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玉米秸秆连年不同方式还田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40-90种植方式,在相同施肥量的前提下,进行玉米秸秆离田、碎混、翻埋、覆盖、焚烧5种不同还田方式处理,并开展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还田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微生物均产生显著影响。3年连续种植还田下,覆盖还田方式的玉米总产量高于其他还田处理。但在2022年降水量及时间满足玉米生长的条件下,翻埋、离田、焚烧处理方式的玉米产量高于覆盖处理。除离田和焚烧还田外,其他3种方式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焚烧与翻埋还田对玉米根系影响无显著差异,覆盖还田与碎混及翻埋还田相比可以显著提高玉米根系生长。在不同处理下,放线菌和酸杆菌作为土壤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其占比达到30%,并且5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微生物OTU数量关系表现为E>A>B>D>C。综上,覆盖还田处理更适合土壤微生物生长,生产上可根据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秸秆处理方式,为玉米产量形成及土壤保持可持续生产能力提供保障。


大豆抗尖镰孢根腐病种质资源鉴定
《大豆科学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筛选尖镰孢根腐病的抗性材料,本研究以分离频率高且致病力较强的尖孢镰孢菌为供试菌株,采用高粱粒接种法对来自美国及国内18个省份的381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大豆尖镰孢根腐病抗性鉴定,通过计算其病情指数筛选具有表型差异的抗性材料,并选取一对具有代表性的抗感品种观察其接菌处理后的植株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381份大豆种质资源中,鉴定出高抗种质8份,占品种总数的2.1%,低抗种质297份,占比77.95%,感病种质64份,占比16.8%,高感种质12份,占比3.15%,未发现免疫种质;在79份东北大豆种质资源中包含1份高抗材料,占总资源的0.26%,17份低抗材料,占比18.64%,1份感病材料,占比1.84%,未发现免疫和高感材料;高感种质感病后植株萎蔫且株高明显低于未接菌植株,而高抗种质接菌后株高与未接菌对照无明显差距。此次研究筛选出8份对尖镰孢根腐病表现出高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为后续抗病机制研究和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尖孢镰孢菌根腐病 抗性鉴定 病情指数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沙棘优良品种特性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了丰富黑龙江省沙棘品种,优化沙棘种植结构,筛选适宜黑龙江省种植的特色沙棘优良品种,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6个沙棘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深秋红为对照,进行物候期、生长性状、果实性状、果实基本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不同沙棘品种具有的特点及应用方向。结果表明,绥棘系列在8月中上旬成熟,晚熟品种在9月中上旬,对照品种深秋红树势强,株高为325.30 cm,冠幅为291.20 cm,树体最为高大,其次为晚霞、晚黄树体高度较低,分别为240.20和283.40 cm,但冠幅与地径较大,生长势旺盛。绥棘系列品种树势稍弱,但没有棘刺适合手工采摘。晚黄、晚霞作为杂交沙棘品种,果型系数分别为1.03与1.07,果实为圆形,单果重虽然低于蒙古沙棘,但果实密度超过55个·(10 cm)-1,结果枝多,单株产量反而超过蒙古沙棘,棘刺略多,但因其晚熟适合冬季采收或者机械采收。绥棘1号与绥棘2号,糖酸比最低,分别为0.54与0.61,杂交沙棘晚黄、晚霞维生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45和2.18 mg·g-1,其他品种维生素含量均低于平均值。综上所述,中熟品种绥棘系列果大、无刺、易于人工采摘,可作为观光采摘园或加工原料林的应用品种;晚熟品种中,晚黄果实密度大、产量高、品质好,更适于作为深秋红的替代品种在冬果沙棘产区推广;晚霞因晚熟、高产、优质等特点,可采用机械采收或者剪枝采收的方式作为深秋红的补充品种推广种植。


发酵对糙米营养品质影响及其在米制产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糙米发酵可改善其营养结构,提升活性物质生物利用率,提高风味品质,这使得糙米及其加工副产物能够实现高值化利用,其产品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市场。文章总结发酵对糙米营养品质改善作用,包括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和酚类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可利用度,改善老化、质构和消化等特性,提高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为更好地拓展微生物发酵在米制食品中的应用,简述发酵在多种米制产品中的前期应用基础、发酵工艺优化及其对产品营养品质的影响,探讨发酵糙米在食品领域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阐释科学利用微生物发酵提升糙米营养品质和综合利用率的巨大潜力,旨在为糙米发酵相关研究人员及行业未来市场开发提供参考。


高产稳产早熟大豆新品种克豆38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了推广高产早熟大豆新品种克豆38,对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克豆3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以黑河36为母本、以黑河750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7-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35.7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43增产9.2%,2019年参加黑龙江省生产试验,产量2 514.4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43增产9.9%。该品种经2017-2019年田间鉴定,中抗灰斑病。2020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豆20200043)。该品种经检测3年平均蛋白质含量39.77%,脂肪含量20.17%,适宜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10℃活动积温2 250℃区域春播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