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为害大豆能力的影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当代、子代种群在大豆上为害能力的影响,本试验以噻虫嗪处理点蜂缘蝽成虫、若虫,构建受噻虫嗪不同浓度胁迫后的当代、子代实验种群,在大豆盛荚期(R4)通过盆栽网罩接虫方式,接入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点蜂缘蝽当代、子代种群,研究其为害对大豆植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世代同虫态中,各处理种群的为害能力随着噻虫嗪浓度的增加而减弱。在LC50浓度处理下,当代成虫和若虫处理的大豆产量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97倍和1.78倍,子代分别为1.71倍和1.44倍。当代成虫和若虫在对照(LC0)处理下的为害能力分别为LC50浓度处理的2.62倍和3.12倍,子代分别为1.68倍和1.61倍。相同浓度处理,当代为害后的大豆产量均大于子代危害后的产量,当代若虫为害大豆后产量最高,子代成虫为害大豆后产量最低,表明经噻虫嗪处理的点蜂缘蝽子代对大豆产量仍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逐渐降低。子代的为害能力较当代处理均有所升高,当代、子代处理的为害能力表现出随着浓度的升高为害能力下降的趋势。成虫当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63.460-0.484x,成虫子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65.048-0.327x,若虫当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48.211-1.422x+0.0167x2,若虫子代为害能力回归模型为y=55.068-0.884x+0.00888x2。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的点蜂缘蝽造成一定程度的大豆产量损失。同浓度处理,点蜂缘蝽子代的为害能力大于当代,当代、子代种群的为害能力随着浓度的升高而下降。成虫的为害能力大于若虫且随浓度的增加为害能力下降。试验结果可为合理科学减量使用噻虫嗪田间防治点蜂缘蝽提供依据。


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机制及寄主分子响应和防控方法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中英文)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sojae)是一种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威胁的病原体,可导致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PRR),该病难以防治,每年可造成重大产量损失。为了制定更有效的防控策略,使其得到有效控制,归纳了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机制及寄主分子响应,总结了大豆的抗病特性以及目前防治大豆疫霉病菌的策略,主要包括抗性品种选育、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控等,并深入分析不同防治措施的优缺点,进一步探讨了控制PRR的可持续替代方案,为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大豆疫霉病菌 致病机制 寄主分子响应 防控方法


玉米选系群体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玉米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F2选系基础群体郑58×LH196(SS类群)和昌7-2×MBUB(NSS类群)为试验材料,在5个选系密度下,采用混合选择方法,分别获得选系群体C1~C4世代。2017年种植40个世代群体材料,评价选系群体产量遗传增益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选系密度的增加,不同类群的玉米选系群体产量遗传增益均先增加后降低,郑58×LH196和昌7-2×MBUB分别在150 000株/hm2和120 000株/hm2选系密度下产量遗传增益最高。高密度循环育种过程中选系群体株型性状受选择影响较小,产量与生育期及穗部性状相关性较高。为进一步提高遗传增益,高密度循环育种应从C1或更早世代开始加大密度选择压力,在后代材料中应注重早开花和行粒数的选择以及穗长和百粒重等性状的协同改良。


