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猪苓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建鲤肝细胞损伤中生化指标及CYP3A表达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原代建鲤肝细胞并进行培养,用四氯化碳(CCl4)构建建鲤肝细胞损伤模型,以3种不同浓度的猪苓多糖进行干预,检测肝细胞培养液中丙氨酸转氨酶(GPT)、天冬氨酸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肝细胞存活率;收集肝细胞进行RNA提取,并用RT-PCR法测定CYP3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以前处理组中质量浓度为0.8mg/mL的猪苓多糖效果最好,与CCl4组相比,显著降低了GOT、GPT、MDA在肝细胞中的释放;极显著降低了LDH在肝细胞中的释放;显著升高了肝细胞中SOD活性值;显著提高了肝细胞的存活率;显著诱导了CYP3A mRNA的表达。这说明猪苓多糖能有效抑制CCl4所造成的建鲤肝细胞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鲫源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及ERIC-PCR分子分型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快速了解鲫源嗜水气单胞菌株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与菌株基因型的相关性,建立多重PCR法和ERIC-PCR分子分型,为临床快速检测、菌株分型和菌株致病性分析提供依据。通过单重PCR法检测出标准菌株ATCC7966内5个毒力基因气溶素(aerolysin,aer)、溶血素(hemolysin,hly)、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toxic enterotoxin,alt)、胞外蛋白酶(extracellular protease,ahp)和细胞肠兴奋性肠毒素(intestinal cells of excitatory enterotoxin,act),其扩增产物长度依次为300 bp、592 bp、442 bp、856 bp和500 bp。在此基础上,优化并建立特异性高,敏感度达7.2×102cfu·m L-1多重PCR法,用于检测从江苏射阳地区患病水产动物体内分离的17株嗜水气单胞菌5个毒力基因携带率。结果显示,毒力基因act的携带率为100%,而80%的菌株5个毒力基因均有检出。采用ERIC-PCR分子分型技术,以标准菌株ATCC7966为对照,对17株鲫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基因分型,获得两种基因型,分别描述为A型和B型,其中B型菌株14株,带型与ATCC7966一致,认为是当地的主要流行株。探究菌株基因型与毒力基因分布相关性,携带5个毒力基因的均为B型菌株,而所有A型菌株存在一或多个毒力基因缺失,有可能是此类菌株更易发生毒力基因漂变,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毒力基因 ERIC-PCR 分子分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中国渔业经济 》 2014
摘要:论文在发展战略与任务研究的基础上,从重视水产养殖对发展空间的需求,确保水产品的基本产出;以容纳量评估制度建设为基础,构建现代水产养殖生产体系,促进规模化发展;实施养殖装备提升工程,推进设施标准化、现代化更新改造;改善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条件,实施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平台和队伍建设;加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实行补贴政策,提高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强水产养殖业管理与执法能力建设;推行水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完善养殖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等等七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障措施 政策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鱼营养与饲料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鲟鱼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类,文章对其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糖类、维生素和矿物元素需要量,以及蛋白源、脂肪源和添加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不同鲟鱼蛋白质和脂肪的需要量以及不同蛋白源和脂肪源的利用存在差异。研究表明,鲟鱼蛋白质需要量为38%~44%,鲟鱼可很好地利用大豆蛋白。鲟鱼饲料中脂肪含量应大于9%,不同品种鲟鱼对脂肪的利用不同,如高首鲟可利用35%脂肪,鲟鱼对鱼油、豆油、菜籽油等脂肪源均能很好地利用,鲟鱼也能很好地利用糖类。一些功能性添加对鲟鱼的生长和免疫具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草鱼出血病疫苗免疫效果因素风险评估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荟萃分析和德尔菲法,构建了由评估指标体系、风险因素权重、评分标准、综合评价函数等组成的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风险评估模型,其中,评估指标体系包括疫苗品质(B1)、免疫程序(B2)、鱼体(B3)、池塘环境(B4)和饲养管理(B5)共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和疫苗品种(C1)、保存温度与有效期(C2)、运输存储条件(C3)、免疫时疫苗的存放(C4)、免疫时鱼体健康状态(C5)、免疫技术(C6)、免疫剂量(C7)、漏免的鱼数(C8)、鱼种来源(C9)、健康状态(C10)、鱼体规格(C11)、水温(C12)、溶氧(C13)、氨氮(C14)、亚硝酸盐(C15)、pH值(C16)、