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物有机肥、腐殖酸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小区试验,研究生物有机肥、腐殖酸对水稻产量、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生物有机肥、优化施肥+腐殖酸处理的千粒质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增加了1.9、1.8 g,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相对优化施肥差异不明显;优化施肥+生物有机肥、优化施肥+腐殖酸处理有机质含量分别比优化施肥处理提高了14.9%、5.7%,且表现为显著提高;相对于优化施肥处理,优化施肥+生物有机肥、优化施肥+腐殖酸处理的p H值、全盐含量、全量养分、速效养分等土壤化学性质指标无明显变化。


宁夏麻黄山草原蝗虫及天敌对土壤含水量及坡度的响应特征
《植物保护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宁夏麻黄山蝗虫种群、天敌种群与土壤含水量及坡度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在麻黄山蝗区设置3个样点进行2次调查,使用土壤水分温度速测仪测量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通过数字高程模型获取坡度数据,以网捕目测法对蝗虫及天敌进行采集,并利用典型性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坡度与蝗虫物种多样性及种群密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能够影响蝗虫种群的20~40 cm土层上,首次调查中土壤含水量都体现出坡顶最高、坡底最低的相似趋势;第2次调查中则在不同地形上呈现出多样化。蝗虫物种多样性与20、30 cm土层含水量关系不明显,相关系数仅为0.1306和-0.0157;蝗虫种群密度与20、30 cm土壤含水量关系也不明显,相关系数为0.0077和-0.0118。随着坡度的增加,蝗虫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密度都有所下降,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3和0.4315;坡度在30°以内的蝗虫物种多样性与种群密度都比较高,超过30°后二者急剧下降。表明在西部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土壤含水量对蝗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没有决定性影响,而坡度是影响蝗虫分布的重要因素。
宁夏黄土丘陵区苜蓿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异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水分是影响半干旱区植被生长和生态修复的限制性生态因子,开展土壤水分变化研究对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生产实践活动的指导都具有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对半干旱黄土丘陵区苜蓿在时空尺度上土壤水分状况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类型苜蓿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大致相同,生长季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土壤水分消耗期(3—5月)、土壤水分相对稳定期(6—7月)和土壤水分积累期(8—10月);(2)以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为标准,可将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划分为三个层次:0—20cm土壤水分速变层、20—80cm土壤水分活跃层和80—180cm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3)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坡向变化规律为西坡>北坡>南坡>东坡,不同年份规律大致相同,但有小范围的波动,坡位变化规律为坡上<坡中<坡下,不同年份间的变化基本一致。


氮对污水灌溉胶东卫矛生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详细研究氮对城市污水灌溉下胶东卫矛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以2年生胶东卫矛为试材,选用城市处理后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设置5个氮处理分别为(T1:CK)0 g/株、(T2)10 g/株、(T3)23 g/株、(T4)36 g/株、(T5)49 g/株,小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T4处理株高处于最高值,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9.30%,差异显著,T5低于T4处理2.01 cm,无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表现为随着氮肥追施量增加而升高,T4、T5均显著高于对照;5-8月份SOD活性T4处理处于最高值,其次为T5,两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对照;4月份和6-8月POD活性T3、T4、T5之间无显著差异,T4处于最高值,T4、T5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4-8月份T4 PPO活性最高,T4与T5之间无显著差异,两个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综合分析认为,氮用量以36 g/株时对污水灌溉下卫矛生长和保护酶活性提高效果最佳。


六盘山叠叠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的分配特征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量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森林植被的生态适应性。在宁夏六盘山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以当地优势林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烘干法及生物量经验公式,调查了1个半阴坡和1个阴坡上共12个森林样地的地上植被生物量,分析了生物量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该流域内华北落叶松林地上生物量平均为59.20t·hm~(-2);阴坡林分地上生物量为63.49t·hm~(-2),较半阴坡高15.62%。在坡面上,生物量在坡中下部和下部最大,平均为71.75t·hm~(-2);其次是坡上部、中上部和坡脚,平均为58.08t·hm~(-2);最小的是坡顶,平均为37.45t·hm~(-2)。在垂直空间上,各层次生物量分配表现为:乔木层(67.95%)>枯落物层(28.68%)>草本层(2.62%)>灌木层(0.75%),即乔木及枯落物(主要是难分解的松针)约占林分生物量的97%。乔木层不同径级林木的地上生物量分配呈正态分布,其中胸径为10~16cm的林木占比例最大,为60.19%,其次是径级>16cm的林木(20.88%),最小的是径级<10cm的林木(18.92%)。林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依次为:树干(56.51%)>树枝(28.66%)>树皮(11.58%)>树叶(3.24%)。综上可知,该半干旱小流域内华北落叶松林生物量在阴坡居多,特别是坡中下部,这可能与降水及水分坡面分配格局有很大关系;冠层林木,特别是大径材林木贡献了林分生物量的绝大多数,而林下灌草及幼树生长较差,贡献极小,建议进行适当择伐,改善林分结构。


不同覆膜集雨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设置不同的覆膜垄面和垄沟宽度比例,研究不同覆膜集雨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膜集雨方式均对马铃薯株高、叶绿素值、干物质含量、块茎产量、商品薯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表现为M_(50)G_(20)处理>M_(60)G_(10)处理>M_(40)G_(30)处理>CK。其中M_(50)G_(20)处理集雨效果最好,不同生育期均显著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分别比CK提高48.1%、21.0%。


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空白对照T_1(CK_1)处理,单独添加纤维素酶的T_2(CK_2)处理,单独处理高丹草的T_3(CK_3)处理,高丹草还田添加纤维素酶的T4处理。结果表明:在高丹草还田过程中添加适量纤维素酶制剂,与空白对照相比,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3.24%,脲酶活性提高48.86%,磷酸酶活性提高30.19%,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33.84%;T_4处理的细菌数量比T_1处理高48.23%,T_4处理的真菌数量比T_1处理高12.39%,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变化规律与细菌、真菌相似,T_4处理的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均为最多,分别比T_1处理高26.21%、86.79%。绿肥还田过程中添加纤维素酶制剂能够显著提高多种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快速增加,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关键词: 绿肥还田 纤维素酶 设施土壤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种群数量


两种PCR方法调查宁夏奶牛流产原因及奶牛流产防控措施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宁夏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流产原因,采用奶牛衣原体Taq Man 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相关的的布鲁氏菌检测方法,对采集自15个规模奶牛场的949份流产样品进行衣原体和布鲁氏菌的检测。结果表明:15个规模化奶牛场均检测到有衣原体和布鲁氏菌感染,其中衣原体感染阳性率最高的牛场达到57.4%,最低为21.4%;布鲁氏菌感染阳性率最高的牛场达到16.5%,最低为3.9%,说明宁夏规模化奶牛场奶牛流产的原因主要是由衣原体和布鲁氏菌感染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