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浙江典型模式与路径创新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从城郊、平原、海岛、山区4个维度,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4种乡村振兴典型模式,总结了高质量推进浙江乡村振兴"全域秀美""融合精美""生态富美""要素活美"的创新路径,提出了浙江省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利用酵母双杂系统筛选与春兰CgSEP1相互作用的蛋白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兰花形态优雅,花香馥郁,花形奇特,具有高度特化的花器官,观赏价值较高。有关兰花花器官形成分子机理以及基因组测序正在不断研究中。为了探讨兰花基因间相互作用情况,本研究以春兰为材料进行基因克隆,获得了18个花发育相关基因的编码序列,经测序鉴定分别属于ABCDE类MADS-box家族基因。再以其中春兰AP/AGL9组的CgSEP1为诱饵蛋白,亚克隆至pGBKT7质粒,构建诱饵载体,将18个蛋白编码亚克隆至pGADT7质粒。通过酵母双杂系统筛选到了3个与其互作的蛋白:pGADT7-AG1、p GADT7-SEP2、pGADT7-AGL6-3。结果表明,C类AG-like和E类SEP-like、AGL-like家族基因参与SEP1基因春兰花发育过程,并形成多种蛋白混合物,共同调控花瓣和萼片的形成,进一步揭示了春兰的成花机理。


观赏凤梨种质资源及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观赏凤梨原产于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目前国内外花卉市场上的主要类群之一.本文分别从观赏凤梨的种质资源系统分类、保存与评价利用、遗传与育种研究,以及育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目前,观赏凤梨的新品种选育仍以杂交为主.育种目标是苞片色彩丰富、花型多样、叶缘无刺、株型适中、生长期短、抗寒性好等.观赏凤梨杂交障碍主要表现为受精前障碍,受精后障碍则较少发生,切割柱头和花柱嫁接法可以有效克服杂交受精前障碍.由于大多数现行品种的遗传背景十分复杂,难以预见杂交结果,建议今后应加强多倍体育种和分子育种工作.


一次性施肥稻田田面水氮素变化特征和流失风险评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估单季稻一次性施肥模式中氮素径流损失风险,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模式中缓释氮肥类型、施用比例和氮肥施用量对田面水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尿素分次施肥处理(225 kg N·hm-2)相比,不同缓释氮肥(180 kg N·hm-2)一次性施肥后田面水铵态氮浓度为稳定性肥料(NIU)>常规分次施肥(Urea)>树脂包膜尿素(RCU)>聚氨酯包膜尿素(PCU);氮肥施用量为180 kg N·hm-2时田面水铵态氮浓度随缓释氮肥施用比例增加而下降,但180 kg N·hm-2和144 kg N·hm-2处理间田面水铵态氮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尿素分次施肥和一次性施肥处理的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都在施基肥后5 d。研究表明,一次性施肥模式通过缓释氮肥的应用和氮肥减量等措施,虽然基肥用量大于尿素分次施肥处理,但没有增加稻田氮素径流损失风险。


早熟甘蓝型油菜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油-稻-稻三熟制种植模式的推进和油菜机械化生产的要求,早熟性状已经成为油菜理论研究和品种选育的关键性状。本文从油菜早熟性状的理论研究、品种选育以及生产应用的层面开展了综合论述。首先介绍了早熟油菜的界定标准及其生长特性和选择依据。随后从早熟性状的遗传特性、早熟基因的定位等层面介绍了早熟性状的理论研究现状。在品种选育和应用层面,从早熟品种选育的必要性、早熟品种的选育途径、育种现状以及早熟油菜品种生产应用现状和前景等方面开展了论述。最后针对油菜早熟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了简要概述。本文将为我国早熟油菜种质创新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理想的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本研究以ZC1、中嘉早17、中佳早10号、嘉兴06-6、温814、温922、台早10-02、辐017、Z10-08、中佳早06和NZ07-51为亲本材料,利用顶小穗3粒簇生型常规中籼稻突变体与常规早籼稻有性杂交、后代复交,并经世代选育,育成了12份性状稳定、顶小穗2~5粒簇生的常规早籼稻新种质,再通过叶瘟抗性、生育期、产量、农艺及穗部簇生性状和稻米品质的鉴定,明确各种质的性状特征表现。结果表明,育成的12份顶小穗簇生型早籼稻新种质簇生粒率高,生育期和结实率较为理想,其中C1、C8、C9、C10和C11为粘稻,其余为糯稻,C3、C12叶瘟抗性较好,C1、C2、C4、C8、C9和C11千粒重在26. 0 g以上,C1、C5、C6、C7、C9、C10、C11和C12产量较对照增加,其中C10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本研究结果为顶小穗簇生穗性状研究和育种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撑。