透明度(C17)、水色(C18)、底泥厚度(C19)、载鱼量(C20)、搭配模式(C21)、药物的使用(C22)、饲料(C23)、青草投喂(C24)等24个指标层风险因素;5个准则层风险因素权重值集合为W={0.267;0.102;0.131;0.263;0.237},24个指标层风险因素绝对权重集合为W={0.138;0.059;0.046;0.024;0.035;0.018;0.027;0.022;0.040;0.054;0.037;0.076;0.037;0.032;0.030;0.027;0.018;0.019;0.024;0.104;0.024;0.027;0.062;0.020};分别建立了定性和定量评估指标的评分标准,并以综合评价函数1i疫池塘发病风险,结果显示,3个发病池塘风险值分别为0.572、0.638、0.617,处于高度风险级别,与未发病塘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评估结果较准确,表明该模型可应用于草鱼出血病免疫预防管理和决策。
关键词: 草鱼出血病 疫苗 免疫效果 风险评估模型 模糊层次分析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配比菜粕发酵的抗营养因子脱除效果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8个不同处理的菜粕固态发酵过程,经过72 h发酵,比较不同处理发酵产物的硫苷、异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等3种主要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筛选一个最低抗营养因子含量和最高营养提升率的处理。结果表明,处理七(菜粕20 kg、菠萝汁7.5 kg、活化剂0.01 kg、菌种0.10 kg、水2.25 kg)的总脱除效果最好,硫苷、异硫氰酸酯和噁唑烷硫酮的脱除率分别为97.79%、100%和100%,而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和小肽的含量相应提升了3.71%和195.16%。
关键词: 菜粕发酵 抗营养因子 硫苷 噁唑烷硫酮 异硫氰酸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速冻方式与温度对鲍鱼品质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 2014 EI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速冻方式和冻结温度对鲍鱼冻结过程中的品质影响程度、产生原因及机理,本文以鲜活鲍鱼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2种速冻方法(空气速冻和液体速冻)、3种冻结温度(-20℃、-40℃、-60℃)进行冷冻,以蛋白质冷冻变性程度、肌肉组织结构和弹性作为理化和质构特性评价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液体速冻的冻结速率始终比空气速冻高10倍左右,盐溶性蛋白溶解度下降率低2%左右,Ca2+-ATPase活性下降速度与Mg2+-ATPase活性上升速度均略缓慢,蛋白质变性程度低,解冻后鲍鱼肌肉组织间空隙小,弹性好;冻结过程中,冻结温度越低,冻结速率越快,盐溶性蛋白损失越少,蛋白质变性程度和解冻后的弹性无明显变化;综合考虑冻结速率、品质、能耗等因素,认为液体速冻是适合鲍鱼的速冻方法,-60℃液体速冻是相对最佳的速冻工艺。
关键词: 鲍鱼 空气速冻 液体速冻 冻结速率 冷冻变性 组织结构 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虾6种病毒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针对养殖对虾6种病毒,包括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对虾杆状病毒(BP)和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选择各自的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首先进行了单一病毒的PCR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同时特异性检测6种对虾病毒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的验证。50μl反应体系,Mg2+的最佳浓度为5mmol/L,ExTaq酶最佳用量为3.75U,反应程序中最佳退火温度为55.5℃。6种病毒之间以及与对虾基因组都存在很好的特异性。最终经试验验证,该系统的检测灵敏度对WSSV可达104拷贝,IHHNV可达102拷贝,HPV可达104拷贝,TSV可达103拷贝,BP可达105拷贝,IMNV可达105拷贝。虽然该多重PCR方法灵敏度不如单一的PCR检测高,但是通过实际样品检测验证了该方法省时、消耗较少,又不失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靠性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WSSV IHHNV HPV TSV BP IMNV 多重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门哲罗鱼成熟卵子氨基酸组成对受精率和发眼率的影响
《水产学杂志 》 2014
摘要: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太门哲罗鱼Hucho taimen成熟卵子氨基酸组成,并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氨基酸组成对受精率和发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剔除对受精率决定性较小的影响因素,精氨酸(X1)、氨基酸总量(X2)和丝氨酸(X3)3个对受精率起决定性的因变量,与受精率的相关性依次为0.982、0.901和0.596,对受精率(Y)的决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精氨酸>氨基酸总量>丝氨酸,拟合方程为Y=-2.892+0.960X1+0.062X2+0.367X3。剔除对发眼率决定性较小的影响因素,保留精氨酸和氨基酸总量2个对发眼率起决定性的因变量,与发眼率的相关性依次为0.954和0.902,精氨酸对发眼率的决定程度大于精氨基酸总量,拟合方程为Y=-2.917+0.742X1+0.096X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