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我国三文鱼养殖品种开发简述

海洋与渔业 2014

摘要:19世纪末,一种名为salmon的大西洋鲑从北欧远销到香港及广东,当地人音译为三文鱼,此外一些产于北美、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大型大麻哈鱼,这些鱼都被称为三文鱼,沿用至今。全球人工养殖的三文鱼主要产自英国、挪威和智利,仅这三国养殖三文鱼每年的产量就达100万吨。三文鱼常生活在水温较低、水质洁净和溶氧丰富的水域环境中,肉厚刺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既可直接生食,又能烹制菜肴,是国际上流行的食用名贵鱼类,尤其是含有2.7%的Ω-3脂肪酸,在所有鱼类中三文鱼含量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锈斑蟳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营养品质评价

海洋渔业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肌肉的氨基酸含量与脂肪酸组成,对其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锈斑蟳肌肉干样中共检测出包括牛磺酸在内的19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含量为肌肉干重的75.36%,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EAA)的总量为25.41%,占氨基酸(AA)总量的33.73%,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量为40.91%,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62.13%;肌肉中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28.84%,占氨基酸总量的38.28%;锈斑蟳肌肉中检测出了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为38.04%,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为31.5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为29.80%,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PUFA/SFA)为0.78,n-3 PUFA与n-6PUFA的比值达到了17.75,多不饱和脂肪酸中EPA和DHA两者的含量达到了20.24%。结果表明,锈斑蟳肌肉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含量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

关键词: 锈斑蟳 肌肉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06年9月和12月、2007年3月和5月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中南部不同断面的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单位时间的渔获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09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45种,占40.18%),其次是鲉形目(12种,占10.71%)、鲱形目(10种,占8.93%)和鲽形目(10种,占8.93%),主要由暖温种和暖水种组成,并且暖水种和暖温种在各断面渔获量中所占的比例随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各断面主要鱼种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银鲳Pampus argenteus等种类外,以小型中上层鱼类(鳀Engraulis japonicus、黄鲫Setipinna taty等)和底层经济价值较低的鱼类(黄鮟鱇Lophius litulon、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i等)为主,各断面优势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的50%以上,主要鱼种渔获量均占其总渔获量85%以上。渔获物的营养级主要分布在4.2—4.5、3.0—3.3和3.6—3.9,各营养级渔获量随时间和断面的不同有所变化。鱼类长度谱主要集中在3—24 cm,由南向北长度谱逐渐增大。各断面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差异不大,与底层温度和深度关系密切。

关键词: 黄海中南部断面 优势种 群落多样性 长度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神经坏死病毒在赤点石斑鱼组织中的分布

水生生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地高辛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分别检测病毒RNA2和衣壳蛋白在患病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稚鱼中分布。地高辛检测结果表明病毒RNA2主要分布在脑、脊髓、视网膜和鳃上;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和地高辛检测结果一致,表明病毒靶器官主要也是脑、脊髓、视网膜和鳃。肠道中几乎检测不到阳性信号,可能不是病毒的靶器官。因此可以推测神经坏死病毒感染赤点石斑鱼的主要途径是鳃,而不是肠道。

关键词: 神经坏死病毒 赤点石斑鱼 地高辛原位杂交 免疫荧光 组织分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动物行为实验课中体现素质教育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摘要:针对动物行为实验课的特点,提出如何在实验课程教育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实实践操作能力、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关键词: 动物行为实验 创新 团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罗非鱼流通模式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罗非鱼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分析了中国罗非鱼产业现有的流通模式和各主产区的流通模式,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中国罗非鱼生产多集中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和云南等省或地区,形成了以加工厂为核心的流通体系,虽然也有由加工厂主导的产运销一体化高集成的流通模式,但是更多的还是各主体之间是纯粹买卖关系的市场交易模式。中国罗非鱼流通模式同时也存在着流通渠道分布不均、信息沟通不畅和国际流通受限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加大物流配套技术发展、建立产业组织、开拓国内市场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罗非鱼 流通模式 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及风险控制研究

四川水泥 2014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我国城市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不良思想也趁势侵袭着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为了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需要采用合同的方式约束建筑工程双方的行为,降低工程风险。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其必要性入手,对目前在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合同管理 风险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养殖系统潜在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能力测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新的益生菌菌源,从罗非鱼养殖系统分离筛选6株有机物降解菌,研究其对罗非鱼饲料浸出液和饲料原液的降解能力以及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6株菌对饲料浸出液的有机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实验72 h后,菌株D51对饲料浸出液有机物的降解率最高,达53.49%,其次为菌株D11,降解率为48.83%。各菌株对饲料原液的有机物均具有明显降解作用,菌株D51、D11和D45的降解效果最好,实验15 d饲料原液的COD分别降低了52.46%、46.03%和46.03%,饲料干重分别减少了58.25%、53.08%和52.08%。各菌株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差异,菌株D45对31种碳源表现出很强的代谢活性,菌株D51和D11次之,菌株D52和D53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相对较低。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D11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菌株D45、D51、D52和D53属于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 sp.)。鉴于菌株D11、D45和D51对有机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将其作为降解养殖池塘有机物的备选菌株开展后续研究。

关键词: 有机物降解菌株 罗非鱼养殖系统 降解率 碳源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技术

科学养鱼 201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方格星虫的繁育、养殖及研究开发进展

南方水产科学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类底栖动物,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由于近年来过度捕获造成自然资源匮乏,亟待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的提高以满足食用和药用研究需求。关于方格星虫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繁殖发育、营养和药用价值等方面。目前方格星虫的繁育技术已经初步成功,其养殖规模有望扩大,但是其生产方式和池塘养殖技术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综述了有关方格星虫分类、养殖生态、繁育、营养及其增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方格星虫养殖产业的发展与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方格星虫 繁育 养殖 开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