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鉴定及防治
《南方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的种类、发生规律及其生物防治方法,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江苏灌南、高淳和浙江淳安、江山的7个秀珍菇栽培基地采集双翅目害虫虫样,采用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样进行分类鉴定;采用黄板诱虫法监测秀珍菇出菇棚害虫全年动态消长规律,绘制双翅目害虫消长动态曲线;在秀珍菇出菇期,采用喷雾法测定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1000倍稀释液和1200 ITU/mg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变种(Bti)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对双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在江浙地区7个秀珍菇栽培基地采集虫样70份,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当地秀珍菇栽培中受到4科[眼蕈蚊科(Sciaridae)、蚤蝇科(Phoridae)、果蝇科(Drosophilidae)和瘿蚊科(Cecidomyiidae)]5属[迟眼蕈蚊属(Bradysia impatiens)、厉眼蕈蚊属(Lycoriella ingenua)、异蚤蝇属(Megaselia tamilncduensis)、果蝇属(Drosophila glabriapex)和瘿蚊科未知属]双翅目虫害的危害,其中迟眼蕈蚊属的异迟眼蕈蚊发生范围最广、样本数最多;黄板监测结果显示,江浙地区秀珍菇双翅目害虫全年在5—7月和9—10月出现两个高峰;对害虫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素和Bti对秀珍菇上的双翅目害虫均有明显的杀虫活性,第2次用药15 d后黄板上的平均成虫数分别只有89.73和101.27只/板,明显少于对照虫数(281.23只/板),印楝素防治效果略优于Bti,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迟眼蕈蚊属的异迟眼蕈蚊是江浙地区秀珍菇栽培中害虫种类的优势种群;在江浙地区秀珍菇出菇棚中双翅目害虫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分别为5—7月和9—10月;印楝素和Bti两种生物药剂对秀珍菇上的双翅目害虫均有明显的杀虫效果,可作为防治秀珍菇双翅目害虫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基于DR-FTIR技术结合biPLS法测定精米粉中的蛋白质含量
《中国粮油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发了傅里叶中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DR-FTIR)结合向后区间偏最小二乘法(biPLS)快速分析精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方法.通过波谱预处理、优化建模区间,系统地比较了DR-FTIR及近红外漫反射红外光谱(DR-NIR)的模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DR-FTIR、DR-NIR均能快速准确地测定精米中蛋白质含量,但DR-FTIR法灵敏度优于DR-NIR法.BiPLS区间选择结果显示,以1 700~1 400、1 300~1 200、900~600 cm-1波段建模,模型效果最优,其相关系数R为0.990 1,RMSEC和RMSEP分别为0.13、0.25,Y预测=0.99X实际+0.008 2,R=0.992 3,预测值与实际值高度相关.10组外部验证实验相对误差为1.72%,表明预测精确度较高、模型稳定性好,说明DR-FTIR所开发的精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分析模型是可行的.


无核葡萄新品种‘天工翡翠’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工翡翠’是以'金手指’(二倍体)为母本'、鄞红’(四倍体)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欧美杂交种无核葡萄新品种。果穗圆柱形,平均穗质量496.1 g;果粒椭圆形,自然粒质量2.6~3.1 g,经赤霉素处理平均单粒质量为5.2 g,果皮黄绿色带粉红色晕;果肉质脆,淡哈密瓜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8.5%,可滴定酸含量为0.40%,维生素C含量为71.4 mg·kg~(-1),口感较好,无种子。在浙北海宁地区设施种植7月底果实成熟。该品种生长势强,易成花,具有较强的抗性。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乙烯利在棉籽、棉叶和土壤中的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SPE/UPLC-MS/MS)检测棉籽、棉叶和土壤中乙烯利残留的分析方法。各基质经甲醇-1%甲酸提取,Oasis MAX色谱柱净化,Cortecs Hilic超高效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负离子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0. 02~1. 94 mg/L范围内,乙烯利在溶剂和各基质提取液中的峰面积与其对应的质量浓度间线性关系均良好,r~2≥0. 996 3;方法的检出限为0. 01mg/kg,定量下限为0. 02 mg/kg;在0. 02、0. 194、3. 88 mg/kg加标水平下,乙烯利在3种基质中的回收率为78. 3%~95. 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 9%~5. 2%。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适用于棉籽、棉叶和土壤中乙烯利残留的检测。
关键词: 乙烯利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残留 棉籽 棉叶 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