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斑节对虾血淋巴免疫指标变化与其养殖池塘理化因子的关系

生态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8月至9月期间,在广东粤西选择2口斑节对虾养殖土池(303、501号池),每14天一次定期采集养殖对虾和水样,检测了对虾血清的PO、SOD、Ua、AKP、ACP等免疫酶活力和水温、DO、氨氮、亚硝氮等环境因子,探讨养殖对虾免疫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较高的COD、BOD、pH与较低盐度的303号池对虾血清SOD、Ua、AKP、ACP活力大体上低于501号池,PO活力高于501号池;8月25日到9月8日,501号池氨氮、亚硝氮和硝氮浓度由高于303号池转变为低于303号池,其对虾血清PO、SOD活力由低于303号池转变为高于303号池。本实验中COD、BOD、pH与盐度的耦合作用对斑节对虾血淋巴免疫指标的影响是明显的,氨氮、亚硝氮和硝氮为影响斑节对虾血淋巴PO、SOD等活力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斑节对虾 血淋巴 免疫酶 土池 理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重要中上层鱼类 资源生物学 研究进展 中国沿岸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肽-金属离子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肽-金属离子螯合物是一种由肽类物质与金属离子发生螯合反应后生成的具有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其具有多种特殊的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肽-金属离子螯合物的制备工艺、螯合反应机理、螯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现状,并对肽-金属离子螯合物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金属离子 螯合物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农药多残留

分析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水产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在线凝胶色谱-气相色谱/质谱(GPC-GC/MS)快速检测方法。样品通过乙腈提取,C18和PSA分散净化等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凝胶色谱(GPC)在线净化,采用GC/MS的选择离子监测(SIM)模式,对水产品中8组农药进行同时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有机氯硫丹,有机磷敌百虫、马拉硫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三唑磷,菊酯氰戊菊酯和三嗪类扑草净农药的浓度在10~1 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的检出限为10~30μg/kg;空白鲤鱼加标的平均回收率在81.2%~118.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7%~9.12%;空白对虾加标的平均回收率是71.5%~104.0%,RSD为2.98%~8.45%。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可重现性,可用于水产品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灵敏检测。

关键词: 水产品 农药残留 GPC-GC/MS QuEChER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渭河陕西段鱼体肌肉中重金属污染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仪,按照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对渭河陕西段7种鱼体肌肉中Pb、Cd、Hg、As等4种重金属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Pb、Cd、Hg、As)在7种渭河鱼体肌肉中的残留范围分别为0~0.80 mg/kg、0~0.022 mg/kg、0~0.465 mg/kg和0~0.032 mg/kg(湿重),除17.4%的样品中Pb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限量外,其他样品中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赤眼鳟肌肉中Pb含量与其他鱼类Pb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他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差异不显著(p>0.05)。渭河鱼体肌肉中重金属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但从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看,Pb却达到中污染水平,且无论是含量还是检出率均高于其它3种元素,说明渭河陕西段重金属污染以Pb为主,其食用安全性存在一定风险,应加强污染源排查管理并定期监测。

关键词: 重金属 鱼类 肌肉 渭河陕西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鱼的安全性及检测技术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

摘要:转基因鱼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对于鱼类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但一直以来转基因鱼的产业化进程并不顺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其安全性顾虑重重。因此,本文分别从食用和生态两个角度对转基因鱼的安全性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近年来围绕此问题开展的相关研究。然后对转基因鱼常用的检测技术进行讨论,并针对其安全监控提出建议,最后,对转基因鱼下一步的产业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转基因鱼 食用安全 生态安全 检测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分含量对软烤鱿鱼足片质构和色泽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分析不同水分含量软烤鱿鱼足片的质构和色泽指标,探讨了水分含量与质构特性及色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软烤鱿鱼足片质构特性中的硬度、胶粘性、咀嚼性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弹性亦随水分含量的升高而增加,内聚性基本不受水分含量的影响。L*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a*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亦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差别都不显著(P>0.05),b*随水分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差别显著(P<0.05)。从用Lab和RGB颜色空间来看,水分含量为37%~43%时,制品色泽为黄色系,45%时制品色泽较差。从质地、色泽、口味和气味进行感官评定,确定水分含量为43%时制品质量最佳。

关键词: 软烤鱿鱼足片 水分含量 质构 色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介孔碳的电化学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法测定水体中的苯酚及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

色谱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新型的介孔碳材料作为固载酪氨酸酶的检测平台构建生物传感器,应用于水体环境中苯酚污染物的检测,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电化学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介孔碳的"空间限制效应"能够防止酪氨酸酶(三维尺寸为6.5 nm×9.8 nm×5.5 nm)体外去折叠失活。基于介孔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在苯酚污染物检测方面显示了优良的性能,其重现性、灵敏度、稳定性、选择性以及检出限均比较令人满意。基于介孔碳的电化学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对苯酚污染物的检出限达到20 nmol/L,线性范围为0.1~10μmol/L。采用基于介孔碳的电化学酪氨酸酶生物传感器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实际水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比对,结果表明该生物传感器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有效,适合于苯酚污染物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检测。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介孔碳 酪氨酸酶 苯酚 水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料虾新鲜度对虾酱品质的影响

保鲜与加工 2014

摘要:以不同新鲜度的脊尾白虾为原料制作虾酱,对虾酱进行感官评定、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分析,并结合电子鼻(PEN3系统)识别技术检测其气味信息,运用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Loading分析法,研究原料虾新鲜度对虾酱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虾的新鲜度不同,其虾酱的品质不同,其中用新鲜虾制作的虾酱氨基酸态氮(FAN)含量最高,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菌落总数(TVC)最低,品质最好;而用贮藏3、4 d的腐败虾制作的虾酱品质较差。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分析表明,对氮氧化物、硫化物和芳香成分敏感的W5S、W1W、W2W传感器对主成分的贡献率较大,且PCA和LDA分析均能较好地区分不同品质的虾酱,其分析结果与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和菌落总数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脊尾白虾 新鲜度 虾酱 品质 电子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1~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CPUE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捕捞因子关系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和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智利竹鱼资源的时空变动及其与捕捞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GAM模型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总偏差解释率为24.173%,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拖网时间,贡献率为13.758%。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作业渔场主要集中在35.5°~46°S、80°~91°W和25°~28.2°S、74°~76.5°W范围内;最佳捕捞时间为4月、8~11月;最佳拖网时间为8~10 h;最佳的网位为0~40 m;最佳的网口高度为72~95 m。逐步建模法结果显示,影响智利竹鱼CPUE的因子按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拖网时间、网位、网口高度、月份、纬度、经度、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

关键词: 智利竹鱼 时空因子 捕捞因子 广义可加模型 东南太平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