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大豆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AR1/FHY3转录因子家族是光敏色素A(phyA)介导的远红光信号传导的重要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光信号转导、植物激素反应和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中的FAR1/FHY3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对该基因家族的编码蛋白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染色体位置、启动子顺式元件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豆中共鉴定出72个FAR1/FHY3成员,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与拟南芥和玉米的FRS蛋白分为5个亚组,保守蛋白质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说明蛋白质之间存在进化关系。共线性分析鉴定表明,共有24对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对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大豆FAR1/FHY3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谱的分析表明,FAR1/FHY3可能在逆境胁迫反应中具有潜在作用。对低温胁迫下表达量差异显著的6个家族成员(A.Glyma.09G012900;B.Glyma.11g088700;C.Glyma.12g052000;D.Glyma.13g211200;E.Glyma.15g125400;F.Glyma.20G156100)进行qRT-PCR分析表明,其表达情况与转录组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大豆FAR1/FHY3在大豆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中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播期和萌发期冷处理对不同耐低温性大豆生态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选育萌发期耐低温大豆品种和农民“适时早播”种植大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以相对发芽率和相对正常苗率为指标,综合评价了169份东北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的耐低温(6℃)能力,从中筛选出10份耐冷型(T)、8份中间型(M)和9份敏感型(S)代表性大豆资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早播(K)、正常(CK)和晚播(P)等3个播期和萌发期冷处理(N)对不同耐低温类型大豆生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整体上大豆各生育阶段缩短和活动积温减少,有效分枝数从2.2个降低到1.1个,粗蛋白含量从38.8%降低到38.0%,蛋脂总量从60.9%降低到59.0%,同时晚播(P)时单株有效荚数和粒重显著降低,但是早播(K)时大豆单株产量与CK无明显差异;不同耐低温型大豆种质之间各性状随播期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存在一些差异;耐冷型(T)大豆具有更高的有效分枝数、蛋白质含量与蛋脂总量(T>M>S)以及单株有效荚数;生育期和积温无明显变化时,大豆萌发期6℃处理后,大豆的花荚脱落率下降5.8%,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均显著增加,单株粒重增加2.3 g,有增产效应。结果说明,选育萌发期耐冷型大豆并适时早播,有利于改善大豆品质,增加有效分枝数,同时发现萌发期冷胁迫能影响大豆后期生长发育且具有增产效应。


农业科研单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研究
《新农民 》 2025
摘要: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研的主阵地,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建设农业强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对于加快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保障粮食稳产丰产以及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背景,阐述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意义,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充分发挥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作用,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黑龙江地区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剂防治筛选
《中国林副特产 》 2025
摘要:为了筛选出防治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适宜药剂,选用了7种药剂,对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进行药剂处理。采用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的方法,开展辣椒细菌性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辣椒在长期生产过程中,辣椒细菌性叶斑病对常用防治药剂可杀得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已达不到防治指标要求。在田间进行施药试验显示40%喹啉铜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在施药3次后的第3 d调查显示,防治效果达到77.2%,施药后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都好于其它处理。3%中生菌素、90%新眚霉素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效果达到74.4%和74.2%,而且生物制剂具有无毒,无化学残留的特点,对人、植物、环境都有安全性。而6%春雷霉素、50%氯溴异氰尿酸防效较差,防治效果为66.1%和65.3%。3 000亿孢子/g荧光假单胞杆菌的防治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为54.4%。生物制剂结合自身的特点可与40%喹啉铜悬浮剂联合使用,用于辣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


紫花苜蓿轮作饲用燕麦/青贮玉米土壤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紫花苜蓿轮作饲用燕麦/青贮玉米土壤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试验在种植8年紫花苜蓿地轮作饲用燕麦(AO处理)、青贮玉米(AC处理)和连作紫花苜蓿(AA处理),同时设置施肥(FAO、FAC、FAA处理)和未施肥(AO、AC、AA处理)两种模式;收集轮作后根区土壤,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50,500 g/L)的土壤浸提液,并用其处理紫花苜蓿幼苗,另设清水处理(CK处理,只浇灌纯化水),测定紫花苜蓿幼苗的鲜重、长度和生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500 g/L时,均为CK处理的幼苗鲜重最高和长度最长,与轮作和连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轮作和连作处理的鲜重和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 g/L时FAC处理可溶性糖(SS)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0 g/L时FAO处理SS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500 g/L时,与CK处理比较,AO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和抗逆性由强到弱依次为AO处理>AA处理>AC处理,且未施肥处理>施肥处理。说明紫花苜蓿轮作饲用燕麦的土壤浸提液能提高紫花苜蓿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连作自毒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