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灰霉菌侵染对蓝莓采后品质变化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灰霉病是蓝莓采后高发病害之一,严重影响贮藏品质。以"灿烂"蓝莓为材料,以无菌水处理的果实为对照,研究灰葡萄孢霉侵染对蓝莓采后品质和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侵染的蓝莓果实在贮藏前期活性氧自由基(ROS)迅速积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提高,同时抗坏血酸、谷胱甘肽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增加;贮藏后期抗氧化酶活和抗氧化物质含量下降,活性氧清除能力不足导致ROS过度积累,细胞膜结构破坏,加速了蓝莓的成熟、软化、衰老和腐烂。


菜心BrAGL24基因mRNA在嫁接体中的长距离运输分析
《核农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结球甘蓝/菜心嫁接体中开花调控基因的mRNA是否从砧木向接穗进行了运输,本试验以参与开花调控的菜心AGL24基因为研究对象,构建结球甘蓝菜心异源嫁接体,并从接穗结球甘蓝中鉴定菜心AGL24的序列。结果表明,利用结球甘蓝和菜心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拼接获得了结球甘蓝和菜心的AGL24基因序列(BoAGL24和BrAGL24)。利用菜心BrAGL24基因中的种间差异序列(C1~C7),在异源嫁接(结球甘蓝/菜心嫁接)的接穗结球甘蓝茎尖的转录组测序文库(T2)中筛选得到2条来自砧木菜心BrAGL24的reads。利用结球甘蓝BoAGL24的种间差异序列(G1~G7),分析结球甘蓝内源BoAGL24基因的转录表达量,发现异源嫁接的结球甘蓝茎尖中AGL24的表达量总体上高于同源嫁接的结球甘蓝茎尖中AGL24的表达量。异源嫁接使砧木菜心BrAGL24基因的mRNA运输到接穗结球甘蓝中,且增加了接穗结球甘蓝茎尖中内源BoAGL24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本研究鉴定了菜心BrAGL24基因的mRNA运输特性,为进一步研究AGL24基因的mRNA运输与结球甘蓝/菜心嫁接启动接穗结球甘蓝开花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咸蛋清性能改善工艺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熟制温度(100、105、110、115℃)、熟制时间(30、60、90、120 min)进行单因素实验,研究其对咸蛋清蛋品脱模率的影响;选取淀粉种类(马铃薯淀粉、红薯淀粉、玉米淀粉)、淀粉添加量(1%、2%、3%)进行单因素实验,探索其对咸蛋清凝胶强度的影响。另以上述4因素为研究对象,以感官评分为依据,开展改善咸蛋清凝胶性能加工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显示,适当的熟制时间(90 min)和熟制温度(110℃)可获得理想的蛋品脱模率。在相同淀粉添加量下,蛋品凝胶强度以添加玉米淀粉的最高。添加1%马铃薯淀粉时获得的蛋品凝胶强度与新鲜鸡蛋清接近。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对卤蛋品质影响最大的是熟制温度,理论最佳工艺为熟制温度115℃,熟制时间120 min,添加马铃薯淀粉,添加量3%。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梨果实常用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合适的内参基因对基因表达分析结果准确性至关重要。通过同源搜索在梨中获取了102个常用内参基因同源基因,其中的89个基因以基因家族形式存在。高通量数据分析揭示,各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段或家族成员间均检测到不同水平的表达水平差异和表达稳定性差异。而相同基因在不同材料间的表达水平相对保守。这些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段梨果实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分化而聚成不同类型,部分基因在不同材料间表现出所有发育时段或部分发育时段表达变化趋势的保守性。本研究全面收集了相关内参基因家族成员,又有效区分出不同成员的表达特征,结果清晰、直观,为梨果实内参基因选择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油菜分枝拓扑结构随机模拟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Brassica napus L.)具有复杂的分枝结构,其分枝为向顶式发生(出现)、向基式扩展,这种独特的生长模式使得油菜个体植株间的构型存在很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与位置有关的生长延迟函数,计算各分枝从发生到扩展的时间间隔,来模拟油菜分枝这种独特的生长模式.此外,利用随机概率模型来模拟油菜植株间分枝数、主干和分枝的叶元数等.通过实际测量的四个油菜品种(ZY18, ZY50, ZS72和ZS11)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的参数进行校准.结果表明,该随机模型能够模拟油菜植株拓扑结构,并根据参数估计的结果分析不同品种的拓扑结构差异性.本研究提出了新的简化方法模拟油菜分枝的生长模式,该模型可与油菜生长模型相结合,从而模拟油菜的动态生长过程.
关键词: 油菜 花序发育 拓扑结构随机模拟 生长延迟函数 参数估计 概率分布


