加水平为0.5~10.0μ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1.2%~104.5%,相对标准偏差为2.26%~5.6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快速检测水产品中丙酸睾酮的残留量。
关键词: 青岛 丙酸睾酮 鱼虾 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养殖肥水的黄金时间和关键技术
《科学养鱼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笔者在平时与虾农的电话交谈中,发现许多虾农在对虾养殖的肥水(又称培养基础饵料生物)工作中,存在一些错误做法,没有掌握好肥水的黄金时间和关键技术,导致肥水失败。曾有虾农向笔者反映,一亩一般的土池花1000余元、一个多月的时间,反复肥水,水还是肥不起来。笔者在十余年的养虾实践中感到,肥水这项工作是对虾养殖诸多工作中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掌握的技术。只要掌握好关键技术,水就可以很快肥起来。为此,谈谈对虾养殖肥水的黄金时间和关键技术,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三角洲河网浮游轮虫的群落结构
《应用生态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2年4次对珠江三角洲河网浮游动物的生态调查,研究该水域浮游轮虫的群落结构,包括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及多样性等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浮游轮虫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阐析了浮游轮虫的聚群结构.结果表明:共检出53种浮游轮虫.优势种类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针簇多肢轮虫占有较大优势.从季节变化来看,枯水期密度及生物量均大于丰水期,丰水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要高于枯水期,浮游轮虫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季节间差异显著;从空间分布来看,平均密度及平均生物量均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升高的趋势,最大密度及生物量均出现在市桥,而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空间变化趋势则相反,最高值均出现在青岐,浮游轮虫密度在各调查站位间差异显著,生物量及多样性在各调查站位间的差异不显著.浮游轮虫的密度与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多样性与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着生物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在不同季节,浮游轮虫密度与水温、pH、溶解氧、叶绿素a含量及总磷、总氮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根据浮游轮虫密度对调查站位进行聚群分析得出5种聚群结构,说明相应调查站位的水质状况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种类组成 优势种 生物量 多样性 环境因子 时空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