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磁纳米材料的土壤中多农药残留高通量分析技术研究
《分析化学 》 2019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土壤中43种农药及代谢物残留的高通量分析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超声萃取后,采用分散固相萃取法进一步对萃取液进行净化。选择修饰N-丙基乙二胺(PSA)的Fe_3O_4磁纳米材料和C_(18)为分散净化吸附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超声萃取时间为10 min、净化吸附剂Fe_3O_4-PSA用量为40 mg、C_(18)用量为30 mg时,农药的回收率最佳。除3-羟基克百威和水胺硫磷(5~250μg/L)外,各农药在2~25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700,检出限为0.1~1.0μg/L。在10、100和200μg/kg的添加浓度下,目标分析物在土壤中的回收率在74.1%~12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18.1%。本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灵敏度高,净化效果好,适用于土壤中多农药残留分析。
关键词: 土壤 磁分散固相萃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农药残留


杨梅基因组SSR引物的开发与应用
《园艺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杨梅(Myrica rubar Sieb. et Zucc.)基因组序列信息,研究了1 431条scaffold中SSR位点的分布特点。共发掘到二至六核苷酸SSR位点43842个,分布在623条scaffold中,共有194种重复单元。二核苷酸SSR位点有36 383个,占总SSR的82.99%;AG/CT的出现频率最高,为55.70%,占总SSR位点的46.23%。三核苷酸SSR位点有6 115个,占总SSR的13.95%。四核苷酸SSR位点有827个,占1.89%。五核苷酸SSR位点为245个,占0.56%。六核苷酸SSR位点为272个,占0.62%。设计合成了59对基因组SSR引物,多态性分析显示,高度多态性引物26对,中度多态性引物为33对;将其应用于杨梅优株早鲜856及其他13个主栽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引物在相似系数0.56处将14份杨梅材料分为两个群体,早鲜856与其他13个主栽品种在DNA水平上均存在差异,且与对照品种‘早色’的相似系数为0.86。


红叶甜菜在肉糜中的发色效果及其抗氧化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红叶甜菜在肉糜中的发色作用和抗氧化性,确定肉糜制品加工中的最佳甜菜粉浓度,为其在肉糜生产加工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方法:测定不同处理方式、不同部位的红叶甜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测定甜菜中的、色价、肉糜色差值等发色效果指标;测定红叶甜菜的多酚、总黄酮、还原力、羟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等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红叶甜菜经不同方式处理后,不同部位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含量有所差异,其中红叶甜菜块根粉末中硝酸盐含量最高达20 145 mg/kg,明显高于红叶甜菜其它部位的硝酸盐含量.红叶甜菜提取物在538 nm处有最大吸收峰,色价为33.6,添加于肉糜中发色能提高a~*值,降低L~*值、b~*值,且随添加量越多差别越明显;块根粉末添加量为0.15%时在肉糜中能达到较好的发色效果,相较于对照组可使a~*值提高88%,同时亚硝酸盐残留量较小.红叶甜菜中多酚含量约为446.8 mg/kg,总黄酮含量约2 957.1 mg/kg,红叶甜菜的DPPH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随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块根部位的红叶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高,处理成粉末状添加于肉糜制品中能起到良好的发色作用和降低亚硝酸盐残留的作用,且不影响肉糜的品质,可部分替代肉糜加工中的亚硝酸盐,同时红叶甜菜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对延长肉糜制品货架期具有积极影响.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 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 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在DF-1细胞系中的增殖特性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ew-type duck reovirus,NDRV)在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中的增殖特性,将NDRV JDM10毒株接种到DF-1细胞,连续传代后,通过观察病毒对细胞的致病变效应,测定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IFA)及Western-blot免疫学检测,探索NDRV对DF-1细胞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NDRV JDM10毒株在DF-1细胞中能有效增殖,产生明显的致病变效应;RT-PCR检测成功扩增出1条大小为1 001 bp的条带;病毒蛋白在细胞中获得了良好的表达,并与抗NDRVσC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NDRV JDM10毒株在感染DF-1细胞后会经历潜伏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3个时期,并在72 h病毒效价达到峰值,TCID50为1*10-7.90·(0.1mL)-1.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NDRV的致病机理和研制细胞疫苗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 鸡胚成纤维(DF-1)细胞 增殖特性


蓝莓采后病原菌胞外脂肪酶的提取及粗酶性质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蓝莓采后主要病原菌灰霉为试验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其酶学性质.结果表明,采用含橄榄油1%、蛋白胨1%,pH 7.0的PDA培养基,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96 h时,灰霉菌具有最高的产胞外脂肪酶能力.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脂肪酶对pH和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40℃、p H 9.0的反应条件下,粗酶的脂肪酶活性最高;Na+、Fe3+能促进粗酶的活性,K+、Ca2+、Mg2+、Cu2+则抑制粗酶的活力;该粗酶在一定体积分数的异丙醇、甲醇、丙酮中具有良好耐受性,而在乙酸乙酯和二甲苯中处于激活状态.优化使病菌灰霉菌脂肪酶的产率增加,为后续脂肪酶的分离纯化奠定基础.初步探讨胞外脂肪酶的粗酶性质,为蓝莓采前病害防治及采后品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贮藏温度对茶汤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纯茶饮料在贮藏过程中易受温度影响,导致理化品质和风味发生劣变.然而,茶汤在贮藏期间的抗氧化特性变化,尤其是抗氧化能力却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西湖龙井茶汤色度、茶多酚、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以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西湖龙井茶汤中茶多酚和维生素C浓度逐渐降低,总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也呈现减弱趋势.另外,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茶汤抗氧化物质的降解速度加快,抗氧化能力也随之减弱.相关性分析表明,在茶汤贮藏过程中,抗氧化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而色度与抗氧化特性也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抗氧化特性的评价可以用色度来简化.本研究从抗氧化性方面解释低温对于茶汤贮藏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利用色度来简化茶汤贮藏期间抗氧化特性的评价.


不同施肥模式下苕溪流域水稻田和蔬菜地氮磷流失规律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径流池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水条件下,于2016—2017年连续2 a在余杭区对不同施肥模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年际间因降水原因导致氮素流失差异。不同施肥处理下,2016年和2017年水稻田的全氮流失量分别为12. 76~16. 97、15. 40~17. 60 kg·hm~(-2),蔬菜地的全氮流失量分别为23. 06~25. 72、18. 11~27. 93 kg·hm~(-2)。水稻田和蔬菜地的氮素流失均以硝态氮为主。不同施肥处理下,2016年和2017年水稻田全磷流失量分别为2. 36~2. 62、3. 57~4. 05 kg·hm~(-2)。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田和蔬菜地径流水中总磷浓度无显著影响。水稻田磷素流失以可溶态磷为主,蔬菜地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相比水稻田,蔬菜地的氮素流失量更高,而磷素流失量更低。减氮施肥和有机肥替代可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降低7%~35%的总氮径流损失。


基于体外降糖活性的桑葚渣水提物的超声辅助工艺优化
《浙江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桑葚渣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方法获得水提物并对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进行检测,通过L_9(3~4)正交试验优化了桑葚渣水提物的超声辅助工艺。结果表明:在最佳的提取工艺,即提取时间1.5 h、料液比1∶40(g·mL~(-1))、超声温度50℃、超声功率350 W条件下,提取液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76.4%、81.4%。
关键词: 桑葚渣 超声辅助提取 α-淀粉酶抑制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工艺优化