冷应激对兔波氏杆菌感染传播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是家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以新西兰实验兔为研究对象,以波氏杆菌作为致病原,冷应激为应激原,旨在明确冷应激对兔波氏杆菌感染传播的影响。90只健康的波氏杆菌阴性实验兔随机分为5组,Bb/RT组与PBS/RT组在常温(room temperature, RT)(20±2℃)同室分笼饲养,Bb/cold组与PBS/cold组在6±2℃同室分笼饲养,control/RT组常温隔离饲养。Bb/RT组与Bb/cold组的每只兔鼻腔滴注0.5 mL 4×10~9CFU/mL波氏杆菌菌液(CFU: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其余各组的兔鼻腔滴注0.5 mL PBS。在冷暴露开始后的第7h、12 h、24 h、3 d、7 d、12 d 6个时间采样,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兔鼻腔、气管、肺、肝脏、心脏细菌浓度,采用SYBR-Green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检测细胞因子免疫应答水平变化。结果显示,波氏杆菌通过空气进行传播,7 h时PBS/RT组与PBS/cold组受试兔鼻腔内均检测到波氏杆菌。冷应激对在感染兔鼻腔内细菌增殖影响不显著:在各个采样时间点,Bb/RT组与Bb/cold组实验兔鼻腔内Bb浓度差异不显著,PBS/RT、PBS/cold两组差异也不显著。短期冷应激(3 d内),冷应激组气管内波氏杆菌感染繁殖速度快;冷暴露12 h时,Bb/RT组、Bb/cold组实验兔气管内Bb浓度显著高于PBS/RT组、PBS/cold组(P<0.01);1 d和3 d时,4组试组两两比较仅Bb/RT组与PBS/RT组兔气管内细菌浓度差异显著(P<0.05)。7 d后4组实验组兔气管内Bb浓度差异不显著。所有实验兔肺脏、肝脏、肾脏、心脏均未检测到波氏杆菌。在感染后的各检测时间点,感染兔的血液中IL-10表达均上调,但无明显趋势变化;干扰素基因(interferon-gamma, IFN-γ)和肿瘤抑制因子基因(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表达上调,并在感染后3 d出现峰值。在同一时间点不同感染组IL-10、IFN-γ和TNF-α表达水平变化差别不显著。研究表明波氏杆菌通过空气进行有效传播感染,短期冷应激对感染兔气管内细菌感染繁殖有促进作用,鼻腔与气管为波氏杆菌感染主要入侵与定植器官,冷应激对波氏杆菌感染兔细胞因子表达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本研究为波氏杆菌防控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波氏杆菌感染 冷应激 兔 qRT-PCR 细胞因子


枇杷WRKY转录因子鉴定与表达分析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转录组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枇杷WRKY转录因子进行鉴定与特征分析.分离鉴定出33条具典型WRKY结构域的序列,CDS长度分布在492~2 040bp,命名为EjWRKY01~EjWRKY33.分组鉴定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枇杷WRKY转录因子可分为3大类,其中Ⅰ类数量为6个,Ⅱ类和Ⅲ类的数量分别为22和5个,其中Ⅱ类又进一步分为a~e等5个亚类.WRKY结构域分析显示,WRKY结构域高度保守,绝大多数都含有WRKYGQK七肽和锌指结构.枇杷WRKY转录因子基因组DNA全长895~3 873 bp,编码的蛋白在163~679个氨基酸范围内,具有1~5个内含子.WRKY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WRKY启动子序列具有典型的TATA和CAAT元件.将获得的所有WRKY基因与已报道的拟南芥WRKY进行进化比对分析发现,所有EjWRKY转录因子并没有位于独立的分支上,表明枇杷的基因序列虽与拟南芥物种有差别,但枇杷WRKY蛋白在调控植物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反应、信号传导、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功能相似.此外,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大部分EjWRKY均在枇杷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表达,但相对表达水平不同,说明WRKY家族基因在枇杷的生长发育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关键词: 枇杷 WRKY转录因子 特征分析 系统进化 组织表达


草莓新品种‘越珠’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越珠’是由‘章姬’ב枥乙女’杂交选育出的早熟新品种。果实圆锥形或楔形,果面红色,富有光泽。果肉浅红色,细糯味浓,风味酸甜,富有浓郁的蜜桃香味;一级顶果平均单果质量46.23 g,各级序果平均单果质量17.86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1.80%,蔗糖含量20.04 mg·g~(-1),葡萄糖含量20.56 mg·g~(-1),果糖含量23.12 mg·g~(-1),有机酸含量5.31 mg·g~(-1),糖酸比12.02,果实硬度0.36 kg·cm-2;品质中上。在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市许村镇杨渡村(30.439 867 N,120.411 558 E)设施栽培,9月上中旬定植,12月下旬成熟,顶果发育期31 d;花序平均花数17.2。抗病性与红颜相似,易感炭疽病。该品种为设施栽培专用品种,不适合露地栽培。


化肥减施对紫云英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评价紫云英绿肥还田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与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红壤黄筋泥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上进行.供试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品种为‘宁波大桥’,每年4月在紫云英盛花期异地翻压.试验连续进行了6年,处理包括空白对照(CK)、单施常规量化肥(CF),单施紫云英(MV),紫云英配合20%、40%、60%和80%的常规化肥量共7个处理.除空白和单施化肥处理外,其它处理均翻压45 t/hm2紫云英鲜草.N、P2O5、K2O化肥常规用量分别为210、56.3、112.5 kg/hm2.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表层土样,测定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碳转化酶(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与CF相比,MV处理能够显著增加DOC、HEOC和ROC含量,对MBC和TOC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增加纤维素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四个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中,DOC和POC含量以MV+ 60%C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MV处理.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之增加.MV处理的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与化肥配合处理,上述五种酶活性均以MV+ 60%CF处理最高.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均表现为MV< MV+ 20%CF 关键词:
紫云英
土壤活性有机碳
碳转化酶
碳库管理指数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